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難了,「阿難哪,我講這部《觀經》,雖然講了十叁定觀、叁福九品等等,但是,要點是你要持無量壽佛名號啊!」就引導我們進入專修正行、正定之業,這叫做「不違教故」。釋迦牟尼佛不是教導你要雜行的,而是先用那些來引導你,進入專修念佛,專持無量壽佛名號。如果你不專修念佛,就是違背了佛的教導。
諸佛證誠之語
第四,「隨順佛語故」,什麼叫「隨順佛語」呢?隨順諸佛證誠之語,這是在《阿彌陀經》當中,六方恒河沙等諸佛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意思是說,「釋迦牟尼佛講的『罪惡凡夫衆生專念彌陀名號一定往生』,一點沒錯,你們衆生不要懷疑。釋迦牟尼佛一佛所講,或許要懷疑,我等諸佛一個接著一個出來證明,決定無誤!應當信順。」如果我們專修念佛,就順了諸佛證誠之語。
彌陀誓願爲核心
上述四個緣故,說明決定往生。爲什麼呢?從我們衆生這邊來講,「無外雜緣得正念」,正念堅固不動搖,同時是「順彼佛本願」,順了阿彌陀佛的心意,又不違背釋迦牟尼佛教導,順了釋迦牟尼佛的心意,又是隨順諸佛證誠,順了十方諸佛的心意,那你怎麼不往生啊?
如果反過來,又違背釋迦牟尼佛的心意,又違背阿彌陀佛,又違背十方諸佛,那你還想往生啊?那肯定千中無一了。
這四點理由的核心是第二點,「與佛本願得相應故」,爲什麼呢?因爲第叁點「不違教故」,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也是來講阿彌陀佛念佛往生之本願,你能夠與本願相應,自然不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教導;第四點「隨順佛語故」,諸佛證誠之語也是證誠阿彌陀佛的本願,你能夠信仰阿彌陀佛的誓願,專稱彌陀名號,自然隨順諸佛證誠;第一點「無外雜緣,得正念故」,你了解彼佛誓願不虛,稱念名號必然往生,心中無有膽怯,無有擔心恐懼,自然正念堅固,外雜之緣不能動亂。所以,得到第二點,四點全部得到。要點在此。
雜行之失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五叁。」舍掉專修念佛而去修行雜業的人,一百個當中稀有難得一兩個往生,一千個當中稀有難得叁五個往生。
往生是大事,願求往生淨土,當然都願意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的專修念佛。
可是現在這個時代,信息傳播比較發達,大家結的人緣也很多,往往有很多來勸我們念佛的人說:「你應當學這個法門、學那個法門,單念一句阿彌陀佛是不能往生的。」如果我們不了解教理,心中就會動搖不安。他所說的是不是正確呢?他所說的與善導大師的教導恰恰相反,善導大師在這裏說: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百即百生,雜行之人千中難得叁五往生。所以,往生大事個個要慎重,不能聽到人家怎樣說,就改變宗旨。
念佛法門,一方面因爲簡單容易,任何人,不識字的老太婆、老太公,任何時候,行住坐臥、平時、臨終都可以念,所以獲得了大衆的歡喜接受,但是,另一方面,正因爲這樣,也容易被人破壞說「你就念一句佛怎麼就能往生?」我們一聽,心中往往就動搖了。
我們知道,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所以往生決定,善導和尚判爲正定之業,是因爲「與彼佛願得相應故」,與佛的誓願相應。爲什麼雜行之人反而「百時稀得一二」呢?因爲,按照一般人的想法,總是「我修行的法門越多、讀的經越多,往生的把握就越大」,一般人都這樣想,這種想法很符合凡夫的情見,但恰恰違背了淨土宗的教理,爲什麼呢?「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這四句與上面四句正相反。上面說專修念佛是「無外雜緣得正念」,這裏說雜行之人「雜緣亂動失正念」,專修念佛的正念就丟失了,心中以爲「我光念佛,或許往生不定吧?不能那麼容易吧?」本來心中就有這樣的疑惑,人家來一說,「哎,某某,你就這樣單念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嗎?我這裏有更殊勝的法門!」你就很容易被他牽轉,這叫「雜緣亂動」,外面的種種緣,讓你丟失了內心正念,這是因爲內心不了解彌陀誓願的緣故。如果我們內心正念堅固,就不會被外緣所動亂。
「與佛本願不相應故」,阿彌陀佛以專修念佛作爲他的本願,而現在行雜行雜修,與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所以難得往生。
「與教相違故」,與釋迦牟尼佛的教導相違背。釋迦牟尼佛在淨土叁部經當中教導我們「一向專念無量壽佛」(《無量壽經》)、「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觀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唯專修念佛,得生淨土(《阿彌陀經》),此是釋迦牟尼佛大聖慈悲之教導,若專行之人,與佛教導相順,若雜行之人,與佛教導相背,違背佛的教導,往生困難。
「不順佛語故」,即是不隨順《阿彌陀經》當中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爲我等證誠,「罪惡凡夫,但念彌陀名號,專行不二,決定往生」,如此,專修念佛之人爲順佛語,而雜行之人不順佛語,十方諸佛不證誠,所以,往生很困難。
第五點,「系念不相續故」,願往生之人若行雜行,或念佛,或不念佛,中間就有間斷,不相續。「相續」就是說:前念念佛,後面接著還是念佛。從信心來說,「相續」就是:今天我接受這個法門,從現在開始不改變,完全仰靠南無阿彌陀佛,在任何狀況下都不動搖、不改變,這叫心的相續。那引導到外表行爲當中,也一定是專念彌陀名號,有空就念「南無阿彌陀佛」,起念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會改變去念其它的經咒。
第六點,「憶想間斷故」,憶想極樂莊嚴、阿彌陀佛而有所間斷。因爲雜行的人,心中必然憶持其它的與極樂不是直接相關的修行方法,不然就不叫雜行了。這樣憶想極樂就有了間斷。
第七點,「回願不殷重真實故」,「殷」是殷切,「重」是珍重。修雜行一定要回向發願才能往生,可是,既然修雜行,雖然有回向發願心,願生極樂淨土,但這回願之心不殷重真實。或許有人說:「我非常真實地願往生,我非常懇切地願往生。雖然修雜行,我也是這樣的心。」──或許是這樣。但這裏善導和尚告訴我們說:雜行之人回願不殷重真實。爲什麼呢?因爲雜行的行體,比如說種種其它的善法(散善、定善),種種的修行功德,而這樣的修行功德和六字名號相比,凡夫所作的,都是不真實的,都是生滅法、有漏法。因爲我們所修行的功德不真實,你靠這種不真實的功德要回向去往生,當然也就不真實。而念佛法門就不一樣,這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成就無漏、無生、涅槃、真實的功德名號,是阿彌陀佛因地爲法藏菩薩的時候,發出超世的悲願,爲我等所修殷切、珍重的名號,以這個名號的功德回施給我們(叫回向給衆生),願我們往生極樂淨土。那麼,從法藏菩薩的角度,就是殷重、真實。我們凡夫雖然沒有殷重、真實的心,領受南無阿彌陀佛回向過來殷重、真實的名號功德,而願生淨土,當然就是殷重、真實。
昨天也打過這樣的比喻:比如說我們從煙臺港到大連港去,一種方法是你自已用木頭作一個小船,自已駕駛小船過海,一種方法是乘坐大海輪過海,那麼,這二種方法雖然都能運載到對岸去,哪一種方法真實呢?當然坐大船真實,坐小船就很有風險,即使駕船的人再怎樣真實想過海,他的結局,可能一千個裏面只有一兩個能過去,或者船會漏,或者我們沒有體力,或者不善駕使,或者風浪太大,或者不識航向,或者海上起霧等等,使得我們即使再怎樣想過海,也不是真實的。那麼你真想過海──哪有一個人真願意過海、很真誠懇切地願意過海,有大船他不坐呢?那一定會願意坐大船。如果大船不坐,舍而坐小船,就知道你是在那裏開玩笑,你好像不是真願意過海。
既然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真實功德可以快速、穩定、萬不漏一地往生淨土,而你呢,口說願生淨土,卻不選擇萬修萬去的六字名號,而選擇千中無一的雜行雜修,以此可知,你內心當中並不是殷重、真實願生淨土。
第八點,「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貪」是指貪心,「瞋」是指瞋恨心,「諸見」是種種的見解,我見、身見、邊見……總之是邪見,「煩惱」,貪瞋諸見,自然有種種煩惱來間斷。若行雜行之人,就一定被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所以,行雜行之人都要強調心中要如何真實、要如何清淨,因爲他是靠自已的修行功德去往生,如果有貪瞋煩惱的話,就會破壞修行的功德,所以,一定會間斷。而念佛之人難道就沒有貪瞋煩惱了嗎?有。雖然有,但是不能間斷──念佛之人雖然有貪瞋煩惱,但是不能間斷。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是不顧貪瞋煩惱,我們並不是特別在意如何對治貪瞋煩惱去往生,而是仰乘阿彌陀佛大…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四條「正雜得失」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