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航普渡·拔苦予樂 第叁篇 普門示現 一、普開無量法門

  第叁篇普門示現

  一、普開無量法門

  普門,是觀音菩薩別名,意思是普開佛門,引度一切緣人,這顯示觀世音菩薩利他行門之廣大,深入九法界普攝一切衆生離苦得樂。誠如《大方廣佛華嚴經 疏》卷第二十六說:「一門之中,具于多門,總攝福智重重無盡,名普門法界故。」[1]

  普門示現是說菩薩神通自在,現種種身,開無量法門,使衆生得覺悟。菩薩,梵語「菩提薩埵」之簡稱,譯爲「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衆生」, 與聲聞、緣覺,合稱叁乘,爲十法界之一。這覺有情之意義,可分爲自利、利他、自他兩利。「覺有情」的自利是爲自身之功德而努力修行,修行目的爲度衆生 ,所以自利之後才能利他。利他是爲救濟諸有情而致力行善,將自己所悟之真理,教化一切衆生而得到覺悟,達到利他功行。而「衆生」則包括「有情」及「非 情」兩類。「有情衆生」是指有情識之生物,近指六道中衆生,遠赅九法界的衆生,如菩薩、聲聞、緣覺、諸天、人、餓鬼、畜生、阿修羅等。草木金石、山河 大地等爲「非情」或「無情」。而有情又分覺悟和迷惑兩類。迷惑的有情,是在六道中受生死的愚癡衆生;覺悟的有情,是已證果的叁乘聖人,所以名喚「覺」 。可覺悟程度還未圓滿,還有些微煩惱未除,因而名「有情」,合起來稱「覺有情」。菩薩不但要「自覺」,還要「覺他」。聲聞,緣覺雖也具自覺,但無覺他 ,不能稱菩薩。「覺有情」的「自他兩利」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蓋菩薩覺悟程度未圓滿,還要繼續追求究竟之佛道,又因菩薩發大慈悲心救度衆生,所以要 不斷做度化衆生的事業。

  對未覺之衆生,菩薩如何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呢?菩薩種種善巧方便,以十二大願力,現叁十二相,十四種無畏布施及四不思議法,令衆生親愛依附,信受以 後,再教以自度的解脫方法,及利他的覺行圓滿法門。切實符合《維摩诘所說經》說的:「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道。」[2]

  每部佛經都有其特性,而每次佛陀說法選取對話弟子亦必與該經的義旨相應。例如《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濃縮本,主要講般若,開發學人大智慧, 所以佛就與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說。又如《金剛經》講離言說相,一切都不可得的般若真空之理,佛就選了與須菩提對話,緣因是須菩提在衆弟子中是解空第一的 。在《普門品》裏,佛陀選了「無盡意菩薩」作爲談話對象。按《地藏經》雲:無盡意菩薩因地修行時,遊化人間,以羅漢身接受光目女供養,教她供僧、念佛 、造像叁事救拔已墮地獄的母親。無盡意菩薩以無盡心度無盡衆生,衆生無盡,大悲無盡,大悲無盡。這本願與觀世音菩薩拔無盡苦之本懷相若,所以佛選無盡 意菩薩作爲談話對象,彼此容易契機契理。古德曾有偈贊歎無盡意菩薩雲:「世界無邊塵擾擾,衆生無盡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號爲無盡意。」

  《普門品》是佛說,《楞嚴經》是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自述聞熏聞修證得金剛叁昧,發神通智慧無作妙力,是作證明而說的。兩部經都強調觀世音菩薩因 應不同的法界衆生,現叁十二相或叁十叁種隨類濟度。叁十二與叁十叁之差距可能是譯經者詳簡分別。在今天來說,經過時移世易,這叁十二相很多不合時宜, 如果佛菩薩在現代說法,相信會加入或減少一些名相及身份,事實上觀世音菩薩是無類不現的。

  --------------------------------------------------------------------------------

  [1] 《華嚴經》大正藏第叁十五冊第六九五頁中

  [2] 《維摩诘所說經》大正藏第十四冊第五五○頁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