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说念佛 正讲 第一条「圣净分判」之文▪P6

  ..续本文上一页 所谓「自然消除」,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超过你的思想。你知道,也能灭掉,不知道,也灭掉了,叫「自然」,「哎,师父,一句佛号能灭那么多业,我怎么不知道?」你不知道也灭掉了。

   比如晚上睡觉,月亮自然照着你,你知道吗?你不知道,它还照着,这叫自然哪。你知道才照、不知道不照,比如电灯,一开就亮,不开不亮,那就不叫自然了,「自然」就是超过我们的思惟分别。

   我们只要念佛,自然消除诸障,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不用怀疑。

  自知之明

   最后一句说:「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你怎么不好好思惟思惟、掂量掂量呢?我是怎样一个众生?我到底有多大的力量?能修什么法门?比量比量,掂量掂量。这么一思量就知道:大乘圣道解脱没有办法,小乘阿罗汉果也得不到,人天之善也很难得,造恶无量无边、暴风驶雨,那只有念「南无阿弥陀佛」。

   以这样的经教为明镜,照耀我们的内心,使得我们选择净土念佛法门,向往极乐世界。

   如果有人不愿意求生极乐世界,那叫做没有去心。我们愿意去往生,那各位还是有一点点自知之明的,有自知之明就好办。所谓「自知之明」就是了解自己是怎样的根机,以这样的根机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法。

  正归净土

   道绰禅师这段文的中心在哪里呢?中心就是「是故《大经》云……」这一段,这段文首先分判出圣道与净土二种法门,目的是要说明圣道法门在这个时代众生不堪修持,只有净土法门「可通入路」,最终导归净土。

   净土门又有种种修法,道绰禅师没有说到别的,专门以《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结合《观经》下下品往生来说明:一切造罪凡夫,若念弥陀名号,决定往生,包含一切行善之人,也定得往生,万不漏一。所以,整个净土门的核心就在于弥陀誓愿,以此奠定了基础、订立了规矩。如果我们进入净土门,而不懂得这一点,你心中肯定是慌乱不堪的,你没找到依据和基础,所以不能安心。

   标题里说:「立圣道、净土二门,判一代圣教,而舍圣道,正归净土。」但是道绰禅师文中并没有「舍圣道」这样的文字,为什么说「舍圣道」呢?文中虽然没有这样的文字,但是,意思非常明显,「今时难证」、「未有一人得者」,那你不舍,能够解脱吗?佛法的目的是解脱生死,既然「未有一人得者」,很明显的,就是要舍弃圣道法门,修行净土法门。又说「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那当然,以我们这样的根机,圣道法门关闭了,所以,要舍弃圣道,下面又说大乘「曾未措心」、小乘「未有其分」、人天乘「持得者甚稀」,这个也都说明圣道法门不堪修持,最后劝导我们说「何不思量,都无去心?」这叫我们「正归净土」。

   为什么说「正归净土」呢?「正」就是正式、完全、纯粹,如果虽然归净土,还对圣道法门牵牵挂挂的,有一点不舍得,那就不叫「正归」,还是在预习阶段。我们很多人学净土门没有「正归」,他也想求生极乐世界,不过他还舍不得《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又不舍得《地藏经》、《金刚经》、《心经》等等,对以前的杂行还是蛮有感情的,「因为我读经多少年了,戒定慧、六度万行等等……」他不了解圣道法门和净土法门的区别所在,把修行圣道法门的观点和思想带到净土法门里边来,这个就不叫「正归」,这个叫「旁附」,走旁边的小门,没有完全走进来,不纯粹。所以,这里的字眼都是有含意的。

  罪业的石头放在阿弥陀佛的大船上

   圣道法门修行的特点,是以戒定慧断贪瞋痴,得证阿罗汉果,乃至菩萨无生法忍,乃至佛果,在此土得证圣果,靠自己修行。如果你的烦恼有一丝一毫没有断,能够出离三界六道吗?不可能。

   祖师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我们的罪业、烦恼像一块大石头,很重,我们的生死轮回像大海一样,广阔无边,如果把大石头放到大海里边,结局怎么样?肯定直沉海底。就这块石头本身,如果不想沉到海底,除非它不存在,所以要「无我」,修行就是慢慢地把这块石头磨掉,很大很大的石头磨成很小的一块,万斤重担大部分已经磨掉了,感到很满足了,「我的修行差不多了」,但是,向生死大海里一放,结果怎么样?还是往下掉啊!「继续用功努力!」再修,只剩很小的一块,进步很多了,再往大海里放,怎么样?还是往下掉。到最后有多大呢?只有针尖那么大了,再往海里放呢,照样直沉海底,所以讲圣道法门修行,烦恼有一丝一毫没有断,就不能解脱生死。

   净土法门呢?祖师比喻说:万斤重石,把它放在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大船上,能不能驮得动啊?如果驮不动,他就不叫阿弥陀佛了。十方众生罪业的石头放在阿弥陀佛大船上都拉得动,「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何况你一个人呢?你罪业轻,是块小石头,固然能运到彼岸,大石头也无妨。所以,净土法门不论善人、恶人、罪重、罪轻,若念「南无阿弥陀佛」,乘佛愿力,个个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像《观经》五逆十恶的人都能往生。

   一旦到达彼岸呢,印光大师说「随意使用」,这块石头在此岸是废料,运到彼岸就是好材料了,可以提炼出金子,为什么?众生有佛性啊,佛性就是金子。佛是提炼好的金子,凡夫是没有提炼的矿石。我们内心也有佛性,这样的废石头在娑婆世界造罪、造业、堕落,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把我们运到极乐世界,马上佛性开发,所以,四十八愿讲你得天眼通、天耳通,什么都有了,为什么?金子的光明闪耀出来了。法照大师说:「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在此土是一个破瓦块,到极乐世界就是金子一般闪耀;在此土是凡夫,到极乐世界就能成佛、成菩萨,这就是净土门。

  修学净土法门的要点

   我们修学净土法门,要点就是称念弥陀名号,仰仗弥陀愿力,无疑往生净土。

   只有一点忌讳:就是你用圣道法门修行的特点来测量净土法门,「如果不达到清净心怎么往生?如果不能熄灭贪瞋痴怎么往生?如果不读大乘经典怎么往生?」若依你的要求,《观经》下下品不要讲了,这个人也没有清净心,也没有读诵大乘经典,他怎么能往生?他是称念弥陀名号得往生。

   所以,下下品给我们这样的启发:若论造罪,他比我们恶多了;若论修行,我们比他强多了;若论善根,我们比他也强,因为以果推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他这一辈子造了那么多恶,到临死才遇到佛法,我们没造那么多恶,平生就遇到佛法,当然善根肯定比他强,如果善根比他弱,那造罪肯定比他还厉害;这种人若比较那些到临死还没遇到佛法的人,他的善根要好一些,那跟我们各位比,我们各位要超过他很多了,他能往生,各位更能往生;若比修行,他只念十句;若比心情,他是慌乱无章,恐怖无比,那我们的心再乱,总没有他乱吧!他都快死了,四大分离了,地狱阎罗王都来了,我们再乱,没有他乱;若论清净心,他有什么清净心?他就是一心望救,称念弥陀名号,当下往生。他能往生,我们决定能够往生。

   但是,我们跟他比,有一点可能不如他,很多人不敢相信,「口称名号就能往生?」他到死了,没有办法了,听说口称名号能往生,当下归投靠倒,依教奉行,经文说:「如是至心」。希望各位今天听到以后,当下也能归投靠倒,依教奉行,那你马上就超过他了。(「南无阿弥陀佛」)

  舍圣道之义

   有人问:「净土法门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圣道法门亦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修学净土法门,若舍圣道,岂不是……好像有点得罪?」这也是一种误解。

   「舍圣道,入净土」,是从众生的根机而论法门的抉择,是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修行的法门。至于圣道法门的种种经典、教法,作为佛弟子,理当尊重、恭敬、守护。但是,以我们的根机,靠这些教法不能出离生死,所以,暂时搁置,来选入净土门。

   「舍」是暂搁,因为当我们专念弥陀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所有圣道八万四千法门自然开悟,自然就有了,所谓「只怕不成佛,不怕成佛不会度众生」,所有《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能到净土,就能成佛,能成佛,这些经典就会说了,所以是暂时舍,不是永远舍。

   再一个呢,上午也说到,圣道门已闭,净土门正开,这也是就根机所言,因为我们的根机不堪修学,以我们这样罪恶深重的根机而言,虽然教法存在,等于已经关闭。

   或许有人觉得「我仍堪修持」,或者有些人根机深厚,我们也不敢比量,只是供大家自己衡量。

  特别法门

   净土法门是相对于圣道自力修行的法门而独立出来的,所以把道绰禅师这一段放在第一的位置上。

   从圣道法门中独立出来,那就不能用圣道自力修行的教理、方法、得果来衡量净土门。

   印光大师讲到,佛法有通途法门,有特别法门,通途法门也就是圣道法门,修行戒定慧,熄灭贪瞋痴,一般都是这样修学的;特别法门特别在哪里呢?不是按照戒定慧的路子来断贪瞋痴、得证圣果,乃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称念弥陀名号,往生净土,称为特别法门。之所以特别,就是不需要断尽贪瞋痴。没有能力断贪瞋痴,亦可以仗佛愿力往生净土,就特别在这里。

   如果以通途法门的修行方法来衡量净土特别法门,这就大错特错了。有人说:「你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没断烦恼怎么能往生呢?」这是典型的以圣道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方法衡量净土门,我们上午也说到《观经》下下品五逆十恶众生,他烦恼丝毫没有断,罪业无量无边,但能仰仗佛的愿力去往生,这是特别法门。

  

《唯说念佛 正讲 第一条「圣净分判」之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