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航普渡·拔苦予樂 第叁篇 普門示現 五、觀音忏法

  五、觀音忏法

  佛教著重忏悔,曆代祖師對忏悔亦非常注重,顯、密大德繼往開來地研究及推廣忏法表現得不遺余力,尤其觀音忏法,諸家創著如百花齊放,各綻異彩。

  觀音忏法始于隋朝,但正式得到各道場響應及實踐要算是梁武帝年代。

  以觀音信仰而行之忏規,首推天臺宗智顗大師。大師依《法華經》創立「法華忏法」,又依《普門品》專創「觀音忏法」,再依《阿彌陀經》創「彌陀忏法 」。其他觀音忏法約有下列數種。

  (一)《大悲忏法》、《金光明最勝忏儀》──天臺知禮大師著

  (二)《法華忏儀》──隋朝智顗大師著

  (叁)《集諸經禮忏儀》──唐代智界大師著

  (四)《請觀音經》──天臺慈雲大師著

  (五)《金光明忏法》、《金光明忏法補助儀》一卷、《請觀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叁昧儀》一卷──宋朝遵式大師著

  (六)《十一面觀音神咒心經忏法》──不空叁藏譯。

  《十一面觀音神咒心經》是日本佛教的主要忏法,在唐朝時傳至日本,而本土最流行之觀音忏法,應是《大悲忏法》了。

  《大悲忏法》中,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衆生誦持大悲神咒,墮叁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 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叁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于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爲大悲心陀羅尼也。」

  《大悲忏法》,全名是《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是宋朝天臺宗僧四明知禮根據伽梵達磨所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編 成,以天臺宗教義指導修持之忏儀作法。內容敘述千手觀音之忏法及所得利益,是一部十分靈驗的寶忏,端的以此消災,災消吉至,因茲滅罪,罪滅福生。知禮 大師是浙江甯波市人,七歲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二十八歲禮寶雲和尚爲師,研習天臺教理。未生時父母在佛前求子,不久在夢中見一僧人送來一童子,說是 佛陀之子羅睺羅。大師雖習天臺,惟崇尚淨土,是闡揚淨宗之賢者,曾組織蓮社,結集萬人共修念佛法會,志決求生極樂世界。師對十六觀尤其究竟通達,著有 《妙宗鈔》萬言論,舉出所觀境之重要處,並以此統攝其他十五種所觀境界。知禮大師除對淨土宗貢獻良多外,對忏法修習更是異常精進,某年大旱,師與慈雲 忏主遵式大師同修《金光明忏法》,誓言俏叁天內上天不降甘霖,願自焚一手,到相約之日,果得傾盆大雨。師與遵式大師同獲朝廷賜封,號「法智大師」並任 命住持弘法工作。

  編撰觀音忏法,除天臺知禮大師外,遵式大師亦不遑多讓。據《蓮宗寶鑒》記載:遵式大師出生才七月,就會念觀音菩薩名號,且精靈好學。曾誓死修般舟 叁昧,卒因過勞而吐血,病中見白衣觀音垂手指師口,許多小蟲從口中爬出,菩薩又于指端流出甘露水注入師口中,師身心頓覺清涼無比,所有一切宿業驟消除 ,病亦馬上痊愈。霎時師之頭頂高一寸多,兩手亦長而過膝,聲如洪鍾,由此可知忏悔力量是無堅不摧。師病愈後依憑《請觀音經》于天臺山國清寺編纂《請觀 音經消伏毒害忏法》,即現廣爲流傳的《觀音忏法》。忏文開頭有序雲:「梁朝武帝修此法,使其後得脫巨蟒身。唐朝懿宗時有悟達國師智玄,膝生人面瘡,至 西蜀彭州茶隴山求神僧伽諾尊者,神僧以叁昧水洗人面瘡,立即痊愈。真宗鹹平年中,天臺山遵式製定《請觀音經消伏毒害忏儀》,如今流布天下者即爲此忏。 」本忏法向爲天臺宗所重視,而請觀世音菩薩,及忏悔時所行觀音忏法,亦皆依用本經。大師後來獲得皇帝賜號爲「慈雲忏主」。

  我們爲甚麼要拜忏呢?無始以來,衆生所作罪業如須彌山之大,而罪業從那裏來呢?從作惡中來,從起心動念中來。如《地藏經》說:「南閻浮提衆生,業 感如是,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衆生莫輕小惡,以爲無罪。」又說:「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1]別說已經做了惡行,就 是起了惡念頭,都算作了惡業。所以我們要時刻觀照自心,警惕念頭,應常自問,生這念頭是否應該呢?不應該就要馬上滅除。所謂不怕念起,最怕覺遲。

  忏悔法有「事忏」和「理忏」兩種。「事忏」藉禮拜、贊歎、誦經咒等進行忏悔,又稱「隨事分別忏」,一般之忏法均屬此類。理忏,是從理論上觀察犯罪 的理由及動機,自我檢討,明白一切罪皆由妄想生,滅罪要從心上做起,這又稱爲「觀察實相忏悔」。所謂:「罪從心起將心忏,心惡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 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

  「忏」是內心的,知道做惡事是羞恥,以後不再作。「悔」是在外的,要把羞恥向外發露,惡恐人知便是大惡。亦可在佛前求忏悔,將所作惡事,向佛披露 ,真誠改過,這樣才容易與佛菩薩相應,得菩薩加持庇蔭。拜忏時,要真心忏悔所造惡業,隨文人觀,思惟經義。惡業不一定自作才有罪,若教他作果報亦是相 同。

  叁業中,最易犯的是口業,所謂舌下有龍泉,殺人不見血。隨便講幾句毀謗他人的說話,後果可能很嚴重。因爲呈口舌之饒,便負上因果責任,令自己日後 受報,甚而障礙往生,是很不值得的。所以佛在《無量壽經》懇切叮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人,不怕犯錯,貴在知錯能改。所以佛教特別著重忏悔,就算十惡不赦的罪人,能生慚愧心忏悔改過,也可重新做人。

  佛陀的十大弟子,雖已斷惑悟道證果,偶爾亦會犯戒做了違背菩提心之事,佛陀如何處理這些大阿羅漢之過失呢?不是疾言厲色的責罵,也不是決絕的懲罰 ,而是柔聲細語訓示當下忏悔改過向善之法。在《增一阿含經》中,對害佛、弒父、囚母的阿阇世王,佛陀僅作如下開示:「汝知汝罪,如法忏悔,故受此戒。 吾聖法中,如能知罪,如法忏悔,能得未來道果。」經中又說:「即使做出極惡之行,若能悔過,過失即轉微薄;若能每日悔改而不懈怠,即永拔惡業。」由此 可知,忏悔滅罪力量之大。《觀普賢經》也雲:「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2]

  --------------------------------------------------------------------------------

  [1] 《地藏經》大正藏第十叁冊第七八叁頁中

  [2] 《觀普賢經》大正藏第九冊第叁九叁頁中

  

  忏悔除可消除宿世冤業外,更可求生佛國。宋朝瑩珂法師知道自己破戒犯業,怕死後墮到地獄。讀罷《往生傳》感動流涕,在佛前忏悔後,志決念佛求生淨 土。經叁日叁夜,見到阿彌陀佛跟他說話,告訴他尚有十年陽壽,囑他好好修行,十年後再來接他。他即抱著阿彌陀佛的腳不放,哭說十年陽壽不要了,求佛立 即帶他到極樂世界,因爲在十年光景裏,不知道又將造多少罪業,沒把握再見佛。慈悲的阿彌陀佛,終于答應他的請求,果然叁天後接他到西方極樂國去。

  從瑩珂法師之公案,更感覺到生活在這娑婆世界真的很可怕,一不小心,就會造了地獄的因。另一方面,這公案亦蘊含無限玄機,給我們一個啓示:瑩珂法 師會否是觀世音菩薩應化而來,示現以忏悔慚愧心念佛叁日夜,便滅無量罪,得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一念迷是凡夫,一念覺是菩薩;煩惱就是菩提,清淨便 成極樂,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同樣《地藏經》中的婆羅門女,得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指示,念佛一日一夜,便得大威神力,親臨地獄救拔母親。當然, 婆羅門女是地藏菩薩因地修行的前身,菩薩多生發願,是故淨心念佛一日夜即能隨心滿願。而瑩珂法師示現的是凡夫身,要得到念佛叁昧當然不能超越多生修行 的地藏菩薩。[1]

  《五會佛事贊》雲:「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2]

  -------------------------------------------------------------------------------

  [1] 《五會佛事贊》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第四八一頁下

  [2] 《地藏經》大正藏第十叁冊第七七八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