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说念佛 正讲 第四条「正杂得失」之文▪P2

  ..续本文上一页难了,「阿难哪,我讲这部《观经》,虽然讲了十三定观、三福九品等等,但是,要点是你要持无量寿佛名号啊!」就引导我们进入专修正行、正定之业,这叫做「不违教故」。释迦牟尼佛不是教导你要杂行的,而是先用那些来引导你,进入专修念佛,专持无量寿佛名号。如果你不专修念佛,就是违背了佛的教导。

  

诸佛证诚之语

  

第四,「随顺佛语故」,什么叫「随顺佛语」呢?随顺诸佛证诚之语,这是在《阿弥陀经》当中,六方恒河沙等诸佛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讲的『罪恶凡夫众生专念弥陀名号一定往生』,一点没错,你们众生不要怀疑。释迦牟尼佛一佛所讲,或许要怀疑,我等诸佛一个接着一个出来证明,决定无误!应当信顺。」如果我们专修念佛,就顺了诸佛证诚之语。

  

弥陀誓愿为核心

  

上述四个缘故,说明决定往生。为什么呢?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讲,「无外杂缘得正念」,正念坚固不动摇,同时是「顺彼佛本愿」,顺了阿弥陀佛的心意,又不违背释迦牟尼佛教导,顺了释迦牟尼佛的心意,又是随顺诸佛证诚,顺了十方诸佛的心意,那你怎么不往生啊?

  

如果反过来,又违背释迦牟尼佛的心意,又违背阿弥陀佛,又违背十方诸佛,那你还想往生啊?那肯定千中无一了。

  

这四点理由的核心是第二点,「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为什么呢?因为第三点「不违教故」,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也是来讲阿弥陀佛念佛往生之本愿,你能够与本愿相应,自然不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第四点「随顺佛语故」,诸佛证诚之语也是证诚阿弥陀佛的本愿,你能够信仰阿弥陀佛的誓愿,专称弥陀名号,自然随顺诸佛证诚;第一点「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你了解彼佛誓愿不虚,称念名号必然往生,心中无有胆怯,无有担心恐惧,自然正念坚固,外杂之缘不能动乱。所以,得到第二点,四点全部得到。要点在此。

  

杂行之失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五三。」舍掉专修念佛而去修行杂业的人,一百个当中稀有难得一两个往生,一千个当中稀有难得三五个往生。

  

往生是大事,愿求往生净土,当然都愿意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的专修念佛。

  

可是现在这个时代,信息传播比较发达,大家结的人缘也很多,往往有很多来劝我们念佛的人说:「你应当学这个法门、学那个法门,单念一句阿弥陀佛是不能往生的。」如果我们不了解教理,心中就会动摇不安。他所说的是不是正确呢?他所说的与善导大师的教导恰恰相反,善导大师在这里说: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百即百生,杂行之人千中难得三五往生。所以,往生大事个个要慎重,不能听到人家怎样说,就改变宗旨。

  

念佛法门,一方面因为简单容易,任何人,不识字的老太婆、老太公,任何时候,行住坐卧、平时、临终都可以念,所以获得了大众的欢喜接受,但是,另一方面,正因为这样,也容易被人破坏说「你就念一句佛怎么就能往生?」我们一听,心中往往就动摇了。

  

我们知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所以往生决定,善导和尚判为正定之业,是因为「与彼佛愿得相应故」,与佛的誓愿相应。为什么杂行之人反而「百时稀得一二」呢?因为,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总是「我修行的法门越多、读的经越多,往生的把握就越大」,一般人都这样想,这种想法很符合凡夫的情见,但恰恰违背了净土宗的教理,为什么呢?「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这四句与上面四句正相反。上面说专修念佛是「无外杂缘得正念」,这里说杂行之人「杂缘乱动失正念」,专修念佛的正念就丢失了,心中以为「我光念佛,或许往生不定吧?不能那么容易吧?」本来心中就有这样的疑惑,人家来一说,「哎,某某,你就这样单念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吗?我这里有更殊胜的法门!」你就很容易被他牵转,这叫「杂缘乱动」,外面的种种缘,让你丢失了内心正念,这是因为内心不了解弥陀誓愿的缘故。如果我们内心正念坚固,就不会被外缘所动乱。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阿弥陀佛以专修念佛作为他的本愿,而现在行杂行杂修,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所以难得往生。

  

「与教相违故」,与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相违背。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三部经当中教导我们「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无量寿经》)、「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观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唯专修念佛,得生净土(《阿弥陀经》),此是释迦牟尼佛大圣慈悲之教导,若专行之人,与佛教导相顺,若杂行之人,与佛教导相背,违背佛的教导,往生困难。

  

「不顺佛语故」,即是不随顺《阿弥陀经》当中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为我等证诚,「罪恶凡夫,但念弥陀名号,专行不二,决定往生」,如此,专修念佛之人为顺佛语,而杂行之人不顺佛语,十方诸佛不证诚,所以,往生很困难。

  

第五点,「系念不相续故」,愿往生之人若行杂行,或念佛,或不念佛,中间就有间断,不相续。「相续」就是说:前念念佛,后面接着还是念佛。从信心来说,「相续」就是:今天我接受这个法门,从现在开始不改变,完全仰靠南无阿弥陀佛,在任何状况下都不动摇、不改变,这叫心的相续。那引导到外表行为当中,也一定是专念弥陀名号,有空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起念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会改变去念其它的经咒。

  

第六点,「忆想间断故」,忆想极乐庄严、阿弥陀佛而有所间断。因为杂行的人,心中必然忆持其它的与极乐不是直接相关的修行方法,不然就不叫杂行了。这样忆想极乐就有了间断。

  

第七点,「回愿不殷重真实故」,「殷」是殷切,「重」是珍重。修杂行一定要回向发愿才能往生,可是,既然修杂行,虽然有回向发愿心,愿生极乐净土,但这回愿之心不殷重真实。或许有人说:「我非常真实地愿往生,我非常恳切地愿往生。虽然修杂行,我也是这样的心。」──或许是这样。但这里善导和尚告诉我们说:杂行之人回愿不殷重真实。为什么呢?因为杂行的行体,比如说种种其它的善法(散善、定善),种种的修行功德,而这样的修行功德和六字名号相比,凡夫所作的,都是不真实的,都是生灭法、有漏法。因为我们所修行的功德不真实,你靠这种不真实的功德要回向去往生,当然也就不真实。而念佛法门就不一样,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成就无漏、无生、涅槃、真实的功德名号,是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的时候,发出超世的悲愿,为我等所修殷切、珍重的名号,以这个名号的功德回施给我们(叫回向给众生),愿我们往生极乐净土。那么,从法藏菩萨的角度,就是殷重、真实。我们凡夫虽然没有殷重、真实的心,领受南无阿弥陀佛回向过来殷重、真实的名号功德,而愿生净土,当然就是殷重、真实。

  

昨天也打过这样的比喻:比如说我们从烟台港到大连港去,一种方法是你自已用木头作一个小船,自已驾驶小船过海,一种方法是乘坐大海轮过海,那么,这二种方法虽然都能运载到对岸去,哪一种方法真实呢?当然坐大船真实,坐小船就很有风险,即使驾船的人再怎样真实想过海,他的结局,可能一千个里面只有一两个能过去,或者船会漏,或者我们没有体力,或者不善驾使,或者风浪太大,或者不识航向,或者海上起雾等等,使得我们即使再怎样想过海,也不是真实的。那么你真想过海──哪有一个人真愿意过海、很真诚恳切地愿意过海,有大船他不坐呢?那一定会愿意坐大船。如果大船不坐,舍而坐小船,就知道你是在那里开玩笑,你好像不是真愿意过海。

  

既然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真实功德可以快速、稳定、万不漏一地往生净土,而你呢,口说愿生净土,却不选择万修万去的六字名号,而选择千中无一的杂行杂修,以此可知,你内心当中并不是殷重、真实愿生净土。

  

第八点,「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贪」是指贪心,「瞋」是指瞋恨心,「诸见」是种种的见解,我见、身见、边见……总之是邪见,「烦恼」,贪瞋诸见,自然有种种烦恼来间断。若行杂行之人,就一定被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所以,行杂行之人都要强调心中要如何真实、要如何清净,因为他是靠自已的修行功德去往生,如果有贪瞋烦恼的话,就会破坏修行的功德,所以,一定会间断。而念佛之人难道就没有贪瞋烦恼了吗?有。虽然有,但是不能间断──念佛之人虽然有贪瞋烦恼,但是不能间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不顾贪瞋烦恼,我们并不是特别在意如何对治贪瞋烦恼去往生,而是仰乘阿弥陀佛大…

《唯说念佛 正讲 第四条「正杂得失」之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