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說念佛 正講 第一條「聖淨分判」之文▪P4

  ..續本文上一頁只要能叫出聲,就念得出來,所以,他一聽,心中就有希望了,「哦,這麼簡單,不是要觀念,也不是心中如何地清淨憶念,也不是如何集中心神、凝定心志,就口稱就可以了。」他就怎麼樣?「如是至心」,「至心」就是心中真切,當下接受,「令聲不絕」,他就一聲一聲地念出來了(所以,我們淨土法門,口中出聲就夠了),就這樣的人,這個時候,要他怎樣念佛呢?「不絕」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代表他心裏邊一旦仰靠這尊佛,就不改變、不斷絕,這樣的心,表現在外表行爲上,就是一聲一聲的念佛;念了幾句呢?「具足十念」,念了十句,「稱南無阿彌陀佛」(有人問念佛念四字還是念六字?四字、六字都可以,都往生,不過,若以淨土叁部經所講的,是六字爲完整、爲全面,這裏說「稱南無阿彌陀佛」,大家要知道,這是經典的依據)。

   接下來,「稱佛名故」,前面說稱佛名,這裏說稱南無阿彌陀佛,可知佛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每一念每一念、每一聲每一聲,都滅掉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命終之時」,一念佛名,自然衆罪消除,這時候命終了,很短暫的時間,命終見的效果怎麼樣?本來是地獄衆火一時來現,閻羅小鬼環繞其前,而現在不一樣了,「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一朵金色的大蓮花像太陽一樣,光明閃爍,來到他的面前。這朵蓮花就是阿彌陀佛正覺的蓮花,也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化生的處所,你看,直接就來了,「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一剎那之間就往生淨土。

  舉惡攝善

   這一段經文,我們把它作重點的提要,對照我們自己的修行,我們來看。

   首先,這個人是怎樣的一個衆生呢?是一個造五逆十惡重罪的衆生,而這一部《觀經》選擇這樣一個根機的衆生,念佛能往生,釋迦牟尼佛做這樣的教導,祂的用意在哪裏呢?有人講:「哎呀,講五逆十惡能往生,這樣人家不都去幹壞事了嗎?這不是鼓勵人家造罪嗎?」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典,當然不是鼓勵人家造罪,而是別有深意,什麼深意呢?可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先打一個比喻。比如說我們得了病來到醫療診所,診所往往挂著錦旗,相當于病人寫來的表揚信,我相信送錦旗的人不可能說「哎,醫生,你妙手回春,我得了小小的感冒,你用了十五天把我治好了。」他會寫這樣一面錦旗嗎?那就不叫妙手回春了,小小感冒治了十五天,那就沒什麼了不起的了,一定是什麼樣子的?「我得了可怕的癌症,其它醫院都判了死刑,准備回家打棺材;來到你這個地方,一副藥就吃好了!」這才說明醫術高超,扁鵲在世,華佗再來。是用這樣最重的病例,來顯示醫生的醫術高明,同時是給新來的病人一種安慰:連這麼重的病都能治好,何況輕病,就更能治好了。可是,有一個病人一看,他不高興了,「我不能讓這個醫生看病,他詛咒我,要我得癌症。」這樣是不是錯誤理解了?

   釋迦牟尼佛在這裏也是一樣的,我們衆生惡業最重的是哪一個?是五逆十惡這個人,他已經到臨死的時候了,這樣的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就往生淨土了,那麼,我們在座各位,雖然有煩惱惡業之病,還不至于病到他那個程度,還沒到他那個時候,他能往生,我們能不能往生?(「能!」)這不是顯然的道理嗎?(「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叫「舉惡攝善」,舉一個極惡的人能往生的例子,不是鼓勵你去做惡,就像醫生一樣,不是鼓勵你得重病,是攝受一切善人都可以往生,有鼓勵你行善的意思。

   就好像醫生跟你說:「哎,某某人哪,我現在有一顆神丹妙藥,任何晚期絕症,馬上吃馬上好。」醫生的意思呢,你現在得病,還沒到晚期,你現在就吃,豈不好得更快嗎?可是,有一個病人他不這樣想,「得癌症晚期、臨死的時候吃下去都能好,那我現在不必治了,我要等到臨死再來吃藥。」那這個病人就錯誤理解了醫生的意思,他將來就很危險了,到臨死萬一碰不到醫生呢?萬一臨死時舌頭硬了、吞不下藥呢?萬一遇到車禍、來不及拿藥呢?那不就死定了嗎?現在吃下去不更好嗎?

   有人講:「五逆十惡重罪、臨終一聲十聲念佛都能往生,那我不用念了,我喝酒、吃肉、造罪、打麻將,沒事!到臨死再念一句十句……」如果臨死果然能念一句十句,那肯定也往生,只是很難保證到時候你有機緣能念佛,你現在都不想念,到臨死的時候還念得出來呀?這說明你根本不想往生,想往生的人哪裏不現在就念佛?就好像一個病人,你想病好,肯定是「這麼好的藥,我馬上吃!」肯定不會說「我到臨死再吃」,那是你根本不想治病,對不對?同樣的道理,釋迦牟尼佛舉這個例子,是要說明這樣一種狀況。所以大家切莫誤解,不要說「釋迦牟尼佛講這個例子,我不愛聽」,他是有深刻的慈悲在當中,這叫舉惡攝善。

  舉臨終攝平時

   還有一層意思,「舉臨終攝平時」,這個人是造罪一直造到臨命終時。有人就誤解了,「哦,臨命終時念佛才能往生,現在一天念叁萬五萬不管用,臨死念佛才管用。」那你是錯誤理解了。

   講一個佛經的比喻,然後再講一個現實當中的比喻。《經》中有這樣的比喻:有人問:「若一生念佛,臨命終時念不出佛,我能不能往生呢?」我們大家都擔心這個問題呀,「一輩子念佛,到臨死念不出來怎麼辦?《觀經》那個人臨死的時候念出來了,我念不出來怎麼辦?」佛就回答他說:「決定往生!」怎麼決定往生呢?佛說:比如一棵樹,他長的時候就往西邊傾斜,再有一個人用繩子往西邊拉,這棵樹或者是刮風斷了,或者是別人把它鋸斷了,請問這棵樹往那邊倒呢?肯定是往西邊倒嘛!誰都知道啊。佛講:「不錯,我們平時念佛,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心就像這棵樹一樣,就往西邊歪,阿彌陀佛用願力接引我們,就像那個人用繩子把樹往西邊拉一樣,然後,我們臨命終時,或者遇到車禍,或者遇見什麼災難,突然死亡,就好像這棵樹被暴風或其它什麼原因連根截斷一樣,那麼這棵樹,它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必然要往西倒。」我們念佛的人,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必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不往生極樂世界,沒地方去!爲什麼?阿彌陀佛願力所牽引,經中講「自然之所牽」,本來你願意去,阿彌陀佛再用光明願力攝取,怎麼不往生?一拉一拽,一下就去了。(「阿彌陀佛!」)更有觀音、勢至菩薩如影隨形跟著你,還有十方諸佛在旁邊喊口號,「一二叁!」因爲十方諸佛都證誠了,「汝等衆生應當相信:念佛決定往生!」怎麼不往生?這麼多佛聖百重千重團團圍繞,所以,平時念佛之人,決定往生,這是《經》中明文記載的。

   這裏講「臨命終時」是什麼意思呢?我再說一個比喻,讓大家安心。比如說,我們從大連坐船到煙臺,我們是提早上船的。假如說有這麼一種情況,汽笛已經響了,船馬上要離岸了,這個時候,來了一位乘客,背著大包行李、小包行李,行色匆匆的,他一定很著急,叁步並作兩步走,到了船就要離岸的時候,他一個箭步跨上去,那麼,這個人是不是也可以到煙臺港來?(「可以。」)對了。他在這麼短暫的時間,如果跨不上來,「啪!」掉水裏去了,不能來了。但是剛好,他跨上來了,他跨上來了,就一定能來。這麼短的時間,他跨上來,就能夠到煙臺港,他一上船就很安心了,「啊,終于上來了!」那麼,我是提前半個小時已經坐到船艙裏邊,是不是我更有把握?是不是我心中更坦然?

   好了,五逆十惡到臨終時,這麼短暫的時間,看著看著就要墮入地獄了,遇到善知識跟他講念佛,他「南無阿彌陀佛」,乘上彌陀大願船了,他往生了。那我們各位不到臨死,心裏安安穩穩的,身體健健康康的,每天念了那麼多佛,老早就坐在大願船上了,我們能不到極樂世界嗎?會不會去呀?(「會!」)他都能去,就顯示我們更是往生決定,所以這叫「舉臨終攝平生」,舉出臨終極短時間念佛的人,阿彌陀佛在這麼短的時間都能把他救得起來,顯示我們有這麼長的時間,那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更是從容自如,而我們自己心中也是安樂無憂,所以更能往生。

  舉少攝多

   有人講:「念十句就能往生,何必多念?」這個想法也不對。經中舉十聲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爲他時間很短,只有念十聲的時間,顯示這麼短的時間念十聲、一聲都能往生,那我們平時如果多念的話,就更能往生,這叫「舉少攝多」,不是鼓勵你去念一句十句。他念一句十句能往生,我們一輩子念佛,豈不往生?所以,善導大師處處解釋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所謂「上盡一形」,就是我們這些人,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一輩子不改變,叫「上盡一形」。你雖然不錯,你修得蠻好,然後念了叁年五年,改學禅宗、密宗,或其它自力法門去了,那就太可惜了!你就從阿彌陀佛大願船上跳下去,想跳到別的船上,能不能上去?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穩當,一定要專修念佛。

   善導大師說「臨終遇法」,那個人平時沒有我們這麼好的緣分,沒有這麼好的善根,沒有遇到念佛法門,直到臨死才遇到,那能不能往生?也往生,一個不漏。十句一句,乃至他一句也念不出來,心中有一個念頭,一念也往生。既然這樣,淨土法門誰不能往生呢?個個都能往生,這叫「舉少攝多」。

   所以,《觀經》的下下品確實能給我們無限的安慰。

  爲下下之人說上上之法

   那念佛,按理說,是最上法門,爲什麼放在下下品呢?「你看,九品往生,念佛是下下品,修別的是…

《唯說念佛 正講 第一條「聖淨分判」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