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四不思議法的啓示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時,菩薩對他說:「善男子,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衆生,攝受調伏,相續不斷。善男子,我恒 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一切諸衆生前,隨所應化而爲利益,或以布施攝取衆生;或以愛語攝取衆生;或以利行攝取衆生;或以同事攝取衆生,( 中略)複教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至不退轉。」[1]
華嚴會是毗盧遮那佛的法會,是一真法界佛對菩薩說的法會,不是十法界法會。一真法界裏,觀音、普賢、文殊都是圓教等覺菩薩。
善財童子之五十叁參,展現了社會上各種不同行業之學術及人物,我們可以思考、接觸及學習其中道理。當善財參谒觀世音菩薩時,菩薩教善財攝受衆生的 是「四攝法」。這「四攝法」能令一切衆生心生歡喜。
觀世音菩薩攝受衆生第一條是布施,滿衆生所願,然後依附受道。歸納無量無邊大乘佛法是六度,六度首要是布施(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 智慧),六度再歸納主要還是布施。
現簡略說「布施」,世人埋怨貧窮,喜愛名利,卻不肯布施,殊不知世間財富乃由布施得來。布施錢財,幫助戒除悭貪;布施歡喜,可戒除嫉妒心;以無畏 施于一切衆生,可以長養平等慈悲心。貧窮人欲擺脫貧賤,更要布施。念念爲別人,給人歡喜,是不住法布施。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可以行布施,幹利益大衆之 職業是寓布施于工作,用歡喜心修布施波羅蜜,天天都在行菩薩道。能施則舍,舍則放下,能放下執著,何愁大道不成?
--------------------------------------------------------------------------------
[1] 《華嚴經‧入法界品》大正藏第十冊第七叁叁頁中
觀世音菩薩攝受衆生第一條是布施,滿衆生所願,然後依附受道。歸納無量無邊大乘佛法是六度,六度首要是布施(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 智慧),六度再歸納主要還是布施。
現簡略說「布施」,世人埋怨貧窮,喜愛名利,卻不肯布施,殊不知世間財富乃由布施得來。布施錢財,幫助戒除悭貪;布施歡喜,可戒除嫉妒心;以無畏 施于一切衆生,可以長養平等慈悲心。貧窮人欲擺脫貧賤,更要布施。念念爲別人,給人歡喜,是不住法布施。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可以行布施,幹利益大衆之 職業是寓布施于工作,用歡喜心修布施波羅蜜,天天都在行菩薩道。能施則舍,舍則放下,能放下執著,何愁大道不成?
再說「持戒」,大家能持戒,不論是五戒、十戒、菩薩戒、沙彌戒等,都是利益大衆的行爲,證明戒中蘊含布施,布施涵蓋六度。
續說「忍辱」,受到不好待遇,包括毀罵誣蔑、冤枉陷害、欺詐壓迫等等,一切都能忍受,不瞋不恨不怨,就布施了怨親。
「精進、禅定、智慧」做到了,明心見性,成菩薩作佛了,以無邊佛法,教化一切衆生,拔了一切衆生苦惱,是最大布施。所以說六度歸納是布施。能作無 相布施,自然得龍天贊歎,善神擁護,皆大歡喜。
何謂「愛語」?待人接物用客氣禮貌態度,柔聲細語,是爲愛語;他人做錯事,以真誠慈悲心相勸代替責罵,是愛語;當人處于失意、悲傷、絕望時,給人 希望,說同情安慰話,是布施愛語,是菩薩行。
再說「利行」,利行是以身、口、意善行利益衆生。古之舍已成仁,殺身取義是利行,現社會人不容易理解。犧牲自我,成就大衆,亦不容易實行,但起碼 應辦到做人基本條件──不損人利己,相信因果的人,就會明白其實損人是無法利己的,成全別人才能自利利他。見人急難,見義勇爲,不袖手旁觀,慷慨相助 ,是大乘菩薩道「利行」行爲。
最後說「同事攝」,菩薩以法眼觀見衆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使其所作而得利益,由是受道。是故觀世音菩薩度人示現種種不同色相,叁十二種變 現,其實都是「同事攝」。爲甚麼有叁十二種示現呢?俗語說「道不同不相爲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共同愛好,共同語言,才能共事。要加入他人行列 ,必須與他同事,彼此建立互信,才能溝通。所以觀世音菩薩多次強調,應以甚麼身得度,就現甚麼身而爲說法。
佛陀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之富樓那,滿腹經綸,口才了得,不但熱心弘法事務,更關心沒有佛法的衆生。他不怕魔難,不懼挫折,不貪求名利,請求佛陀 准許他到沒有佛法的輸盧那國去弘法。佛陀勸他不要去,因爲那兒交通不便,文化落後,人民貧窮,野蠻暴戾,自私自利,外地人在那裏很容易喪失生命。富樓 那不但沒有被嚇怕,反而加強了他到該地弘法的願心,更不怕因此而失去色身。在這惡劣的環境布教,富樓那用的是「四攝法」,當中更活用「同事攝」。開始 時他絕不談佛法,只幫助大衆工作,了解他們的需要,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布施、愛語、利行,等到大家都喜歡他,相信他的時候,他就以佛陀如同甘露的教法 ,去清洗大家的心垢,幫助大家破迷開悟。不多久,那裏的人民都以歡喜心皈依佛教。富樓那以法布施衆生,是一切布施中最殊勝的布施。
富樓那的善巧方便,觀機逗教,做到事理圓融,更重要的是發菩提心,若不發菩提心,一切萬行,無從建立。《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 名魔業。」[1]昔有菩薩,往昔遇佛,已發菩提心,後在世間修行,將前所發菩提心忘失,並不記憶,如是所修出世善業,皆名魔業。
將以前所發菩提心忘記,尚且稱爲魔業,何況不發心的呢?
談到發菩提心,求生淨土者,除一心念佛外,亦須發菩提心。甚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心全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簡言之是一切正願的開始,菩提 之根本,大悲及菩薩道之所依。
六祖慧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2]依觀世音菩薩的「四攝法」用于日常生活中,就是慧能大師所謂的「不離世 間覺」,果真做到,大家都是觀世音菩薩了!
--------------------------------------------------------------------------------
[1] 《華嚴經》大正藏第叁十五冊第五一七頁下
[2] 《六祖壇經》大正藏第四八冊第叁五一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