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说念佛 正讲 第四条「正杂得失」之文

  

【正讲】

  

第四条「正杂得失」之文

  

第四文:善导和尚判正杂二行得失之文。

  

这第四文是顺着第三文来的。第三文分判正杂二行,说杂行可回向得往生。在第四文中,更加明确地说明杂行之难,而劝导应当进入正行:

  

《往生礼赞》云: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不违教故,

  随顺佛语故。

  

这是第一段。《往生礼赞》是善导大师的一部著作,分为六时礼赞,有日三时、夜三时,说明如何礼拜阿弥陀佛等,配以赞偈。这第一段说明专修念佛「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为什么呢?举出了四个理由,也叫「正行四得」。下面说杂业之失: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

  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何以故?

  

如果你舍掉专修念佛、乐行杂业的话,「百时稀得一二」,一百个里边难得一两个往生,一千个里边难得三五个往生。为什么呢?

  

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与教相违故,

  不顺佛语故,

  系念不相续故,

  忆想间断故,

  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

  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原文当中,列出十三条,叫「杂行十三失」,这里引了九条。下面第三段,举出善导和尚当时所见所闻:

  

余比日自见闻:

  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总分三段,第一段说专修之得,第二段说杂行之失,第三段是比较,劝我们专修念佛。现在依文解释。

  

百分之百往生

  

「若能如上」,《往生礼赞》上文是问答的形式,设问:「我愿往生极乐世界,请告诉我怎样往生?」然后自问自答:要发三心、行四修决定往生(总之,专修念佛一定往生,同时承接上面的五种正行)。

  

「念念相续」,上面说「念念不舍」,这里说「念念相续」,意义一样,总之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今天也念,明天也念,天天相续;上午也念,下午也念,有空就念,起心动念就念,这也是就凡夫能做到的。有人说:「那哪能做到啊,我经常想不起来呀。」是尽你能做到的。本来净土法门是为凡夫,也是鼓励你,提一个要求,要多念的意思。

  

「毕命为期」,是说我们一直念佛,不改变法门,直到命终。不是说「哎呀,我念佛已经念好了,现在可以修别的法门了。」念佛什么时候念到好啊?念到极乐世界才叫念好了──念到极乐世界还没念好,极乐世界的菩萨还要念佛,菩萨不念佛,叫什么菩萨呢?「孺子必忆母」吗,孝子一定忆念母亲,菩萨一定要念佛。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那就是百分之百往生了,没有一个不往生的。有人问「这样能不能往生、那样能不能往生……」只要念佛,决定个个往生,当然千即千生,万即万生。只要念,决定往生。

  

无外杂缘得正念

  

「何以故?」为什么这么容易呢?底下说了四点。

  

第一,「无外杂缘,得正念故」,是因为没有外杂之缘、内心有了正念的缘故。

  

这一点要解释,有人以为什么叫「无外杂缘」呢?(我当初也是这样理解的)「我在家里念佛,你们不要来敲门,你要来敲门,你就是杂缘,把我打乱了;电话也把它停掉,不然一打电话来,也乱了。」好了,门关上了,亲戚朋友不来了,电话也不接了,但是偏偏不作美,有一只小鸟跑到窗户上叫来叫去,「把我的心都叫乱了……」我们总认为没有任何打扰叫「无外杂缘」,不是这样子的。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什么叫「得正念」呢?正念就是念佛,正念坚固,知道:我念佛一定往生。

  

比如说,有个人不会读经,只会念佛。看见别人读经,如果不懂得念佛的道理,他的心中就动乱了,他就想去读经了,他回到家里就要流眼泪了,「哎呀,怎么办哪?人家都会读经,我也不会……」他心中就有了外杂之缘,读经这个缘引起他心里边的杂乱,他想去读经了,他不想专念佛了,这叫「外杂之缘」,失掉了正念,是不是?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他虽然会读经,读经也是告诉我们念佛必然往生,我念佛,往生无有不足,我虽然无有智慧,释迦牟尼佛告诉我说「念佛一定往生」,阿弥陀佛告诉我说「念佛一定来迎接」,我不识字,又有何憾?这样心中正念坚固,「你会读经,我不会读经,我也不羡慕你」,这叫「无外杂缘」。

  

同理,我没有钱,人家有钱,他有钱到寺院里建了个大佛,建了座宝塔,做很大的功德,一般的人心中又担心了:你看看,人家用那么多钱做功德,他往生可能有分。我穷光蛋,一分钱拿不出来,我可能没分吧?如果这样想,就叫做「外杂之缘失正念」。心中应怎么想?我虽然贫穷,很惭愧,不能报佛恩,不能供养三宝什么,但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如我这般贫穷之人,若专念彼佛名号,决定往生,无有不足,「我也不羡慕你,我只为往生极乐净土」,这叫做「无外杂缘得正念」。其它可以依此类推。总之,见到别人修种种殊胜之行,我虽然做不到,心中没有遗憾,没有不足,这叫做「正念坚固」。不然的话,稍一疏忽,心中就动摇了,何况小鸟会动摇你呢?何况电话会动摇你呢?念佛一定往生,不论行住坐卧嘛。在善导大师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电话机,如果有,他肯定讲「也不论打电话不打电话」,既然不论行住坐卧,那么种种因缘都可以,本来这个法门是士农工商、任何职业、任何环境状况都可以念佛,所以,只管念佛,决定往生,心中无有胆怯,心中正念充足,这叫「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与佛本愿得相应

  

第二,「与佛本愿得相应故」,这在第三文里边已经说到了,「顺彼佛愿故」,你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就和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了,什么叫相应呢?刚好吻合。佛的本愿说「念我的名号来往生」,我就专念弥陀名号,刚好,佛心凡心成为一体。佛心是让我们罪恶凡夫称念名号往生净土,我凡心就念彼佛之名号、愿往生,刚好,这就吻合了。就好像有人做买卖一样,我刚好想卖这个东西,你刚好想买这个东西,这桩生意就做成了。我想卖这个,你不想买这个;你想买的,我没得卖,两个人谈不拢。阿弥陀佛刚好要救你,要你念佛,你刚好要被弥陀救,念弥陀名号,这叫做「一心」,成为一条心,这叫相应。

  

有人讲「我念佛,念念念,念到心里边很清净,就跟佛相应了」,这是一种解释,但不是善导大师的解释,那样是相应不来的。像孩子跟妈妈怎么相应呢?孩子才一岁,饿了要喝奶,妈妈就喂他奶喝,这叫做母子相应。这孩子不能理解妈妈什么职业、什么智慧,他不可能理解的,要那样的话,孩子永远不能相应了,这是一种慈爱的相应。一样的道理,如果要让我们也发四十八愿,要我们懂得经典,要我们开悟,跟佛相应,我们做不到。阿弥陀佛要救我们,我们被佛救,这叫相应。母亲带孩子,喂饭给孩子吃,如果孩子不愿意吃,用手来抓,勺也飞了,碗也碎了,就不相应了。他张开小嘴巴来吃,就相应了。阿弥陀佛救度我们,说「念我的名号来往生」,我们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叫「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你自己不愿意念佛,修别的行,就好像这小孩一样,妈妈喂他这个吃,他不要,他抓别的,抓到嘴里,说不定不是吃的,那就不相应了。

  

释迦教导专修念佛

  

第三,「不违教故」,「教」是教导,不违背教导,不违背谁的教导呢?不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释迦牟尼佛在哪里教导呢?在《观经》里边教导我们说:「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观经》虽然讲到种种修行,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福有十一条,这十一条是散善,就它们本身的性质来说,都算不上极乐净土的正行,而是通于一般的修行。那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在《观经》里讲这些呢?后面我们会详细讲解,这里略微提一下,就是为了引导一般圣道法门的修行者进入净土门,用他们习惯的修行方法把他们诱引进入净土门,既已进来,就不再强调这些,所以到最后十三定观也好、三福九品也好,就统统不交待给阿…

《唯说念佛 正讲 第四条「正杂得失」之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