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所謂「自然消除」,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超過你的思想。你知道,也能滅掉,不知道,也滅掉了,叫「自然」,「哎,師父,一句佛號能滅那麼多業,我怎麼不知道?」你不知道也滅掉了。
比如晚上睡覺,月亮自然照著你,你知道嗎?你不知道,它還照著,這叫自然哪。你知道才照、不知道不照,比如電燈,一開就亮,不開不亮,那就不叫自然了,「自然」就是超過我們的思惟分別。
我們只要念佛,自然消除諸障,決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不用懷疑。
自知之明
最後一句說:「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你怎麼不好好思惟思惟、掂量掂量呢?我是怎樣一個衆生?我到底有多大的力量?能修什麼法門?比量比量,掂量掂量。這麼一思量就知道:大乘聖道解脫沒有辦法,小乘阿羅漢果也得不到,人天之善也很難得,造惡無量無邊、暴風駛雨,那只有念「南無阿彌陀佛」。
以這樣的經教爲明鏡,照耀我們的內心,使得我們選擇淨土念佛法門,向往極樂世界。
如果有人不願意求生極樂世界,那叫做沒有去心。我們願意去往生,那各位還是有一點點自知之明的,有自知之明就好辦。所謂「自知之明」就是了解自己是怎樣的根機,以這樣的根機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教法。
正歸淨土
道綽禅師這段文的中心在哪裏呢?中心就是「是故《大經》雲……」這一段,這段文首先分判出聖道與淨土二種法門,目的是要說明聖道法門在這個時代衆生不堪修持,只有淨土法門「可通入路」,最終導歸淨土。
淨土門又有種種修法,道綽禅師沒有說到別的,專門以《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第十八「念佛往生願」結合《觀經》下下品往生來說明:一切造罪凡夫,若念彌陀名號,決定往生,包含一切行善之人,也定得往生,萬不漏一。所以,整個淨土門的核心就在于彌陀誓願,以此奠定了基礎、訂立了規矩。如果我們進入淨土門,而不懂得這一點,你心中肯定是慌亂不堪的,你沒找到依據和基礎,所以不能安心。
標題裏說:「立聖道、淨土二門,判一代聖教,而舍聖道,正歸淨土。」但是道綽禅師文中並沒有「舍聖道」這樣的文字,爲什麼說「舍聖道」呢?文中雖然沒有這樣的文字,但是,意思非常明顯,「今時難證」、「未有一人得者」,那你不舍,能夠解脫嗎?佛法的目的是解脫生死,既然「未有一人得者」,很明顯的,就是要舍棄聖道法門,修行淨土法門。又說「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那當然,以我們這樣的根機,聖道法門關閉了,所以,要舍棄聖道,下面又說大乘「曾未措心」、小乘「未有其分」、人天乘「持得者甚稀」,這個也都說明聖道法門不堪修持,最後勸導我們說「何不思量,都無去心?」這叫我們「正歸淨土」。
爲什麼說「正歸淨土」呢?「正」就是正式、完全、純粹,如果雖然歸淨土,還對聖道法門牽牽挂挂的,有一點不舍得,那就不叫「正歸」,還是在預習階段。我們很多人學淨土門沒有「正歸」,他也想求生極樂世界,不過他還舍不得《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又不舍得《地藏經》、《金剛經》、《心經》等等,對以前的雜行還是蠻有感情的,「因爲我讀經多少年了,戒定慧、六度萬行等等……」他不了解聖道法門和淨土法門的區別所在,把修行聖道法門的觀點和思想帶到淨土法門裏邊來,這個就不叫「正歸」,這個叫「旁附」,走旁邊的小門,沒有完全走進來,不純粹。所以,這裏的字眼都是有含意的。
罪業的石頭放在阿彌陀佛的大船上
聖道法門修行的特點,是以戒定慧斷貪瞋癡,得證阿羅漢果,乃至菩薩無生法忍,乃至佛果,在此土得證聖果,靠自己修行。如果你的煩惱有一絲一毫沒有斷,能夠出離叁界六道嗎?不可能。
祖師用這樣的比喻來說明:我們的罪業、煩惱像一塊大石頭,很重,我們的生死輪回像大海一樣,廣闊無邊,如果把大石頭放到大海裏邊,結局怎麼樣?肯定直沈海底。就這塊石頭本身,如果不想沈到海底,除非它不存在,所以要「無我」,修行就是慢慢地把這塊石頭磨掉,很大很大的石頭磨成很小的一塊,萬斤重擔大部分已經磨掉了,感到很滿足了,「我的修行差不多了」,但是,向生死大海裏一放,結果怎麼樣?還是往下掉啊!「繼續用功努力!」再修,只剩很小的一塊,進步很多了,再往大海裏放,怎麼樣?還是往下掉。到最後有多大呢?只有針尖那麼大了,再往海裏放呢,照樣直沈海底,所以講聖道法門修行,煩惱有一絲一毫沒有斷,就不能解脫生死。
淨土法門呢?祖師比喻說:萬斤重石,把它放在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大船上,能不能馱得動啊?如果馱不動,他就不叫阿彌陀佛了。十方衆生罪業的石頭放在阿彌陀佛大船上都拉得動,「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何況你一個人呢?你罪業輕,是塊小石頭,固然能運到彼岸,大石頭也無妨。所以,淨土法門不論善人、惡人、罪重、罪輕,若念「南無阿彌陀佛」,乘佛願力,個個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像《觀經》五逆十惡的人都能往生。
一旦到達彼岸呢,印光大師說「隨意使用」,這塊石頭在此岸是廢料,運到彼岸就是好材料了,可以提煉出金子,爲什麼?衆生有佛性啊,佛性就是金子。佛是提煉好的金子,凡夫是沒有提煉的礦石。我們內心也有佛性,這樣的廢石頭在娑婆世界造罪、造業、墮落,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把我們運到極樂世界,馬上佛性開發,所以,四十八願講你得天眼通、天耳通,什麼都有了,爲什麼?金子的光明閃耀出來了。法照大師說:「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在此土是一個破瓦塊,到極樂世界就是金子一般閃耀;在此土是凡夫,到極樂世界就能成佛、成菩薩,這就是淨土門。
修學淨土法門的要點
我們修學淨土法門,要點就是稱念彌陀名號,仰仗彌陀願力,無疑往生淨土。
只有一點忌諱:就是你用聖道法門修行的特點來測量淨土法門,「如果不達到清淨心怎麼往生?如果不能熄滅貪瞋癡怎麼往生?如果不讀大乘經典怎麼往生?」若依你的要求,《觀經》下下品不要講了,這個人也沒有清淨心,也沒有讀誦大乘經典,他怎麼能往生?他是稱念彌陀名號得往生。
所以,下下品給我們這樣的啓發:若論造罪,他比我們惡多了;若論修行,我們比他強多了;若論善根,我們比他也強,因爲以果推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他這一輩子造了那麼多惡,到臨死才遇到佛法,我們沒造那麼多惡,平生就遇到佛法,當然善根肯定比他強,如果善根比他弱,那造罪肯定比他還厲害;這種人若比較那些到臨死還沒遇到佛法的人,他的善根要好一些,那跟我們各位比,我們各位要超過他很多了,他能往生,各位更能往生;若比修行,他只念十句;若比心情,他是慌亂無章,恐怖無比,那我們的心再亂,總沒有他亂吧!他都快死了,四大分離了,地獄閻羅王都來了,我們再亂,沒有他亂;若論清淨心,他有什麼清淨心?他就是一心望救,稱念彌陀名號,當下往生。他能往生,我們決定能夠往生。
但是,我們跟他比,有一點可能不如他,很多人不敢相信,「口稱名號就能往生?」他到死了,沒有辦法了,聽說口稱名號能往生,當下歸投靠倒,依教奉行,經文說:「如是至心」。希望各位今天聽到以後,當下也能歸投靠倒,依教奉行,那你馬上就超過他了。(「南無阿彌陀佛」)
舍聖道之義
有人問:「淨土法門是釋迦牟尼佛所說,聖道法門亦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修學淨土法門,若舍聖道,豈不是……好像有點得罪?」這也是一種誤解。
「舍聖道,入淨土」,是從衆生的根機而論法門的抉擇,是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修行的法門。至于聖道法門的種種經典、教法,作爲佛弟子,理當尊重、恭敬、守護。但是,以我們的根機,靠這些教法不能出離生死,所以,暫時擱置,來選入淨土門。
「舍」是暫擱,因爲當我們專念彌陀名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所有聖道八萬四千法門自然開悟,自然就有了,所謂「只怕不成佛,不怕成佛不會度衆生」,所有《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能到淨土,就能成佛,能成佛,這些經典就會說了,所以是暫時舍,不是永遠舍。
再一個呢,上午也說到,聖道門已閉,淨土門正開,這也是就根機所言,因爲我們的根機不堪修學,以我們這樣罪惡深重的根機而言,雖然教法存在,等于已經關閉。
或許有人覺得「我仍堪修持」,或者有些人根機深厚,我們也不敢比量,只是供大家自己衡量。
特別法門
淨土法門是相對于聖道自力修行的法門而獨立出來的,所以把道綽禅師這一段放在第一的位置上。
從聖道法門中獨立出來,那就不能用聖道自力修行的教理、方法、得果來衡量淨土門。
印光大師講到,佛法有通途法門,有特別法門,通途法門也就是聖道法門,修行戒定慧,熄滅貪瞋癡,一般都是這樣修學的;特別法門特別在哪裏呢?不是按照戒定慧的路子來斷貪瞋癡、得證聖果,乃是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稱念彌陀名號,往生淨土,稱爲特別法門。之所以特別,就是不需要斷盡貪瞋癡。沒有能力斷貪瞋癡,亦可以仗佛願力往生淨土,就特別在這裏。
如果以通途法門的修行方法來衡量淨土特別法門,這就大錯特錯了。有人說:「你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沒斷煩惱怎麼能往生呢?」這是典型的以聖道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方法衡量淨土門,我們上午也說到《觀經》下下品五逆十惡衆生,他煩惱絲毫沒有斷,罪業無量無邊,但能仰仗佛的願力去往生,這是特別法門。
《唯說念佛 正講 第一條「聖淨分判」之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