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品……」道理不是這樣的。因爲《觀經》的宗旨是爲了引導種種聖道法門的人──聖道法門的人都以爲「我誦經、持咒、發菩提心爲高勝,這個好!」他不能接受光念佛就能往生,所以,順應他們的根機,暫且先說誦經、持咒、發菩提心種種修行,說上品往生,然後到底下,你看,這樣一個罪人,種種修行都修不了,就好像醫生治病一樣,所有的藥都治不了了,最後只有這一味藥能治,那豈不是這一味藥就是靈丹妙藥了?這樣的惡人,所有的修法都修不了了,只有念佛能救他,豈不是顯示念佛法門超過一切嗎?在下下品裏面講念佛,是反映念佛法門最上,所以祖師講:「爲極惡最下之人,說極善最上之法。」大家不要以爲「念佛是下下品,那我修別的」,那就錯誤理解了。
佛經的意思非常幽深,如果沒有祖師給我們指導,我們難免依文解意,叁世佛怨。修學佛法一定要有依據、有基礎。
在這裏,道綽禅師就是依據《觀經》下下品來解釋的,所以說「若有衆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剛才說了,舉惡攝善,不一生造惡的就更能往生了。
前面一問一答,已經清楚地說明:聖道法門難堪修持,淨土法門萬不漏一。下面進一步論證聖道法門難修難證、淨土法門易修易往。
自不量力
底下說:「又複,一切衆生,都不自量。」這句話聽起來有點不好聽,好像在批評我們自不量力,但「良藥苦口利于病」,事實就是這樣子的。各位有沒有自不量力?大家拿著這面鏡子照照自己──以佛法爲鏡子照照自己,才能得到佛法利益,不要老拿來照人家,看我自己都是優點,越看越像佛。
衆生怎麼不自量呢?下面從大乘、小乘、人天乘、造惡四個角度來分析。
「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未曾措心。」自不量力的人都很傲慢,一開始都說「我學大乘佛法,我要直接怎麼樣……」,誇得很大,所以就從大往小講,你不喜歡講大嗎,先看大:如果以大乘佛法來講,聖道門修行的理則是什麼?真如實相,「真如實相」這個名詞大家明白嗎?(「……」)不大明白。我也不明白,只是依據文字來解釋,「實相,無相,無不相」,實相就是一切法真實的相狀,而一切法並沒有固定的相狀,是空相。比如說,這張桌子有桌子的相,由桌面、桌腿在空間當中組合而成,被我們的感官所接觸到,而且這樣來認識它,認爲這是一張桌子,這是一個外表的形象;它本身的相是什麼樣子?本身的相是實相,是因緣法,是空性的。這個道理是大乘佛法所講的,我不用細講,講了大家(包括我自己)也得不到實際利益。「真如實相」,也就是「佛性」,也就是「法性」,這都是佛教名詞;「第一義空」跟「真如實相」是一樣的含意,因爲講空,有的叫「斷滅空」,佛教講的「空」不是「斷滅空」,「什麼都沒有了,一切都空了……」不是這樣的道理,是「第一義空」,是真空妙有的空,說空,它不空,所有一切事物都是空性,「真空」是性,「妙有」是相,叫「真空妙有」,對于這個呢,「曾未措心」,什麼叫「曾未措心」呢?禅宗有句話叫「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就這個意思,本來講「無相」,你眼裏的東西都有相,然後執著這個相,男相、女相、老相、少相,自己的心和真如實相根本不沾邊,叫做「曾未措心」,再怎麼會講法,講得天花亂墜,也是一個文字相,仍然沒有契入真正的諸法實相,所以叫「舉心即錯,動念即乖」,腦子只要一閃失,馬上就錯,這是因爲道理幽玄,凡夫沒辦法契證。如果不懂得這些,你根本不要談修學了。比如大乘佛法有六度萬行,六度有布施度,布施要「叁輪體空」,無有布施之人,無有被布施之人,無有布施之物,那就進入大乘實相了。實際情況怎麼樣呢?我們要搞一點布施,不僅有叁相,而且很堅固,「我在布施,布施給了誰,布施了什麼東西……」我們會念念不忘,然後布施了五年、八年,那個人還沒有回報你的恩德,你就會說:「某某人真不知好歹!他窮困的時候,我如何如何安慰他、怎樣怎樣救濟他,他現在都忘記了……」他忘記了,是告訴你要無相布施,可是你還記得很清楚,還在那裏搖頭歎息,「哎呀,真是,好人難做啊!」確實難做,因爲我們不是菩薩。
那大乘修不了了。
大乘修不了,退一步,修小乘怎麼樣呢?小乘可能簡單一點,好,「若論小乘,修入見谛、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小乘有四果,「見谛」是「初果」,見道位;「修道」是「二果」,修道位;「那含」是叁果,「羅漢」是四果。初果之人還沒有完全進入無余涅槃,還要七次往返人間天上,才能得四果阿羅漢,他如果作農民耕地犁田的話,德行所感,經中講,蟲子自然離開他的犁頭四寸之遠,這還是得初果。我們誰能得到啊?我們念著咒還會踩死蟲蟻,所以,初果都不能得到,那何況二果、叁果、四果?一果比一果更高,就更得不到。「斷五下、除五上」,「下」是下界,「上」是上界,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下」就是指欲界,欲界在最下面,「上」是色界、無色界,欲界當中有五種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這五種不斷,根本不可能得證阿羅漢果,這是「斷五下」;「除五上」是去除色界、無色界五種煩惱。「無問道俗,未有其分」,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一個都沒有分了。
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有人在那裏講:「某某人都是聖人了,他已經得到阿羅漢果了。」你聽到這樣的話,就知道他一定是在那裏诳惑衆生,決定沒有這回事。那叫「未得言得,未證言證」,這樣的罪過最大,直接墮落。
現在大家最知道的就是*輪功,他說他超過釋迦牟尼佛幾十萬倍,這樣的人決定直墮地獄;那如果他念佛,能不能得救呢?肯定也往生,他只有這一條道路。他念不念佛也不知道,希望佛的慈悲照耀他,使他能念佛。「一盲引衆盲,相牽入火坑」,那麼多人跟在後面受罪、遭墮落,實在很可怕。
大乘聖道修不了,修小乘佛法還是沒有辦法,那現在再退一步,修人天乘。「縱有人天果報」,比如說行布施,將來感得有財的果報;行放生,將來感得長壽的果報;五戒得人身,十善生天道,「皆爲五戒十善能招此報」,一定要修行五戒十善,「然持得者甚稀」,能夠真正修五戒十善的人非常稀少,在道綽禅師的時代,以祖師的身份,明確地告訴我們:五戒十善能持的非常少。
我們各位衡量自己(我們各位可能有受五戒乃至菩薩戒的,菩薩戒暫且不論),五戒持得怎麼樣啊?關于戒法的開遮持犯是很微細的,有專門的學問,我們很多人都理解得很簡單,以爲吃素就是持戒──不是那麼簡單!這樣,能夠修五戒十善的都非常稀少。即使能修,也還在叁界當中,沒有出離六道。
若論起惡造罪
如此看來,好的一面都沒有分,下面反過來再看另一面,「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駛雨」,若論造罪造惡,那簡直和刮大風、下暴雨沒有區別。
你們各位有沒有刮過這個大風,有沒有下過這個暴雨?一定有的。比如說家裏吵嘴了,聲音很大,從喉嚨裏吼出來,那不就是刮大風嗎?然後打得叮叮梆梆響,氣得眼淚往下直掉,心中的煩惱強盛得不得了。
凡夫衆生就是這個樣子,貪欲、瞋恨之心無法抑製。說起貪心,所謂「欲壑難填」,貪欲之心像個大山谷,填不滿,得到一萬,要得十萬,得到十萬,要一百萬,百萬元戶還不滿足,要得千萬,總之,越多越嫌少;那瞋恨心呢,也非常強烈,一點點小事就怒火中燒,頭皮發麻發脹,見人家的講法跟我不一樣,見人家的思想跟我不順,人家不滿我的意,心中就起了煩惱,小則給臉色,大則摔盆子,再大就動起手來,再大就在社會上組成團體,然後,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戰爭不息,這都是瞋恨,個業、共業所感,刮風、下雨都不足以形容了,刮風、下雨死不了那麼多人哪,你看,一場戰爭,內心裏面的暴風雨旋轉出來,殃及整個世界;商場上也有很多無情的戰爭,這都是我們內心的惡業煩惱在外邊的流露。
罪業不構成障礙
像這樣的衆生,大乘不行,小乘不行,人天還不行;造惡個個行,還很厲害。行是行,後果非常惡劣,所以,底下說「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對于如此造惡的衆生,聖道法門無法解救他,所以,諸佛大慈大悲,勸歸淨土。「諸佛」,一切佛,在我們娑婆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不僅釋迦一佛,乃至十方諸佛都出來跟我們講,勸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縱使一形造惡」,這句意思和上面那句差不多,爲什麼要勸歸淨土呢?因爲你不是聖道法門修不了嗎?淨土法門有佛的願力,有佛的慈悲保證,即使你一輩子作惡多端,「但能系意專精」,只要你回心念佛,願意往生極樂世界,「系意」,一心一意,不放松,「專精」,專一不雜,精淳不亂(我們這個法門講的就是「專」和「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只要經常念佛,一切障礙不成爲障礙。
比如說,如果我們走路腿腳不便,那就是有障礙,如果坐車的話,你的腿有沒有障礙呢?腿雖然還是瘸的,但是坐車就沒有障礙了,因爲不靠你走路。
一樣的道理,我們雖然還有罪業,若靠自己修行,就有障礙,所以不能解脫;若念「南無阿彌陀佛」,乘佛的願力,我們的罪業不構成障礙,所以說「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剛才也提到,《觀經》說「念念之中,能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
《唯說念佛 正講 第一條「聖淨分判」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