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普渡.拔苦予樂
──大悲觀世音菩薩
第一篇坊間流傳的觀世音菩薩
一、神話故事
(一)《西遊記》
一句家傳戶曉的聖號:「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每現于衆生苦惱仿徨無助之時。「戶戶觀世音,家家彌陀佛」更成了佛菩薩慈悲顯化,深入民心的佐證。
正因觀世音菩薩慈悲形象鮮明,普遍受到大衆推崇,是以衍生落第文人藉菩薩爲題材,編撰《西遊記》、《魚籃觀音》、《觀音得道》等神話故事,以彰顯菩薩聖迹。反之,記載觀世音菩薩救世度人的大乘重要經典《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卻只有已入佛門的佛教徒及專門研究佛學之學者才真正知曉。
一部被大學者梁啓超譽爲世界最偉大的傳記《大唐叁藏傳》,遠不及坊間小說《西遊記》在民間獲得廣泛認識及受歡迎。《西遊記》雖然是神化了唐僧往西方取經的史實,卻強化了觀世音菩薩顯庇冥加的靈感,凸顯了玄奘大師壯志苦行、慈悲衆生、不懼艱難、犧牲自我的菩薩精神。作者吳承恩筆下的豬八戒,雖然在某一層面上醜化了僧侶形像,而孫悟空又近乎神奇怪誕,這位未成正果、不羁難馴的畜類,修煉得七十二變的無邊法力,但不得不屈服于觀世音菩薩的「緊箍咒」裏,于是義無反顧地爲唐僧取經護航。使民間普遍認識善惡因果報應的道理,這是此書對佛教頁獻不容否認的事實。
從另一角度看,筆者認爲吳承恩對佛法認識匪淺,《西遊記》展現了唐僧度衆的心路曆程,以描繪衆生貪瞋癡爲題材,並以孫悟空(瞋)、豬八戒(貪)、沙僧(癡)作爲衆生之代表。唐僧折服了目空一切,傲慢多能的孫悟空;度化了只管享樂及貪圖美色的豬八戒悟能;化解了執著追求「法寶」的沙僧悟淨。火焰山好比人間火宅,鐵扇公主的芭蕉扇能熄滅烈火,比喻衆生只有仰仗佛法才能跳出火坑。白骨精化成美女引誘唐僧,唐僧應用了佛說的「白骨觀」,而不爲所動。師徒四人過關斬妖,最後敵不過「夢魇」,在千鈞一發的緊張關頭,唐僧教大家念誦《心經》破解,說明「空」能破一切法。
正史的《大唐叁藏傳》[1]講述玄奘大師俗姓陳,自小慕道亦娴儒道百家典籍,欲跟隨兄長長捷出家求法,但因年齡太小,未符合當時出家年齡要求,故不被允准進入考試場。玄奘大師很有耐性地在門外等候求見主考官,主考官問他出家理由時,師答曰:「遠紹如來,近光大法。」意思是說遠要紹隆佛種,立志成佛;近要光大聖教,續佛慧命。主考官見師年紀雖小,然對答出衆,賢其器宇,破格以沙彌身份錄入僧籍。玄奘大師出家後勤奮學習經典,到處參訪名師。後來發現諸師所見不一,自己也對經典存有許多疑點,爲求佛法真義,發願往印度取經求學。大師在未出發前已學得《心經》,對觀世音菩薩很是敬仰。取經途中,路經八百裏流沙河,渺無人迹,浩瀚煙波,黃沙遍野,禽畜絕響。屢次遇上妖魔鬼怪侵襲騷亂,師都以祈求觀世音菩薩,念誦《心經》屏退魔障。在露宿沙漠時,險遭胡人殺害,五天四夜滴水全無,人疲馬憊,險死還生之際,大師默禱觀世音菩薩曰:「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爲無上道正法而來矣。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爲務,此爲苦矣,甯不知耶?」(引自《大唐叁藏傳》)禱後不久,即得菩薩冥力加庇,忽覓得菩薩化現之水池,逢凶化吉,繼續上路,加強了行道的信心。玄奘大師回國後,譯經態度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心經》有七種譯本,初譯本是出于鸠摩羅什手筆,玄奘大師屬第二譯,所譯言簡意赅,現廣爲流傳。大師又創「法相宗」等,度生無數。圓寂前,示頭痛疾,遂懷疑自己所譯的經文是否正確,因而發願:「設使所譯經文無訛,在荼毗後舌頭應該不壞。」果然,荼毗後之舌頭完整未化,證明大師所譯經典正確無誤。
(二)魚籃觀音
在《觀音感應傳》中,唐朝時候在陝西的地方,佛法並不流行,普通百姓不知叁寶爲何物。有一天,忽然來了一位天姿國色的少女,手提著魚籃賣魚,並向這裏的男子征婚。當地男兒,被這外來陌生少女的美貌吸引得神魂顛倒,都爭相要娶她爲妻。少女拿出《普門品》來,並說誰能在一夜間把《普門品》背誦,就嫁給誰。這些年輕人高興極了,立即回家閉門苦讀。天剛亮,果有二十名背熟《普門品》的人前來應征,然一女又焉能配二十夫?于是少女再拿出《金剛經》來,同樣要求他們一天內背誦作爲配婚條件。第二天,竟也有十人到來,都能把《金剛經》一字不漏的背誦。少女高興之余卻惆怅如何能嫁給十個丈夫。于是,再提出叁天內能背誦《法華經》者,就以他爲夫婿。叁天內把《法華經》背誦,真于是件容易的事。然而,亦有一位姓馬的人辦到。美麗的賣魚女亦不爽約,欣然答應婚事。馬郎獨占花魁。
歡天喜地回家辦理喜事,准備迎娶這位絕代美人。怎料,在新婚的當晚,新娘子竟然得了急病,當夜香消玉殒,更奇怪的是屍身隨即腐爛,這倒運新郎只好立即殡殓埋葬。痛失美麗妻子,喜事變了帛事,馬郎當然是悲傷不已。哀傷悲恸,百折回腸之際,突然來了一位僧人,這位老和尚用錫杖將棺木的蓋子打開,新娘子的屍身已腐化消盡,只剩下一把骨頭和陪葬的金飾,這位老和尚再用錫杖,挑起一把骨頭,向馬郎說:「你毋須悲傷,你的妻子不是甚麼賣魚女,其實是觀世音菩薩憐憫你們業障深重,所以化身顯應,希望你們能把佛經流傳,教化這方衆生。」說罷老和尚就騰空飛去了。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感化,陝西後來信奉佛法的人就特別多。
雖然這故事並非出自佛經,但觀音菩薩的顯應事迹卻堅定了大家學佛的信心。對這坊間寶卷,泉洲粲和尚有詩贊歎雲:「豐姿窈窕鬓敲斜,賺殺郎君念法華;一把骨頭挑去後,不知明月落誰家。」
注釋:
[1]《大唐叁藏傳》,《大正藏》第五十冊,第二二四頁中。
(叁)觀音得道
再說民間流傳的《觀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故事。
河南省寶豐縣香山寺,有一個名叫蔡京的人撰寫了「大悲觀音菩薩得道遠征果史話碑」,記述當時有朝廷命官蔣之奇,被貶駐守河南省汝州時到香山寺遊覽,禮拜觀世音菩薩後,知道了妙善公主的故事,被其感動,于是牢記心上。後來他被委任爲杭州知府,便把這個故事刻在杭州天竺寺的碑石內。透過寺裏的石刻,「妙善叁公主」的故事就在民間廣泛地流通了。
這故事講述西域興林國有一錦城國王,名妙莊王,姓婆伽,娶妻伯牙氏爲國母。莊王有叁位女兒,大女兒妙清、二女妙音、叁女妙善。妙善未出生前,伯牙氏夢中見一太陽落于身懷,投入腹中,之後便懷孕。妊娠期間,所有魚肉葷腥不能入口,在二月十九日辰時叁刻,誕下叁公主,取名妙善。叁公主長得美若天仙,聰慧過人,自幼便葷乳不食,慈悲昆蟲螞蟻等一切動物。到及笲之年,兩位王姐已出閣,她仍是嫁杏無期,緣因公主仰慕佛法,心厭娑婆,更無心談婚論嫁。妙莊王爲女兒婚事,憂心如焚,于是下令逼婚,公主卻甯死不從,志決出離生死,以利人爲己任。莊王無奈,唯有暫時順從女兒,送她到白雀寺修行,暗中卻命住持迫使女兒還俗。住持奉命行事,故意刁難金枝玉葉充當苦役,挑水砍柴;可憐公主荏弱身軀,被折磨得容顔憔悴,纖纖十指,弄得皮破血流,但公主卻不因此而屈服。日子久了,莊王見女兒仍未回心,遷罪于住持,命人火燒白雀寺。妙善不忍累及無辜,懇求上天憐憫,果然得到諸天庇護,大降甘霖,滅除烈焰。莊王聞訊怒不可遏,將女兒治以犯上欺君之罪,判以死刑,禁锢收入天牢等候處決。
對女兒加以逼害之後,莊王又感覺動物尚且舐犢情深,況我爲萬物之靈,于是再命人往天牢利誘,勸其改變初衷,惟妙善已將生死置于度外,且經過這些磨煉,更感到無常可怕,人生苦惱,加強了修成正果後幫助衆生離苦的信念。正是千魔不改其心,萬難不退其志。莊王見威迫利誘都未能奏效,心灰意冷,任憑愛女處死于刑場。妙善魂斷刑場之後,蒙佛陀見憐,令猛虎銜屍帶往香山紫竹林中修行。
斯時,李州大華山有善財童子欲拜師修行,土地神得知此事,便爲善財引薦,皈依妙善修法。與此同時,龍王太子化鯉魚遊化人間,被漁夫網走,幸得妙善釋放,龍王感激不盡,命女兒小龍女以夜明珠相贈,並拜師學法。從此,妙善座下便多了一對金童玉女,左右相隨。紫竹林中,公主除持戒勤修外,更慈悲愛物,爲人演說佛法,教化愚頑,替人治病而救人無數。
後來,妙莊王因誣害善良,殺人放火,惡貫滿盈,玉帝震怒,必要加罰。莊王受業報所纏,忽爾病染沈痾,藥石無靈。妙善神通感應,知父王罪業深重,果報即將現前,于是運用神力,化作老僧替莊王治病,教以親骨肉之手及眼混和藥煎,可藥到病除。妙清及妙音兩位公主都不肯犧牲,惟獨妙善代父忏罪,禱告天地願舍身救父,求免父厄難。禱畢即舍手、眼獻給父親,莊王果然病愈。莊王知悉愛女還陽並在香山帶發修行,濟人利物,非常欣慰,更感激其不念舊惡,舍身救己,感動之余,命工匠照公主模樣塑造人像,以表紀念。當時莊王對工匠說要做「全手全眼的人像」,工匠誤聽爲「千手千眼的人像」。這就是以後流傳的「千手千眼觀音像」了。
公主在未得道前,有侍者問其得道日期,公主答曰:「當放楊柳枝的白玉瓶生出水的時候。」侍者每天往看白玉瓶,都未見水現。有一天,公主對侍者說:「今天是我成道之日,我要走了。」侍者馬上看白玉瓶,瓶中仍是空空的,滴水全無,于是對公主的話産生了懷疑。公主淨身潔體後,結跏跌坐,突然有一小孩跑進來,看見白玉瓶,一時貪玩性起,拿起白玉瓶,注水滿貫其中。就在這時,空中出現萬道金光,一朵很大的金蓮花徐徐下降,公主乘坐蓮花,冉冉上升而去。衆人看得既驚且喜,慌忙遙空禮拜。
這位深得人心的妙善叁公主,就是以後的觀世音菩薩。此故事更曾多次拍成電影,使很多不信佛法的人對菩薩都生起了敬仰膜拜之心。
這故事佛經雖無記載,僅是坊間文人虛擬臆測,可塑造這未得道的觀音前身,卻宣揚了菩薩有難必應、舍己成仁的慈悲精神及偉大孝行。
《慈航普渡·拔苦予樂 第一篇 坊間流傳的觀世音菩薩 一、神話故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