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四條「正雜得失」之文

  

【正講】

  

第四條「正雜得失」之文

  

第四文:善導和尚判正雜二行得失之文。

  

這第四文是順著第叁文來的。第叁文分判正雜二行,說雜行可回向得往生。在第四文中,更加明確地說明雜行之難,而勸導應當進入正行:

  

《往生禮贊》雲:

  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與佛本願得相應故,

  不違教故,

  隨順佛語故。

  

這是第一段。《往生禮贊》是善導大師的一部著作,分爲六時禮贊,有日叁時、夜叁時,說明如何禮拜阿彌陀佛等,配以贊偈。這第一段說明專修念佛「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爲什麼呢?舉出了四個理由,也叫「正行四得」。下面說雜業之失: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

  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叁五。

  何以故?

  

如果你舍掉專修念佛、樂行雜業的話,「百時稀得一二」,一百個裏邊難得一兩個往生,一千個裏邊難得叁五個往生。爲什麼呢?

  

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

  與佛本願不相應故,

  與教相違故,

  不順佛語故,

  系念不相續故,

  憶想間斷故,

  回願不殷重真實故,

  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

  無有慚愧忏悔心故。

  

原文當中,列出十叁條,叫「雜行十叁失」,這裏引了九條。下面第叁段,舉出善導和尚當時所見所聞:

  

余比日自見聞:

  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總分叁段,第一段說專修之得,第二段說雜行之失,第叁段是比較,勸我們專修念佛。現在依文解釋。

  

百分之百往生

  

「若能如上」,《往生禮贊》上文是問答的形式,設問:「我願往生極樂世界,請告訴我怎樣往生?」然後自問自答:要發叁心、行四修決定往生(總之,專修念佛一定往生,同時承接上面的五種正行)。

  

「念念相續」,上面說「念念不舍」,這裏說「念念相續」,意義一樣,總之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今天也念,明天也念,天天相續;上午也念,下午也念,有空就念,起心動念就念,這也是就凡夫能做到的。有人說:「那哪能做到啊,我經常想不起來呀。」是盡你能做到的。本來淨土法門是爲凡夫,也是鼓勵你,提一個要求,要多念的意思。

  

「畢命爲期」,是說我們一直念佛,不改變法門,直到命終。不是說「哎呀,我念佛已經念好了,現在可以修別的法門了。」念佛什麼時候念到好啊?念到極樂世界才叫念好了──念到極樂世界還沒念好,極樂世界的菩薩還要念佛,菩薩不念佛,叫什麼菩薩呢?「孺子必憶母」嗎,孝子一定憶念母親,菩薩一定要念佛。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那就是百分之百往生了,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有人問「這樣能不能往生、那樣能不能往生……」只要念佛,決定個個往生,當然千即千生,萬即萬生。只要念,決定往生。

  

無外雜緣得正念

  

「何以故?」爲什麼這麼容易呢?底下說了四點。

  

第一,「無外雜緣,得正念故」,是因爲沒有外雜之緣、內心有了正念的緣故。

  

這一點要解釋,有人以爲什麼叫「無外雜緣」呢?(我當初也是這樣理解的)「我在家裏念佛,你們不要來敲門,你要來敲門,你就是雜緣,把我打亂了;電話也把它停掉,不然一打電話來,也亂了。」好了,門關上了,親戚朋友不來了,電話也不接了,但是偏偏不作美,有一只小鳥跑到窗戶上叫來叫去,「把我的心都叫亂了……」我們總認爲沒有任何打擾叫「無外雜緣」,不是這樣子的。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什麼叫「得正念」呢?正念就是念佛,正念堅固,知道:我念佛一定往生。

  

比如說,有個人不會讀經,只會念佛。看見別人讀經,如果不懂得念佛的道理,他的心中就動亂了,他就想去讀經了,他回到家裏就要流眼淚了,「哎呀,怎麼辦哪?人家都會讀經,我也不會……」他心中就有了外雜之緣,讀經這個緣引起他心裏邊的雜亂,他想去讀經了,他不想專念佛了,這叫「外雜之緣」,失掉了正念,是不是?

  

從另外一個角度想:他雖然會讀經,讀經也是告訴我們念佛必然往生,我念佛,往生無有不足,我雖然無有智慧,釋迦牟尼佛告訴我說「念佛一定往生」,阿彌陀佛告訴我說「念佛一定來迎接」,我不識字,又有何憾?這樣心中正念堅固,「你會讀經,我不會讀經,我也不羨慕你」,這叫「無外雜緣」。

  

同理,我沒有錢,人家有錢,他有錢到寺院裏建了個大佛,建了座寶塔,做很大的功德,一般的人心中又擔心了:你看看,人家用那麼多錢做功德,他往生可能有分。我窮光蛋,一分錢拿不出來,我可能沒分吧?如果這樣想,就叫做「外雜之緣失正念」。心中應怎麼想?我雖然貧窮,很慚愧,不能報佛恩,不能供養叁寶什麼,但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如我這般貧窮之人,若專念彼佛名號,決定往生,無有不足,「我也不羨慕你,我只爲往生極樂淨土」,這叫做「無外雜緣得正念」。其它可以依此類推。總之,見到別人修種種殊勝之行,我雖然做不到,心中沒有遺憾,沒有不足,這叫做「正念堅固」。不然的話,稍一疏忽,心中就動搖了,何況小鳥會動搖你呢?何況電話會動搖你呢?念佛一定往生,不論行住坐臥嘛。在善導大師的時代,還沒有發明電話機,如果有,他肯定講「也不論打電話不打電話」,既然不論行住坐臥,那麼種種因緣都可以,本來這個法門是士農工商、任何職業、任何環境狀況都可以念佛,所以,只管念佛,決定往生,心中無有膽怯,心中正念充足,這叫「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與佛本願得相應

  

第二,「與佛本願得相應故」,這在第叁文裏邊已經說到了,「順彼佛願故」,你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就和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了,什麼叫相應呢?剛好吻合。佛的本願說「念我的名號來往生」,我就專念彌陀名號,剛好,佛心凡心成爲一體。佛心是讓我們罪惡凡夫稱念名號往生淨土,我凡心就念彼佛之名號、願往生,剛好,這就吻合了。就好像有人做買賣一樣,我剛好想賣這個東西,你剛好想買這個東西,這樁生意就做成了。我想賣這個,你不想買這個;你想買的,我沒得賣,兩個人談不攏。阿彌陀佛剛好要救你,要你念佛,你剛好要被彌陀救,念彌陀名號,這叫做「一心」,成爲一條心,這叫相應。

  

有人講「我念佛,念念念,念到心裏邊很清淨,就跟佛相應了」,這是一種解釋,但不是善導大師的解釋,那樣是相應不來的。像孩子跟媽媽怎麼相應呢?孩子才一歲,餓了要喝奶,媽媽就喂他奶喝,這叫做母子相應。這孩子不能理解媽媽什麼職業、什麼智慧,他不可能理解的,要那樣的話,孩子永遠不能相應了,這是一種慈愛的相應。一樣的道理,如果要讓我們也發四十八願,要我們懂得經典,要我們開悟,跟佛相應,我們做不到。阿彌陀佛要救我們,我們被佛救,這叫相應。母親帶孩子,喂飯給孩子吃,如果孩子不願意吃,用手來抓,勺也飛了,碗也碎了,就不相應了。他張開小嘴巴來吃,就相應了。阿彌陀佛救度我們,說「念我的名號來往生」,我們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叫「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你自己不願意念佛,修別的行,就好像這小孩一樣,媽媽喂他這個吃,他不要,他抓別的,抓到嘴裏,說不定不是吃的,那就不相應了。

  

釋迦教導專修念佛

  

第叁,「不違教故」,「教」是教導,不違背教導,不違背誰的教導呢?不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教導,釋迦牟尼佛在哪裏教導呢?在《觀經》裏邊教導我們說:「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觀經》雖然講到種種修行,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的「叁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叁福有十一條,這十一條是散善,就它們本身的性質來說,都算不上極樂淨土的正行,而是通于一般的修行。那麼,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在《觀經》裏講這些呢?後面我們會詳細講解,這裏略微提一下,就是爲了引導一般聖道法門的修行者進入淨土門,用他們習慣的修行方法把他們誘引進入淨土門,既已進來,就不再強調這些,所以到最後十叁定觀也好、叁福九品也好,就統統不交待給阿…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四條「正雜得失」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