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航普渡·拔苦予樂 第二篇 觀世音菩薩簡介 二、菩薩又名觀自在

  二、菩薩又名觀自在

  釋迦牟尼佛在靈鹫山法華會上說法,時有八萬多位菩薩,其中重要的大菩薩有十八位,觀世音菩薩便是十八位大菩薩其中之一。

  「觀世音」,是鸠摩羅什譯的名稱,梵語稱「阿縛盧枳帝濕伐邏」,是高處向下觀的君主,或探視下界之神的意思。依古大德解釋「觀世音」有叁種意義, 一是衆生以聲音求救,菩薩會尋聲施救。二是衆生以意念向菩薩求助,菩薩會契意施助。叁是觀見有緣衆生被困苦厄,菩薩會主動施以援手。

  「觀自在菩薩」是玄奘大師給菩薩新譯的稱號,依古德解釋「觀自在菩薩」之義亦有十種之多。(一)壽自在,菩薩壽量無窮,可以常住于世,度化衆生。(二 )心自在,菩薩心不爲外境所動,上登天堂不著天樂,下入地獄不爲地獄刑罰所苦。(叁)財自在,菩薩以一切財寶供養諸佛或施予衆生,毫無悭吝之心。(四)業自 在,樂于接受一切果報而得自在無礙,設入畜道受殺身之苦,並無殺者或受者之相。(五)生自在,菩薩來往自在,無論要投生那一道都暢行無礙。(六)勝解自在 ,菩薩隨意現自在身、說自在法、圓自在行、證自在果,都無有障礙。(七)願自在,菩薩不介意能成佛或不成佛,更不介懷成佛的早晚,所發一切願都能自在執 行。(八)神力自在,菩薩神通廣大,變化自在,爲度衆生,時而天堂,時而地獄,都通行無阻。(九)智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得無上等覺,自在無礙。(十) 法自在,菩薩觀機逗教,爲衆生說法,辯才無礙。

  佛典中更有稱觀世音菩薩爲觀世自在、施無畏菩薩、窺音聲、南海大士、大慈菩薩、大悲聖者、施無畏者、蓮華手菩薩、千手千眼菩薩、圓通大士、聖中佛 、白衣大士等多種稱號。中國人則稱「觀世音菩薩」或「觀音菩薩」。

  相傳「觀音」之得名是在唐太宗時代,因爲避諱太宗李世民之名,所以將觀世音之「世」字刪去,簡稱爲觀音。其實,在公元兩世紀之漢譯經典《佛說成具 光明定意經》中,已曾出現有「觀音」的譯名,只是當時不爲人注意罷了。[4]

  --------------------------------------------------------------------------------

  [1] 《楞嚴經‧觀世音菩薩圓通章卷六》大正藏第十九冊第一二八頁中

  [2]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正藏第九冊第五六頁下

  [3]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大正藏第十二冊第叁五六頁中

  [4] 《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大正藏第十五冊第四五一頁下

  

  前面說過觀世音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因發願要度脫一切衆生苦惱而得名。但菩薩是如何觀聽世人發出求救音聲的呢?

  按《楞嚴經》載,菩薩自述初期修行,是從耳根圓通修起的。

  楞嚴會上,大小二十五聖衆各自宣說所證之圓通方便,其中觀世音菩薩之耳根圓通被文殊菩薩譽爲最上、最殊勝。文殊大士並舉出叁種真實而稱贊耳根之圓 通,即(一)通真實,謂眼、鼻、舌、身、意等諸根皆不如耳根,蓋眼不見障外,乃至心意有紛雜不定之時;而耳根則能隔牆聽音響,遠近俱可聞。(二)圓真實, 謂十方俱擊鼓,亦可同時聞聲。(叁)常真實,謂聲有止息,動靜之時,亦不失聞性,有聲則有聞,無聲則不聞,然不論聲之有無,其聞性皆湛然常住而了無生滅 。[1]

  《涅槃經》雲:「如來一根亦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覺觸、知法。」[2]一根現爾,余根亦然。當佛菩薩修行圓滿,就能六根互用,任何一根都能替代 其他諸根的作用。

  我們凡夫的耳根不斷向外攀緣,喜歡聽贊美的言詞,不中聽的馬上就生煩惱,聽到誣枉羞辱毀謗的言詞,即大動肝火,七竅生煙,忍耐不住,惡口傷人(口業 ),再生惡念報複(意業),甚而動手打人(身業),放縱身、口、意造業,迷失自性。觀世音菩薩修耳根的方法是不向外聞,返聞自性,不觀世間音聲,返觀內照, 以觀觀者是誰。他在大海島上聽潮水起落的聲音,潮水漲時,潮聲生;落潮時,潮聲滅。潮聲是有生有滅的,但能聽聞的自性卻無生無滅,不跟著聲音跑,如此 便叫作回光返照,入流亡所,由內在的體驗而達至開悟般若自性之觀照。菩薩利用耳根,不攀外緣,用觀照功夫,返聞自性,入流亡所,證到自己不生不滅的聞 性,了知一切法皆不出本心,背塵合覺,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解脫生死,得大自在。故亦有「觀自在菩薩」的果地功德之名。這也是菩薩用耳根聽海潮音而圓 證菩提的自修法。

  菩薩除了修耳根圓通之外,亦修自利觀及利他觀等五觀行。這五種觀法是在《普門品》中說的:

  (一)真觀,觀真谛之理而斷見思惑之空觀。菩薩以智慧觀察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離散,虛妄有滅;緣起是假相,無實體 ,所以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菩薩從修習真空觀之中,破除了見思煩惱,沒有執著,而證真谛理,是自利觀。

  (二)清淨觀,既斷除見思惑之清淨身,斷塵沙惑之假觀。菩薩以真空智,照見五蘊皆空,雖然緣起是假相,假相仍然存在,但是幻化的,所以就不要執著于 不真實,自然無垢清淨,能做到身在微塵不染塵,複斷盡塵沙煩惱就沒有分別。所謂「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這也是菩薩的自利觀。

  (叁)廣大智慧觀,斷無明惑而得廣大智慧之中觀。一切世間法,其體本空,其相幻有,空不是有,有不是空。從即空即有所顯的中道叫做「圓中」,是圓融 無礙中道觀,能了達這理事無礙圓中觀謂之廣大智慧觀。菩薩明白了真空體及幻化相,就斷除了無明煩惱,即沒有妄想;沒有妄想、執著、分別,叁種自利觀就 達到了。

  (四)悲觀,以前叁觀觀察衆生,拔衆生之苦惱。菩薩沒有自我,以衆生之苦爲己之苦,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發願要救拔一切衆生之苦惱謂之悲觀 。

  (五)慈觀,以前叁觀觀察衆生,而予衆生以樂。悲觀及慈觀是菩薩利他的觀行。[3]

  因爲菩薩發了大悲願,證得了耳根圓通及五觀行,當衆生切誠呼念其名,被菩薩耳根所聞,眼根所見,菩薩便會因應機緣,濟度一切有情,使之解除苦難。

  --------------------------------------------------------------------------------

  [1] 《楞嚴經》大正藏第十九冊第一叁○頁上

  [2] 《涅槃經》大正藏第十二冊第五○叁頁上

  [3] 《法華經‧普門品五觀行》大正藏第九冊第五八頁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