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航普渡·拔苦予樂 第二篇 觀世音菩薩簡介 一、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

  第二篇 觀世音菩薩簡介

  一、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

  觀世音,這位望尊法界的大菩薩,名字是怎樣得來的呢?

  據《悲華經‧大施品授記品》說,寶藏佛出世的時候,阿彌陀佛在因地上是轉輪聖王,彌陀有千個兒子。第一太子名「不眴」,是觀世音菩薩,第二名「尼 摩」是大勢至菩薩。「不眴」太子七歲時對叁寶就非常愛慕,發心供養佛僧結夏安居叁個月的飲食。圓滿時,寶藏佛問「不眴」太子發心供佛齋僧所爲何求?太 子回答說世間的物質都是虛假的,他對于世間的一切,都無所求,並對寶藏佛發下誓言:「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衆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 處,憂愁孤窮,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其爲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衆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白佛言: 「世尊!我今複當爲衆生故,發上勝願。世尊!我今若能逮得己利者,願令轉輪聖王,過第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已,始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是時世界,名 曰「安樂」。大王成佛,號「無量壽」,世界莊嚴,衆生清淨,作正法王,是佛世尊,于無量劫,作佛事已,所作已辦,入無余涅槃,乃至正法住時,我于其中 ,修菩薩道,即于是時,能作佛事,是佛正法,于初夜滅,即其後夜,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白佛言:「惟願世尊,爲我授記。」爾時寶藏佛尋爲授記: 「善男子!汝觀天人,及叁惡道一切衆生,生大悲心。欲斷衆生諸苦惱故;欲斷衆生諸煩惱故,欲令衆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爲觀世音。善男子!汝 行菩薩道時,已有百千無量億那由他衆生,得離苦惱,汝爲菩薩時,已能大作佛事,無量壽佛涅槃已(中略),彼土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所有種種莊嚴,無 量無邊,安樂世界所不及也。善男子,汝于後夜,種種莊嚴,在菩提樹下坐金剛座,于一念中間,成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其佛壽命,九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劫,般涅槃已,正法住世,六十叁億劫。」觀世音菩薩白佛言:「若我所願得成就者,我今禮佛時,當令十方如恒河沙世界諸 佛,各各爲我授記,亦令十方如恒河沙世界六種震動。」爾時十方世界六種震動,(中略)其中諸佛,皆與授記。爾時寶藏如來,爲觀世音菩薩說偈言:「大悲功 德,今應還起,地六種震,及諸佛界,十方諸佛,已授汝記,當成爲佛,故應歡喜。」[2]

  觀此經文,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之宿世因緣非常深厚,阿彌陀佛爲轉輪聖王時,觀世音菩薩是他的兒子,這時,菩薩發了大慈悲願,倘爲菩薩,一切衆生 墮落黑暗、退失求法的信念、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無可依怙時,若能呼念他的名字,被他的天耳所聞、天眼所見,如不能幫助他們免除苦惱,就誓 子成正覺。寶藏佛聽到這位太子發菩提心救度衆生,非常贊歎,並爲他授記名爲「觀世音」。這時,太子再發大願,當轉輪聖王(即阿彌陀佛)在西方淨土世界入 涅槃之後,繼續度化一切法界衆生。是時寶藏佛再次爲他授記:「當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涅槃後,你將會繼承他的佛位,名爲『功德山王如來』,國土轉名爲 『一切珍寶所成就』,佛壽爲九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劫。」

  「觀世音」這個名字,就是由這個宿世悲願而來的。

  --------------------------------------------------------------------------------

  [1]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正藏》第二十冊第一一○頁上

  [2] 《悲華經‧大施品授記品》,《大正藏》第叁冊一八五頁下

  菩薩發了大願,繼而落實以願引行的行爲。在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向佛陀報告他因中自利得名的因緣。他說:「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 ,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中略)世尊!彼佛如來,贊歎我善得圓通法門,于大會中,授記我爲觀世音號。」 [1]這是觀世音菩薩因中修行,得觀世音佛爲他授記爲「觀世音」的因緣。

  我們讀經,常讀到不同時劫出世之佛,取用相同名號,這個名爲「觀世音佛」就是一個例子。諸佛菩薩以德立名,故有謂:「正直爲彌陀,能仁號釋迦,喜 舍爲勢至,慈悲即觀音。」由此可知,佛菩薩的每一名號都具有代表性,而「觀世音」的意義是觀衆生音聲而尋聲救苦,無論那一位佛菩薩發了這個大願,都可 以稱「觀世音佛」或「觀世音菩薩」,佛號是沒有「專有名詞」的。念佛往生的衆生,到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證得佛果時,全部都稱爲「妙音如來」。所以出現了 「觀世音佛」爲「觀世音菩薩」授記這回事。

  大乘菩薩精神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求佛道證聖果是自利、自度,證得圓滿法身後利益衆生,是利他、度他。觀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以五觀觀察衆生 苦惱,救拔一切稱他名號的衆生,做到千處祈求千處現,這是得名爲「觀世音」的果上利他因緣。這些在《普門品》裏,佛陀告訴無盡意菩薩的一段對白中,給 我們介紹得很清楚。佛雲:「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2]

  又根據《觀世音菩薩授記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揭示了久遠劫前,在「金光獅子遊戲如來」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名叫「威德」,當威德王入了叁昧禅定的時 候,國王的左右有兩朵蓮華,從地湧出,有兩位童子,一名「寶意」,一名「寶上」化生于蓮華之中,與威德王一起前往佛的座前,聽佛說法。當時兩位童子在 佛前發願說:「諸天龍鬼神,聽我獅子吼,今于如來前,弘誓發菩提,生死無量劫,本際不可知,爲一衆生故,爾數劫行道,況此諸劫中,度脫無量衆,修行菩 提道,而生疲倦心,我若從今始,起于貪欲心,是則爲欺诳,十方一切佛,瞋恚愚癡垢,悭嫉亦複然,今我說實語,遠離于虛妄,我若于今始,起于聲聞心,不 樂修菩提,是則欺世尊,亦不求緣覺,自濟利己身,當于萬億劫,大悲度衆生,如今日佛土,清淨妙莊嚴。」[3]當時兩位童子就在佛前發了這誓除五毒遠離虛妄 心的大願,不起聲聞、緣覺自利的心,更會以大悲心度脫衆生,更願成佛道之時,國土莊嚴,無聲聞、緣覺乘,只有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

  當時的威德王就是偉大的釋迦牟尼佛,而這兩位童子就是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這說明觀世音菩薩多生修行,多次發度衆生的大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