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時代淨土法門「可通入路」。
「是故,《大經》雲(《大經》就是《無量壽經》):若有衆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有這樣一個衆生,即使他一輩子造罪造惡,沒有行善積德,沒有修行,一直造到臨命終時,他哪怕只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如果這樣的衆生不能往生我的淨土,我誓不成佛!」
想一想,我們誰不能往生?我們在座的各位,雖然罪業重,還不至于一生造惡,還多少行了善了吧,我們到寺院去供養叁寶,又多少孝養父母,又多少捐助貧困,等等;我們也沒到臨命終時,現在活蹦亂跳的,就遇見佛法了,所以,跟他比,要強多了;他念佛十聲,而我們不止十聲,每天少說也有幾百幾千,甚至在座各位還有上萬、幾萬的。那麼,像那樣造惡的人,那樣淺的修行,「十念相續」,若不能往生,阿彌陀佛就不成佛,可是阿彌陀佛現在已經成佛了,當然,毫無疑問,衆生稱念一定往生。
這是引用《無量壽經》說明淨土法門無有障礙,任何人念佛都可以得往生。
這裏需要說明:這一段文是取意之文,取《無量壽經》的意思,而不是引用《無量壽經》的原文。《無量壽經》的原文是這樣說的:「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即是《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道綽禅師在這裏,是根據《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以及《觀經》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即下叁品衆生往生的狀況,而來解釋第十八願,把它們綜合在一起,做這樣的解釋。
《無量壽經》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十方衆生」就廣泛了,包括這個世界的衆生,也包括其它世界的衆生;包括人道,也包括畜生道;包括聖人,也包括凡夫;凡夫裏邊,包括善凡夫,也包括惡凡夫。如果不加以特別說明,大家會以爲:十方衆生裏邊,肯定是善人──賢善、有智慧,這樣的人才能往生。可是,道綽禅師在這裏,就用《觀經》下品叁生來解釋「十方衆生」是怎樣的十方衆生呢,「縱令一生造惡」,是一生造惡的衆生,既然講「縱令」,那麼不是一生造惡的衆生,就更加包含在內。即使一輩子造惡的人,回心念佛,也能進入淨土門,何況有善行之人?所以說用「縱令」這個詞。
自古以來《往生傳》很多,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一個張善和,他一輩子殺牛,他老婆勸他信佛,他都不信,他是個典型的惡人,到臨死的時候,被他殺的那些牛都用角來抵他,他內心恐怖。這時,有僧人路過,他老婆趕緊請來,僧人勸他念佛,他念了幾十句,便說牛都不見了,又念了沒幾聲,「佛菩薩來了!」站在那裏就往生了。
《觀經》下下品
下面我們來看看《觀經》的下下品:
「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做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我非常喜歡讀誦這段「下品下生」,因爲這裏邊體現出佛的慈悲。一切衆生,無論如何造罪的衆生,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無一不得往生,這就是經文的證據。
下面我們隨文來解釋。下品下生是什麼樣的衆生呢?「做不善業」,「五逆十惡」,我們說「五逆謗法」、「十惡不赦」,「五逆」是五種極其嚴重、一定要墮落無間地獄的罪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叫五逆重罪。一切罪業當中,殺生罪最重;殺生當中,殺人最重;殺人當中,殺自己的親生父母是大逆不道,所以稱爲逆罪。有人甚至連聖人阿羅漢都要殺,連佛都要謀害,像提婆達多,又破和合僧,分裂僧團,這樣的罪業簡直無可救藥,也只有阿彌陀佛。
底下說「具諸不善」,「具」是具備,「諸」是很多、一切,一切不善事他都具備。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他的惡,所謂「無惡不作」、「無作不惡」—— 沒有什麼樣的惡事他不做的,惡到父母都能殺害,這叫「無惡不作」;他只要作的事情,沒有一件是善事,這叫「無作不惡」,是這樣一個惡人。「十惡」大家都知道,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悭貪、瞋恨、愚癡。在一切法門當中,這樣的罪人,靠他的修行,是無法解脫的,所以稱爲「斷諸善根」。這樣的衆生,在佛的大慈悲智海當中,有沒有可以得救的法門呢?有!那就是淨土法門。
這樣的衆生雖然「具諸不善」,但經文當中沒有稱他爲「惡人」,而怎麼說?「如此愚人」,阿彌陀佛要普遍救度衆生,不是以我們凡夫的眼光來分辨,「你是善人,他是惡人」,而說他愚癡,他太愚癡了,太迷茫了,他因爲不了解佛法的道理,被無明所蒙騙。比如說,人家打我們、罵我們,我們會很生氣,覺得他這麼惡,但是,如果他是一個神經病,我們會很生氣嗎?你心裏面就會憐憫他,因爲他犯了神經病,你就不會和他生氣。佛看衆生也是這樣子的,衆生被煩惱所诳惑,被業障所束縛,不能自由,而造下種種惡業。在佛眼裏,只有迷茫的衆生,而沒有凡夫這樣善惡的分別,「善的我喜歡,惡的我憎恨」,佛是平等大慈,所以這裏說「如此愚人」。
「以惡業故」,他所造的確實是惡業,若依他本身的因果報應,應該墮落到叁惡道中,經曆無量大劫,受無量大苦,若論衆生自身的因果,就是這樣一個結局。可是,他有了轉機,他還有那麼一點點善根,他雖然愚惡、造罪,但到臨命終時遇到佛法。佛法的不可思議,讓不可能的事情成爲現實,讓不能往生的人也能往生,讓將墮地獄的人能夠直接超生極樂淨土!這就是佛法的不可思議。按照他本身的罪業,要直落地獄,現在馬上臨命終了,看著就要墮入地獄了,在這千鈞一發,可以說千劫萬劫難逢、短暫的時刻,他能夠往生極樂淨土。什麼原因呢?「臨命終時,遇善知識」:這就是「臨終遇法」,直到臨終的時候,才遇到這樣尊貴的淨土念佛法門。如果這個時候不遇到,必定直落地獄之底,永無超生之日。遇到善知識,什麼樣的善知識呢?「種種安慰,爲說妙法」,用種種善言軟語,種種佛法道理來安慰他的心,給他講微妙的佛法,「教令念佛」,教他念佛。像這樣的惡人,我們怎麼安慰他呢?他一生所造的事,沒有一件值得稱道的。如果行過善,可以安慰說:「某某善人,你一生行善積德,孝養父母,尊重叁寶,阿彌陀佛一定很歡喜,現在只要你一念回心,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他聽到很高興;但是這是個惡人,他的惡事不能提,五逆謗法,十惡不赦,怎麼安慰他的心?那就這樣說:「某某人,依你的惡業,確實應墮惡道,可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不嫌舍任何造罪凡夫,而憐憫我等的愚癡,爲我等修建不可思議極樂淨土,而成就不可思議功德名號,無論何人,但稱名號,彼佛誓願不虛,決定可生淨土。你已經到了最後關鍵的時刻,現在念佛,爲時未晚,阿彌陀佛一定不違本誓,現來迎接。」他一聽就高興了,他就得到安慰了。所以底下說「種種安慰,教令念佛」,唯有念佛一法,才可以讓我們得安慰。《無量壽經》裏邊是這樣說的:「一切恐懼,爲作大安。」這是法藏菩薩當初遇見他的師父世自在王佛的時候發的誓願,說:衆生在恐懼當中,我要爲衆生作大安慰!像這個人,恐懼到極點了,馬上要墮落地獄了,「一切恐懼,爲作大安」,「念我的名號,我能讓你到極樂淨土來。」
我們各位修學淨土法門,如果心中沒有安慰,那不是佛不慈悲,是你自己不了解佛的慈悲,自己在心中製造了一個陰影,嚇唬自己。我們今天來修學,就是要把這個陰影排除掉。修學淨土法門,心中沒有安樂?我們往生的世界是「安樂世界」、「極樂世界」,我們在通往極樂世界的路上也應該是快樂的。結果,我們心中卻有種種的疑惑、恐懼和不安,那這件事情很值得思考。
比如一個小孩子,四、五歲,他到他外婆家去,一路上都蹦蹦跳跳的,很歡喜,是不是?我們要到極樂世界,怎麼內心是這樣惶恐不安呢?我們實在不了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
我們看經文。善知識教他念佛,這個人是什麼狀況呢?「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他被種種苦惱所逼迫,有四大分離之苦,有種種惡業恐怖之苦,地獄裏的小鬼帶著鐵鏈來了,能不恐怖嗎?而且還有自己所謂「獨生獨死,獨去獨來」,孤獨之感。在這樣衆苦逼迫的情況下,心境能夠安甯嗎?他能觀想嗎?不可能了,觀不成就了;讓他念得怎樣清淨心,能做到嗎?也做不到啊!像我們現在,好好的身體,哪怕發一個燒,清淨心就沒有了;你又不發燒,身體很健康,坐佛堂裏邊,你還思想亂跑;像他那個時候,怎麼能達到?「不遑」就是來不及,不知道怎麼念佛,一片慌亂。
「善友告言」,善知識能夠觀機逗教,「看來他錯誤理解我的意思了,他以爲念佛是應該怎樣的凝定心神,達到怎樣的清淨心,怎樣的觀想──這個時候來不及了,錯誤理解念佛了」,就跟他講:「如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這個「念」指觀念、憶念、想念,「你現在苦惱逼迫,靜心憶念做不到,你就張口喊『南無阿彌陀佛』就行了。」轉憶念爲口稱。這個人一聽,「好啊,這能做得到。」能喊爹喊媽,能喊救命,…
《唯說念佛 正講 第一條「聖淨分判」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