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願業力去往生。就好像我們乘船過海一樣,雖然我們眼力不足,也不善遊泳,但是,對我們不構成障礙,爲什麼?我們乘托船的力量去過海。那如果靠自己過海,就要善于駕駛,善于遊水,如果做不到,就不能到達彼岸。所以,行雜行之人是行難行道,一定要熄滅貪瞋煩惱。
第九點,「無有慚愧忏悔心故」,善導和尚告訴我們說,雜行之人是無有慚愧忏悔心,所以,難得往生彼淨土。什麼是慚愧心呢?就是知道「我某某人,修行的力量非常薄弱,靠自我的力量不能出離叁界六道」,所以心發慚愧,「我某某人很差,知道自已修行淺」。什麼是忏悔心呢?知道自己罪業深重,無量無邊,內心真實忏悔。爲什麼說雜行之人沒有慚愧忏悔心呢?你看雜行之人,他每天也拜佛,拜佛的時候,在佛的面前也說「我某某很慚愧呀,我某某很忏悔呀……」似乎也有慚愧、忏悔心啊,這是比較而言的,比較專修念佛的人,他就是沒有慚愧忏悔心。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你真有慚愧心,知道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脫生死輪回,那麼,一定會仰投佛的願力,仰投佛願就一定會專修念佛。你一方面說「我很慚愧不能修行」,另一方面把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六字名號推到旁邊,靠自已的力量使勁修,這叫做有慚愧心嗎?這叫沒有慚愧心;什麼叫沒有忏悔心呢?如果你真實體會到自已罪業深重,無量無邊,靠自己的力量絕對沒有辦法出離六道輪回,那麼你一定會投靠南無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名號,念念稱名常忏悔,念念稱名消除一切罪障,可是現在,口中說忏悔,而內心裏邊懷著一顆驕慢的心,並不是仰投佛願、乘佛願力,而是妄想靠自己淺顯的、薄弱的、微少的、有漏的修行功德欲出離生死,所以,此人是無有慚愧忏悔心。
打個比喻,好像一個人來到大海邊,看見大海茫茫無際,他想過海,然後他在海邊說:「我很慚愧啊!我沒有力量遊得過去啊!哎呀,我確實力量很差!」說完這話,他就跳進大海使勁遊水,想到彼岸去。那麼,這個人是真正懂得自己沒有力量遊過海嗎?他是在那裏謙虛一番,然後自己再下去遊水。
「大海」代表我們的生死輪回,我們說:「哎,我很慚愧啊!我沒有力量出生死輪回,我要靠佛。」話說完之後,又不去專修念佛,然後自己去修行了,妄圖靠自己雜行雜善的力量超越無量劫來的生死廣海──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家要了解自己的根性,應該來專修念佛。
如果是專修念佛之人,就會系念相續,憶想不間斷,回願殷重真實,貪瞋諸見煩惱不能間斷,是有真實慚愧、忏悔心。這可以翻對而知。
善導大師《往生禮贊》原文後面還有四句,《略要文》中沒有錄,這裏補充來說明。
十、「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雜行之人他不是相續念報彼佛之恩,他都沒有體會到阿彌陀佛有什麼恩德,所以他要雜行雜修,如果知道阿彌陀佛的恩德(「你專稱我的名號,如此簡單易行,決定往生我的淨土,乃是我所成就不可思議六字名號的功德,令汝等罪惡凡夫往生極樂淨土」),他就決定不會舍掉彌陀,去念其它的佛菩薩,或其它的經咒、修行其它的法門。
我再提醒一點,我們不是排斥其它佛菩薩(佛弟子絕對不可以那樣),也不是排斥其它法門,絕對不可以。只是說修行淨土法門,有諸佛的通規。諸佛都告訴我們要專念彌陀名號。
你想想看,如果某某人對你有恩德的話,你會不會經常想念他?一定的。比如說你落水了,他把你救起來了,他當然是你的救命恩人啦,你過年過節當然都要去了。結果過年過節你不到他家去,然後到隔壁家,那個是局長,官比較大,你這個人就沒有味道了──他救了你一條命啊。那麼,這樣就是不知道對方恩德的深重。
不知道父母恩重的人,他就不會憶念父母。知道父母恩重的人,就會經常憶念父母。不知道阿彌陀佛恩德深重的人,才會雜行雜修。若知彼佛恩德深重,一定會專修專念。彼阿彌陀佛之恩德,亦是十方諸佛之恩德。能往生彼佛之淨土,即能夠拜見十方一切諸佛,無有不足。
十一、又說「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既然雜行雜修,必然心中輕視、看不起專修念佛,以爲專修念佛沒有什麼了不起,往生把握也不大。他雖然也在那裏修行,但是他的心不是和解脫生死相應,不是和往生極樂、彌陀本願相應,他是和名利相應。爲什麼說和名利相應呢?這個不分析大家不一定知道。我們學佛的人,我們都不願意求名利了,求名利幹嗎學佛呢?確實是這樣的,但是一分析呢,祖師不會講錯。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分析我們各位自己。比如說你來念佛,念佛是人家瞧不起的法門,爲什麼呢?老太婆都會修啊,有什麼了不起呀?「你會念佛,我也會念佛,我念佛之外還會誦某某經。」噢!那麼人家肯定贊歎你啦,「某某居士,你會修行!」你聽到之後,就有點名譽感啦,洋洋得意了,結果從此之後,你就更加雜行雜修。人家讀一部經,只雜了一部,你呢,爲了名譽,你讀十部經,就雜了十部,還要讀四十部、五十部,幸虧沒出家,要出家就成了一個雜行的專家了。所以,雜行之人有這樣的缺失。
那我們念佛人,一般來講,不容易高傲,不容易和名利相應(當然,心不正的人也有)。怎麼講不容易呢?說起來就會念佛,又不會修密,又不會參禅。比如說我們做爲出家人,如果能搞一點神通,然後講講這個那個,人家就覺得「這個法師很會修行,懂得很多」;「你就只會講幾句念佛,誰不會啊?我也會講,誰都會講!」你會講,你不一定把它落實下來,不會講而能夠把它落實下來的人非常稀有。「念佛往生」誰都會說,但是心中真正相信念佛一定往生而來專修念佛的人還並不多見。嘴上大家都說「念佛往生」,可是心中卻挂了一個很大的問號,「念佛一定往生嗎?應該這樣念佛才可以往生吧,應該加上讀經等等才可以往生吧……」每個人心中都這樣疑惑著,都這樣懷著一顆雜行雜修的心。所以,在往生極樂的道路上,走得是搖搖擺擺、步履蹒跚,並不穩當。如果這個時候將你一拉一拽,馬上就改變法門了。
十二、「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雜行的人,人我是非特別多,既有高慢心、名利心,以怎麼能放下架子親近請教念佛往生的善知識呢。他眼中也看不到善知識,他自己就是善知識,或者有人比他更雜,他反而認爲是善知識,趨之若鹜。所以下面:
十叁、「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雜行的人非常喜歡去湊熱鬧,聽說哪裏來了一個有神通的人,他馬上喊了一大幫人:「嗨!去了,到那裏去,去拜某某。」他是不是學淨土法門的不管,因爲他有神通嘛!大家都羨慕他的神通了,把專修念佛就放到一邊了;聽說哪裏來了某某大師、活佛,可以灌頂,「轟!」一窩峰又跑去灌頂了。如果你是修密宗的,跟他結緣,當然是很好的。那你是學淨土法門的,你結這樣的緣,雜緣太多,而且不僅自己去,還拉了一幫人,這叫「自障障他往生正行」,障礙了自己和別人的往生正行。你看,五種正行裏邊,有沒有說灌頂、加持作爲正行?沒有啊!除此五種正行之外,其余一切,在淨土門中,通通稱爲雜行。如果修密宗的,那麼,有你相應的善知識、上師來,你去接受他的法,接受他的開示,對你來講,那不算雜行,你本來學密宗。如果在淨土宗,那就算雜行了。
在這一切法門當中,哪一種法門最容易修持、解脫最有把握呢?那還是淨土宗。大家既然選擇淨土宗,就不要再攀那些雜緣,更不要引導人家一道去,佛法非常不容易的,免得你將來要背一些因果。
專雜有異
接下來第叁段:「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余」就是善導和尚自稱。我近來親自見到,親自聽到,「諸方道俗」,各地出家人、在家人,「解行不同」,他們對于佛法的理解不一樣,對于淨土門的理解也不一樣。因爲理解不一樣,修行的方法就不一樣,叫「解行不同」。比如說,我們依善導和尚理解的,淨土宗是阿彌陀佛選擇的本願,淨土念佛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意,專修念佛是正定之業,決定往生。這是我們的解,我們也這樣去做、這樣去行。可是有人不這樣解,他認爲專修念佛往生不定,一定要如何如何雜行雜修才更有把握。他有這樣錯誤的理解,就有錯誤的行持。所以,我們學淨土宗這個解,不是我們自己內心隨便可以解的,一定要依據佛經、祖師的解釋作爲我們的領解,依祖師的智慧作爲我們的智慧,依佛法的智慧作爲我們的智慧。「解行不同,專雜有異」,怎麼不同呢?或者是專修念佛,或者是雜行雜修,這是有所不同了,在我們周圍也看得到,有人專修念佛,有人雜行雜修,就是理解不同。
我們這次來共同學習,是讓大家的思想都能統一到淨土法門的正確軌道,不被其它的理解、其它的異見所左右、動搖。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雖然說有專有雜,可是所見到的結果呢,只要是專修念佛的人,叫「專意作者」,「十即十生」,十個就有十個往生,百個就有百個往生。
「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雜行雜修的人稱爲「不至心者」,不是真實心願往生淨土,所以叫「修雜不至心者」(如果你真心願生淨土,一定會專修念佛)。那麼這樣的人,一千個當中沒有一人往生。
大家都願意往生淨土嗎?(「願意。」)是願意選擇千中無一的辦法,還是選擇百即百生的辦法?(「百即百生。」)百即百生是什麼辦法?(「專念阿彌陀佛。」)那你們今天回去以後應該怎麼做知道了吧?如果別人回來告訴你「哎!你跟我後面雜行雜修,功德很大」,你願意嗎?(「不願意。」)他講五遍你就願意了吧,講一遍可能不願意。(「不會。」)講上十遍也不幹!信心堅固,對了,那就是聽法得到了利益。有時候講多了,
你就跟他後面跑了,跑了之後,他獎賞你說:「某某居士,你是大德居士。」結果最後呢,你往生的佛果給他偷掉了,那你就太虧了。我們今生今世不求人家表揚我們,也不求人家說我是一個很有修行的人,我們只求往生極樂世界有把握。把往生的佛果深深地埋在我們的心中,很安定,吃下這顆定心丸才重要。
以上第叁、第四文是善導和尚對于淨土宗的行(修行)的判別。淨土宗很簡單:根據道綽禅師的教判,我們從聖道門進入淨土門;根據善導大師的行判,在淨土門當中,由雜行進入正行,正行當中,由助業進入專稱名號正定之業。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四條「正雜得失」之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