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叁十叁觀音的通俗形像
中國民間對觀世音菩薩的繪畫及雕刻,均不如印度及西藏嚴守經典儀軌之認真。中國的工匠、文人或藝術家可以憑著「誠心」創造「迎合潮流」的觀音形象 。不排除觀音由「男身」轉變爲「女身」是在這情況下産生,當然也許亦是出于菩薩千百億化身演變而來的。
依《佛像圖彙》所載列,唐宋以後印度、中國及日本民間信仰有叁十叁種觀音形像,以下列舉其名相及功德:
(一) 楊柳觀音:右手執楊柳枝,左手執藥碗,端坐蓮華上。又稱藥王觀音,持楊柳表千手觀音之楊柳手叁昧,拔濟疾病苦。
(二) 龍頭觀音:結跏趺坐在雲端龍身之上,或立于龍身上,或坐龍頭之上。表叁十叁身中之天龍夜叉身。
(叁) 持經觀音:坐岩石上,右手持經卷,左手安置膝上。表叁十叁身中之聲聞身,示現聞經開悟。
(四) 圓光觀音:在圓光火焰中,合掌端坐岩石之上。
(五) 遊戲觀音:箕坐雲中,左膝直立,右手支持身驅,示現遊戲自在法力。
(六) 白衣觀音:身呈黃白色,著白衣,敷坐白蓮華上,頭戴發髻冠,結與願印,示現一切不祥化吉祥。
(七) 蓮臥觀音:坐蓮華葉上,雙手合掌。表叁十叁身中之小王身。
(八) 泷見觀音:又名飛瀑觀音,倚岩視右方之瀑布。
(九) 施藥觀音:坐于池邊,右手撐頰部,左手置腰,凝視蓮華。示現施贈良藥,除衆生身心病苦。
(十) 魚籃觀音:乘大魚浮于水上,又稱竹漉離觀音。
(十一) 德王觀音:趺坐岩上,右手執柳枝,左手置臍前。表梵王身,梵王德行優越,爲色界之主,故名德王。
(十二) 水月觀音:乘蓮瓣之上,口掌立于水中,注視水中之月,表叁十叁身之中辟支佛身。
(十叁) 一葉觀音:乘一葉蓮瓣,浮于水上,左膝立,左手置膝上,右手垂下支撐其身,表叁十叁身之宰官身。
(十四) 青頸觀音:又名青頭觀音,倚岩,左方有瓶,插以柳枝,結跏跌坐。立右膝,加手置膝上,左手置岩石上,屬濕婆神之一,佛經記載有諸神攪動乳海欲求 甘露,在海中發現毒壺,濕婆神惟恐毒害衆生故,發大悲心吞下毒壺,因此頸項變爲青色。青頸觀音形象,佛經所載不一,有一面二臂,叁面六臂等。
(十五) 威德觀音:箕坐岩石上,左手持蓮華枝,右手伏地,凝視水面,示現威德全備的天大將軍身。
(十六) 延命觀音: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頰,凝視水面,頂上戴大寶冠,相好慈悲柔和,身著璎珞,妙鬘及天衣莊嚴。顧名思義,延命觀音是有延命長壽之意, 能除咒詛及毒藥之害。
(十七)衆寶觀音:向左平坐岩石上,右足伸展,左膝立起,左手置于膝上,右手著地,現安穩之相。衆生爲求世間財寶而遇難,虔念菩薩聖號,便得菩薩護念 救拔。
(十八)岩戶觀音:端坐岩窟中,救護衆生之相。蛇蝮蠍等多住岩石之內,菩薩薩端坐危險之岩窟救護遇難衆生。
(十九)能靜觀音:坐岩壁間,兩手按一岩上,現靜寂之相。此爲海路守護神觀音,救濟遭遇龍魚諸海難的衆生。
(二十)阿耨觀音:立左膝坐于岩石上,雙手抱膝觀看水面。印度人認爲阿耨達池是由雪山四大靈川注入閻浮提惠育衆生,再流入大海,因而塑造了「阿耨觀音 」。
(二十一)阿摩提觀音:又名無畏觀音,因掌施無畏之德,立左膝于岩石上,雙手置左膝上。表叁十叁身中之毗沙門身。
(二十二)葉衣觀音:趺坐岩石草上,表叁十二身之帝釋身。
(二十叁)琉璃觀音:又名高王觀音。兩手並持琉璃壺,立蓮瓣上,遊化水上之姿。表叁十叁身中之自在天身。依《高王觀音經》說,此菩薩救衆生諸苦難,臨 危急時,若誦此經一千遍,能令死者複活。東魏孫敬德被夷狄行刑,叁刀架頸都無損傷。
(二十四)多羅尊觀音:又稱救度母觀音,密號行願金剛,形像青白色,微笑,著鮮白衣,右手置于衣中,以左手按之。多羅菩薩在印度久爲人信仰。
(二十五)蛤蜊觀音:趺坐在蛤蜊內之觀音。傳聞唐文宗好食蛤蜊,某日,刳開之蛤蜊現出菩薩形像。文宗皇帝大驚,即召終南山惟政禅師,向他請示,禅師告 之乃觀音菩薩現身說法,應愛惜物命。帝大喜,即命人用檀香木雕成佛龛,以錦繡作墊子,更以玉器作蓋子,安放莊嚴,再賜給興善寺去供養,並诏告天下信奉 觀音菩薩,命天下寺院立觀世音菩薩像,從此以後並戒食蛤蜊。
(二十六)六時觀音:右手持梵夾立姿,此梵夾是《六字章句陀羅尼》,持此陀羅尼則得脫六道苦果,得六妙門,證六根通。從前印度一日分爲六時,而六時觀 音比喻菩薩晝夜不斷守護衆生。
(二十七)普慈觀音:雙手放前,隱于法衣內之立像,示現大自在天身。
(二十八)馬郎婦觀音:婦女立像,表叁十叁身的婦女身。
(二十九)合掌觀音:立于蓮華之上,合掌,表叁十叁身中婆羅門身。
(叁十)一如觀音:立左膝于雲間蓮華座,雙手安置膝上,現降伏雷電之姿態。
(叁十一)不二觀音:兩手交叉立于蓮葉上,表叁十叁身中之執金剛身,說明觀音菩薩應化爲佛的守護神。
(叁十二)持蓮觀音:雙手持一莖之蓮立蓮葉上,表叁十叁身中之童男童女身。
(叁十叁)灑水觀音:左手持衣缽,右手執楊柳枝之立像。密教以灑水開發一切衆生佛性,亦灑水觀音之誓願。
以上的觀音形像,除白衣、青頸、多羅尊、葉衣、阿摩提等五觀音外,其他並無經軌可尋,部份可能是來自印度民間,亦可能是中國唐朝以後民間新崛起的信仰。不同地區衍生不同故事,于是流行不同的觀音形像是很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