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航普渡·拔苦予樂 第叁篇 普門示現 叁、十四種無畏施

  叁、十四種無畏施

  《楞嚴經》卷六載,觀世音菩薩聞熏聞修,以金剛叁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叁世、六道等一切衆生同一悲仰,令諸衆生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1]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衆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滅除苦惱 (此段說菩薩施衆生無畏苦惱難)逼迫外身,名苦;逼迫內心,名惱。菩薩不自觀世間之音聲,只觀能觀者是誰,所以智光不外照,不隨聲塵所起知見 ,沒有虛妄,一切真寂,所以不受苦惱。因此,受苦衆生,但能一心稱菩薩名,菩薩則觀其稱念音聲,尋聲救苦,令其即得解脫苦惱,是爲苦惱無畏。

  二者,知見旋複,令諸衆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滅除火難 (此段說菩薩施衆生無畏大火難)知見旋複者,在心名叫「知」,在眼叫做「見」;「知」、「見」之性熱,則屬于火。衆生執著知見,而菩薩則能旋 轉知見,回複真空,複歸自性之真知真見,心體內寂,內見覺之火既息,而外間一切果報大火,惡業大火,煩惱大火,都不能燒,此即大士以自證之力加被衆生 ,故一心稱名者,即爲大悲威光所攝,不墮火難,則大火難無畏矣。

  --------------------------------------------------------------------------------

  [1] 《楞嚴經‧十四無畏施》大正藏第十九冊第一二九頁下

  叁者,觀聽旋複,令諸衆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滅除水難 (此段說菩薩施衆生無畏大水難)觀聽旋複者,「觀」和「聽」之性動,聞根是屬于水,與一切水性相通,虛明湛寂,菩薩能夠旋轉觀聽,以複真空, 聞業既除,所以水不能溺。是大士以自證之力加被衆生,使衆生之果報水、惡業水、煩惱水,一切都不能溺,滅除九界妄水,而登佛彼岸,是故大水難無畏。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衆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脫除鬼難 (此段說菩薩施衆生無畏惡鬼及羅剎鬼國難)菩薩證悟實性,斷滅妄想,妄想既滅,心無殺害念,完全超越鬼神的心理行爲。若衆生法自在,菩薩觀機 逗教爲菩薩衆生說辯才被逗設使衆生入于羅剎鬼國,鬼亦不能害,如此則無畏羅剎惡鬼矣。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複,同于聲聽,能令衆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脫除刑難 (此段說菩薩施衆生無畏刀兵刑具難)熏聞成聞者,是菩薩反聞自性,本覺內熏,返妄聞而歸真聞,耳根既返源,六根同時清淨。六根害人,與兵刃無 異。菩薩六根既皆消滅,以複真空,一切塵境,同于聲塵聽聞之性。菩薩以此不動不壞的根本加被衆生,衆生臨當被害,恭敬稱念菩薩,則刀刃所加,段段折壞 ,縱然其刀不壞,其身亦無所損,猶如以刀割水,水無斷痕,如風吹光,光不息滅,自然無畏刀兵刑罰之難矣。

  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衆生,藥叉羅剎,鸠盤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脫除祟難 (此段說菩薩施衆生無畏鬼祟難)藥叉(又名輕捷,食人之男鬼);羅剎(又名可畏,食人之女鬼)。人屍若臭,可以咒養令其新鮮而後食,屬北方 天王管轄。鸠盤茶(魇魅鬼),能魇魅于人,屬南方增長天王管轄。毗舍(噉精氣鬼),能噉人及五谷之精氣,乃東方持國天王管轄。富單那(熱病鬼),乃西 方廣目天王管轄。其余諸鬼,性皆幽暗。菩薩聞熏功深,達到極至時,本元真精,晶瑩發光,明照法界,譬如烈日,幽暗即消;衆生雖被藥叉諸幽暗者來近其側 ,然菩薩之精明能使藥叉之目受明奪,自不能視,則諸鬼難亦無畏矣。

  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衆生,禁系枷鎖,所不能著。

  脫除囚難 (此段說菩薩施衆生無畏枷鎖難)音性圓銷者,是當返聞時,音聲動靜二性,了然不生,觀聽返入,根塵雙滅,如是內無所系,外無所拘束,是謂受 虛妄聲塵系縛,菩薩以此妙力加被衆生,遇難人民,若能一心稱念聖號,即成感應,禁系枷鎖,(在頸名枷,練腳名鎖)都不能著其身,自然而脫,此爲枷鎖難 無畏矣。

  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衆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脫除賊難 (此段說菩薩施衆生無畏賊難)滅音圓聞者,即菩薩反聞入流時,滅音而解脫聲塵的結縛,反聞而圓證根性,外沒有敵對,皆融于一心,故能遍生慈力 ,菩薩以此修行力,大利衆生,令彼得樂,是故衆生能志心稱念聖號,經于險路如行坦途,或遇惡寇,慘心毒人者,悉化慈悲眷屬,是爲劫賊難無畏。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衆生,遠離貪欲。

  離貪 (此段說菩薩施衆生無畏貪毒難)貪、瞋、癡,名爲叁時,能毒害法身慧命,甚可怖畏。熏聞離塵,色不能劫者,是菩薩因熏聞而離聲塵,不被色塵所劫, 六塵結縛齊解,隨色現色,不爲色所劫持,如鏡現影,如水現形,能使一切性多淫念之人,遠離貪愛欲樂。是以言叁毒無畏者,非縱惡無所畏,乃由持菩薩名離 毒,是爲無畏。又貪瞋癡是叁塗因,多貪衆生墮地獄;多瞋衆生墮餓鬼;多癡則墮畜生,故應常念觀世音菩薩以消滅叁毒。

  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衆生,離諸瞋恚。

  離瞋 (此段說菩薩施衆生無畏瞋毒難)純音無塵是純一清淨的聞音妙性,沒有所對的聲塵,外無所對之境,內也沒有能對的根,根與境圓融一體;瞋怒生于拂逆 敵對,既絕對待,瞋恚自無從而生。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菩薩以自證的無瞋妙力,使心懷忿恨的衆生,仗慈風掃除恚熱,離諸瞋恚,自可無畏矣。

  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癡暗。

  離癡 (此段說菩薩施衆生無畏癡毒難)妄塵所蔽,無明所障,名之爲癡。具足見惑爲昏;具足思惑爲鈍;具足無明爲性障。消塵旋明者,謂菩薩消除所緣之妄塵 ,旋複自性之本明,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所以外之法界、內之身心,猶如琉璃寶,洞然朗照,內外明徹,無所障礙,菩薩以此自證之大智妙力,加 被衆生,能令一切無善心之昏迷愚癡衆生遠離癡暗鈍愚。阿顛迦,又名無善心,癡之最重也。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以正念而袪邪執,仗智日以破昏蒙,便得永 離癡暗,則癡毒可無畏矣。

  十二者,融形複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爲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衆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應求男 (此段說菩薩應衆生求男願)世人如無兒子,必生叁畏。一畏年老無人照料;二畏後事無人辦理;叁畏宗嗣無人繼承,香燈斷絕,由此叁畏故必求生男。 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爲滿衆生所願,化四大假合的幻形,歸返一真的聞性,渾身成一圓融清淨寶覺,不動道場而涉入世間,隨類現身,依理成事,又不破壞世 間之假相,能遍至十方,供養微塵諸佛,禀承其法,各爲法子,而能紹繼法王,有男子之道,故能感而生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菩薩以這種福慧妙力加被衆 生,能令法界無子衆生,生德福智慧之男,此則爲求男無畏矣。

  十叁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無子衆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 衆人愛敬有相之女。

  應求女 (此段說菩薩應衆生求女願)古德雲:男承內嗣,女結外親,有男無女,亦非全美。菩薩六根圓通,明照無二,通達無礙,含攝法界,如大圓鏡,以此承 順法門,受領無失。承順即坤儀柔德,有女子之道,故能感而生女。果能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菩薩以此自在妙力加被衆生,能令法界無女之衆生得端正福德柔 順之女,是爲求女無畏。

  十四者,此叁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現住世間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數,修法垂範,教化衆生,隨順衆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圓通本根, 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衆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持名得福 (此段說持名菩薩施無畏)衆生有以但持觀世音菩薩名,不持諸菩薩名者,恐一名不及多名而生怖畏。此叁千大千世界(指娑婆世界),有一百億須彌山 、有一百億日月、有一百億四天下、有六十二恒河沙數之多的法王子,住叁界六道之內,隨類化身,親作式範,教化衆生,隨順衆生的根性,以方便智,用各種 權宜方法,善巧教化。觀音菩薩得真圓通,能使求福衆生持彼名號,就等同持六十二恒河沙諸法王子名及持無數菩薩名號一樣,是爲持名無畏。

  觀音菩薩發十二大願:救叁災(火、水、風);脫四難(刑難、鬼難、囚難、賊難);離叁毒(貪、瞋、癡);應二求(求男、求女);持名得福。由斯十二大願, 演變爲十四種無畏力施于衆生。

  稱觀世音菩薩聖號,更可解脫其他地獄、餓鬼、畜生、生老病死、毒龍惡獸、咒詛毒藥、怖畏軍陣、苦惱死厄等難。持菩薩名號,能得如斯多之利益,衆生 何其愚昧而不行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