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航普渡·拔苦予樂 第一篇 坊間流傳的觀世音菩薩 二、通俗形像

  二、 通俗形像

  (一)《白衣神咒》

  「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菩薩悲憫衆生,當仁不讓,無遠弗屆,和我國的衆生特別有緣。

  香港很多人,對佛教不大認識,亦未發心皈依叁寶,但對觀世立菩薩卻異常虔誠信賴。很多家庭都供奉觀音聖像,晨昏燒禮拜菩薩及念聖號的人非常多。民 間更有一種習慣,産下子女後,喜歡把子女「契」給觀音菩薩,希望子女得菩薩慈力加庇,快高長大,聽教聽話。「契」的意思是把觀音菩薩當做「誼母」,俗 語稱爲契娘。其意義貼近佛門的「寄名皈依」。

  據《齊書》記載:六國時代,東魏天平年間,定州有名叫孫敬德者,奉朝庭之命防守北部邊陲地方。他笃信觀世音菩薩,曾造觀音聖像,每日禮拜供養。後 來,不幸被賊人陷害,被判處死刑。被還押監牢等候處決時,夢中見一僧人,教他誦《救生觀音經》千遍。他依教奉行,每天很虔誠不停的念。到了受刑時,劊 子手所提的刀,忽然折成叁段,而孫敬德之頭顱,並無絲毫損偒。當時的宰相高歡,覺得事有蹊跷,其中必有冤情,于是明查暗訪,後來查出孫敬德爲惡人誣害 ,于是上奏朝廷,代爲洗脫沈冤。孫敬德幸免于死,後來爲感謝菩薩救命之恩,流通了《高王觀音經》,(又名《延命十句觀音經》)贊歎敬仰菩薩,其中有雲: 「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緣,與佛有因,佛法僧緣,常樂我淨,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菩薩,念念由心起,念念不離心。」這部經在民間流傳很廣,一心誦 念的人,都能得到靈驗,這證明了「一切唯心造」的真理。但無論如何,這僞造的經咒,畢竟于是佛教經典。

  不知始于何時,民間又盛行以《白衣神咒》求願,咒文簡短易讀,句子俚語化。相傳明朝蕅益大師父親岐仲,持此咒向觀音菩薩求子,十年後岐仲妻果然于 睡夢中獲觀音菩薩送子,此子便是後來的蕅益大師。大師由于慧根早種與菩薩有特殊因緣,出家後大力宣揚念佛法門,被譽爲蓮宗九祖。此傳說令以此咒求願之 民衆大量增添。求願之法是誦咒滿二十遍,即用潔淨朱筆在紙上點一圈,點完六百,共計一萬二千遍,爲滿一願,然後齋供並焚化咒紙,用潔淨紙包裹字灰,送 于長流水中。並印送此咒文一千二百卷流通結緣,自然有求必應。雖然此咒在佛典上並無記載,內容卻類似佛門日常課本,都是尊敬觀世音菩薩及叁寶,相傳是 菩薩于夢中傳送的。然,衆生必感其應驗才能流傳持誦。此是否也是菩薩善巧度人之另類法呢?

  (二)面然大士

  香港民間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的盂蘭節,很多家庭吃過晚飯後,在大街小巷的地上,擺放祭品、燃點香燭、焚燒冥镪紙錢、投撒硬幣,舉行施食祭鬼會,俗 稱「燒街衣」。此輩善男信女都相信這一天是鬼門關開放日,很多遊魂野鬼會被釋放到陽間接受衣食之施舍。施餓鬼會前,必先焚香奉請「觀世音菩薩」駕臨主 持公道,以免餓鬼們互相爭奪,破壞秩序。爲尊重民間傳統通俗習慣,政府在這一天亦允許市民「染汙空氣、弄髒街道」而作不作起訴。此外,更有不少地區社 團在此日作大型祭祀活動,在空曠地方搭起竹棚做大法事,超度曠野鬼神。一個樣貌威勇醜惡,寫著「面然大士,分衣施食」的巨型紙紮人像被放在祭壇的旁邊 ,供人禮拜。相傳這位「面然大士」就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來到法會救拔餓鬼的。故亦有俗語雲:「觀音菩薩變鬼王。」但這種說法,佛經並沒有明確記錄 。

  在《大乘莊嚴寶王經》中,佛告訴除蓋障菩薩、觀自在菩薩救度大阿鼻地獄衆生之後,複入餓鬼大城救濟餓鬼。當菩薩入城後,城中正在燃燒之業火全部熄 滅,雯時變爲清涼。無數百千餓鬼,口出火焰,燒燃面目,形體枯瘦,頭發蓬亂,身毛皆豎,腹大如山,其咽如針。此時,菩薩起大悲心,在十個指端各各出現 河流,又于足指各各出現河水,一一毛孔亦同時出現大河,諸餓鬼飲這些由菩薩指端流出來的水時,咽喉漸變寬大,身相圓滿,複得種種上味飲食,大家都飽滿 歡喜。[1]

  民間是否按經文內「燒燃面目之餓鬼」爲菩薩救拔之對象,故奉觀世音菩薩爲「面然大士」,及盛行「觀音菩薩變鬼王」之說呢?而坊間「燒街衣」及「施 食餓鬼」風俗之流傳應采自佛教「盂蘭盆會」,推溯出處應始自《盂蘭盆經》及《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當然,其作法與佛教之正宗傳統作法不 可比擬,但其意義卻等無差別。

  根據《盂蘭盆經》記載,目犍連尊者得神通後,觀見母親墮在餓鬼道中,皮骨連立,沒有飲食,饑餓難耐。目連心如刀割,即以神通送食物給母親,怎料食 物未入口,即化爲火炭不能爲食,尊者號泣不已。爲救母倒懸之苦,即往佛所請佛開示救母之法,佛陀教他于七月十五僧自恣日,備飯及百味五果,汲灌盆器, 香油燈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放在盆中,供養十方大德僧衆,即可解救母親苦難。佛更言一切佛子,每年此日亦應供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 母,六親眷屬,出離叁塗苦難,此爲後世盂蘭盆會之由來。[2]

  香港佛教界對于「盂蘭盆會」非常重視,大小寺院都在這節日裏拜誦經忏超度各姓祖宗及累劫冤親債主,更以種種上妙飲食供養先靈,表揚孝行。

  佛教除了《盂蘭盆經》記載施食餓鬼緣起之外,在《瑜珈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中亦有記載有關事迹。昔日阿難尊者在林中習定,見一餓鬼王口吐 火焰,頂發煙生,爪甲長利,身形醜惡,肢節如破車之聲,饑火交燃,咽喉似針鋒之細。尊者見怪而問之,答曰「面然」。鬼王並告訴尊者自己生前居心悭吝, 貪不知足,故死後墮入餓鬼道中,變成這個樣子,長年受餓,痛苦無涯。餓鬼再告訴阿難,叁日後他亦會命盡,墮餓鬼道,受同樣遭遇。阿難聽了大驚,急到佛 前哀求救度,佛就爲阿難說《焰口經》及施食法,並說若能施飲食給百千餓鬼及諸仙,非但不落此道,且能延年益壽,諸鬼神等常來擁護,遇事吉祥。[3]

  最早傳入中國有關焰口施食之經典是唐代實叉難陀所譯之《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經雲:「佛于前世爲婆羅門時,于觀世音菩薩及世間自在德力如來 處,受持變食陀羅尼咒,以咒施食無數餓鬼及婆羅門仙故,舍此身後得生天上。」佛複告阿難:「若要作此施食法時,先取飲食安置淨盤中,誦陀羅尼咒,咒食 七遍,于門內立,展臂戶外,置盤淨地,彈指七下,作此施已于其四方,無數餓鬼悉遍飽滿,諸餓鬼吃此食已,悉舍虛身盡得生天。若能常誦此陀羅尼並奉飲食 ,其功德即爲供養百千俱胝那由他恒河沙數如來。」[4][5]而施食之法,不是一切人天所能知,是如來以大德悲故,不忍一切含靈受饑餓苦惱,故假面然鬼王爲 緣起,令阿難尊者以咒食施惡鬼,名「施餓鬼食」。

  舉凡「盂蘭盆會」、「焰口法會」、「水陸法會」等都是爲供養有情、追薦先靈、超餓鬼道衆生的重要法會。

  雖然民間奉面然鬼王爲「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但事實上,面然大士是統領鐵圍山內叁十六部無數諸衆餓鬼的鬼王。

  --------------------------------------------------------------------------------

  [1] 《大乘莊嚴寶王經》大正藏第二十冊第四十八頁中

  [2] 《盂蘭盆經》大正藏第十六冊第七七九頁中

  [3]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大正藏第二十一冊第二十一冊第四七二頁中

  [4] 《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大正藏第二十一冊第四六六頁上

  [5] 《陀羅尼咒》大正藏第二十一冊第四六六頁上 咒文:「那麼薩縛怛他揭多縛路枳帝叁跋啰叁跋啰虎吽」

  

  (叁)觀音開庫

  香港廟宇林立于荒郊鬧市,供奉神祗不一,但無論廟宇內供奉那一位神靈,觀世音菩薩是必然的座上嘉賓。

  坊間流傳每年農曆正月廿六日,各大小廟宇于子時開始即揭開「觀音開庫」序幕,歡迎香客入廟進香,向觀音娘娘「借庫」,活動直至翌晚亥時止。「借庫 」意思是觀音菩薩大開庫房,無條件貸款給衆生,只須年晚到廟宇「還庫酬願」即可。習俗相傳酬願所還的是紙錢,比方說向觀世音菩薩借一千萬元,就只須要 酬還價值一千萬紙錢的貨幣,酬願附帶的當然不能缺少黃雞白酒、叁牲酒禮。

  此習俗起源,並無寶卷傳聞,亦無靈應典故,實難于考究。溯本追源極有可能引申自《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參訪觀音菩薩時,菩薩告訴他攝取衆生的 第一個方法是「布施」。衆生樂財則布施財,樂法則布施法,這是菩薩慈悲度人的另頪方法。從廟宇每年「求財者」有增無減上看,「借庫」後得到財富者應大 不乏人。

  根據《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曰:「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歡喜。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正覺。」[1]

  經文告訴我們,菩薩以衆生爲根本,沒有衆生就沒有菩薩。佛菩薩因爲衆生故,成爲「兩足尊」,即福足慧足。菩薩何以能福慧具足?蓋因菩薩多生修行,布 施多,累積福報也大。而菩薩具有無我精神,所得福報自己不享用,歡喜送給衆生。菩薩有這利益衆生的大慈悲心,無量無邊的法就生起來了。所以當有緣衆生 向菩薩祈求財富的時候,觀音菩薩就會「大開庫房」,把福報分給有緣人。憑這推溯,古人製造「觀音開庫」招徕香客,把觀音信仰推至有求必應的高峰,雖未 必如法,仍有功可記。

  諺語雲:「黃蓮苦,貧窮更苦。」可見沒有人不喜歡財富的。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不可貪,所謂「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菩薩 是不會助長貪心的。

  要得財富首要行布施,要擺脫貧窮,更要布施,布施越多,財富便會越多,布施能增長福德,要保存擁有的財富需要福德,因爲世間財乃五家所共有。「五 家」是王、賊、火、水、惡子等。

  衆生或因求財心切,或因圖個吉利,或因貪求便宜,不僅向菩薩借庫貸款,而且還殺害生命供養菩薩,這又豈是菩薩本願?可菩薩竟也慈悲包容,隨順衆生 ,目的是爲了讓衆生省悟自覺:「一切靠勤勞所得,才是正道。」

  而學佛人應該追求七聖財,即信、戒、慚愧、進、聞、施、慧等七種成就佛道資財。(一)信財,正信佛法是聖財。(二)戒財,學佛人以戒爲師,由戒而生定 慧,戒爲無價之聖財。(叁)慚愧財,于不善法常自生慚愧心而不造諸惡,是謂慚愧財。(四)進財,一心向上精進修學佛法,以期獲得解脫。(五)聞財,學佛以聞 、思、修爲不能缺少的要財,能聞正教,必獲無量益。(六)施財,學佛人不但不能貪財,且要舍財,能舍則福德無量。(七)定慧財,禅定能得果位,智慧得解脫 ,攝心不散,照了諸法是最大的聖財。

  一般民衆,強把菩薩誤作財神膜拜,對菩薩及神道之別渾茫不清,對觀世音菩薩因地修行之真實事迹,更是聞所未聞。凡我正信佛教徒,應否撥亂以正視聽 呢?

  --------------------------------------------------------------------------------

  [1]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大藏經第十冊第八四六頁上

  

《慈航普渡·拔苦予樂 第一篇 坊間流傳的觀世音菩薩 二、通俗形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