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安心篇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2007年3月28~30日講于韶關丹霞山錦石岩寺

  

  

【安心篇法語】

  

一、 特別法門

  1. 「法門不同」之文(總判通別二門)

  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爲「通途法門」。

  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爲「特別法門」。(增廣卷叁.近代往生傳序)

  2. 「揀去自力」之文(勸修特別法門)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

  仗「佛力」者,名「特別法門」。

  由茲,揀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業之含識,現生同赴蓮池。(續編卷下.楹聯)

  3. 「果覺因心」之文(法門不能相混)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

  良由「以果地覺,爲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于一代時教中,獨爲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續編卷下.無量壽經頌)

  4. 「自謂弘法」之文(法門相混之錯)

  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門論淨土法門,由茲自誤誤人、而又自謂宏法利生者,不勝其多。其最初錯點,在不察佛力與自力之大小難易。以仗佛力之法門,硬引仗自力之法門,而欲評論,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議,不能以具縛凡夫修持之力相爲評論,則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爲烏有。(續編卷上.覆善覺大師書)

  

二、 仗佛慈力

  5. 「全是佛力」之文(坐船過海之喻)

  佛法法門無量,無論大小權實,一切法門,均須以戒定慧,斷貪瞋癡,令其淨盡無余,方可了生死。此則難如登天,非吾輩具縛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深淺、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續編卷上.與張靜江居士書)

  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沈,縱有數千萬斤石,裝于大火輪船中,即可不沈而運于他處,以隨意使用也。石喻衆生之業力深重,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縱令煩惱惑業斷得只有一絲毫,亦不能了,喻如極小之沙子,亦必沈于水中,決不能自己出于水外。(增廣上.覆裘佩卿居士書二)

  6. 「專仗佛力」之文(佛力不論斷證)

  淨土一法,專仗佛力。不論斷證,惟恃信願。(增廣下.淨土釋疑序)

  7. 「帶業往生」之文(佛力帶業往生)

  念佛法門,乃佛法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

  約在此界,尚未斷惑業,名帶業;若生西方,則無業可得,非將業帶到西方去。(叁編卷一.覆吳思謙居士書)

  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吾人多生罪業,如空中片雪。業力凡夫,由念佛故,業便消滅。如片雪近于洪爐,即便了不可得。又況業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長殊勝,又何可疑其不得生,與佛不來接引乎。(臨終叁大要)

  8. 「舍此無別」之文(佛力能救業力)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若欲以通身業力之凡夫,現生即得了生脫死,離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說不出第二個法門了。

  9. 「兩種深信」之文(佛力自然成辦)

  大家要曉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仗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力,自然一生成辦。(叁編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開示法語)

  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

  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衆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一函遍覆)

  10. 「淨土最要」之文(佛力自力非比)

  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余諸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續編卷下.淨土指要)

  11. 「淨宗切戒」之文(切戒藐視佛力)

  好高鹜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爲恥。何獨于了生死一大事,並佛力亦不願受,喪心病狂,一至于此。淨宗行者,所當切戒!(續編卷下.淨土指要)

  

叁、 念佛勝易

  12. 「念佛必生」之文

  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叁編下.淨土法門說要)

  13. 「逆惡來迎」之文

  四十八願度衆生,逆惡歸心也來迎。

  非是混濫無簡擇,憐彼是佛尚未成。(續編下.頌贊)

  14. 「凡夫爲本」之文

  佛之慈悲誓願,正爲未斷惑者無由了生死,特設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之特別法門。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願念佛者,皆能往生。(叁編卷一.覆恒慚法師書一)

  15. 「潛通佛智」之文

  信願持佛名號,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覺海」,故得「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增廣上.與陳錫周居士書)

  16. 「即凡而佛」之文

  持名一法,乃「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增廣上.覆吳希真居士書二)

  17. 「成佛有余」之文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學密法,又有何憾?(叁編下.覆周群铮居士書)

  18. 「念佛足矣」之文

  吾人欲了生死,實不在多,只一「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足矣!

  縱饒讀盡大藏,亦不過爲成就此事而已。(增廣卷一.與某居士書代了余師作)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增廣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書一)

  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注腳。(增廣上.與悟開師書)

  19. 「不在只在」之文

  往生不在識字不識字,只在有信願與無信願。

  有信願,決定往生;無信願,決不得往生。(續編上.覆智樂居士書)

  20. 「萬修萬去」之文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發願,只要能念佛,無論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萬修萬人去。(叁編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開示法語)

  乃千穩萬當、萬不漏一之特別法門也。(增廣卷叁.傅大士傳錄序)

  但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則往生一事,如操左券。(叁編下.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丙寅七月)

  21. 「發無不中」之文

  如人習射,以地爲的,發無不中。(續編下.涵江叁江口仙慶寺淨業社緣起民二十年)

  22. 「一照俱了」之文

  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

  特別如照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照俱了。(增廣下.近代往生傳序)

  23. 「易行功高」之文

  余門學道,似蟻子上于高山。

  念佛往生,如風帆揚于順水。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24. 「頓超十地」之文

  莫訝一稱超十地,

  須知六字括叁乘。(續編卷下.楹聯)

  25. 「往生同佛」之文

  既得往生,則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聖見,二皆不生。(增廣下.傅大士傳錄序)

  一得往生,則煩惱惡業,徹底消滅。功德智慧,究竟現前。(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26. 「成佛度生」之文

  于此法門,極生信願,專精修行,則無盡煩惱,不難頓斷;無量法門,自然證入。其圓成無上佛道,度脫無邊衆生,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增廣卷四.淨土問答並序)

  果能信願真切,一心念佛。至臨命終時,決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國。既得往生,則俯謝凡質,高預聖流。見佛聞法,證無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議。然後乘本願輪,回入娑婆,種種方便,度脫衆生。如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普令一切衆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圓證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薩四宏誓願,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已。(增廣上.與心願居士書)

  27. 「歸宗結頂」之文

  淨土法門,乃一切諸法歸宗結頂之法。(增廣下.濟南淨居寺重興碑記)

  念佛往生一法,

  乃一切衆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

  實一切諸佛疾成正覺之最上法門。(增廣上.與某居士書代了余師作)

  淨土一法,乃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續編上.覆濟善大師書)

  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爲教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猶當遜其奇特。

  即念念佛,即念成佛,曆劫修證者,益宜挹其高風。

  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禅宗。

  如時雨之潤物,如大海之納川。

  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

  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

  不斷惑業,得預補處;

  即此一生,圓滿菩提。

  九界衆生離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是以:

  《華嚴》海衆,盡遵十大願王;

  《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

  最勝方便之行,馬鳴示于《起信》;

  易行疾至之道,龍樹闡于《婆沙》。

  釋迦後身之智者,說《十疑論》而專志西方;

  彌陀示現之永明,著《四料簡》而終身念佛。

  彙叁乘五性,總證真常;

  導上聖下凡,同登彼岸。

  故得九界鹹歸,十方共贊;千經並闡,萬論均宣。

  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

  不植德本,曆劫難逢。既獲見聞,當勤修習。(增廣下.印施極樂圖序代撰)

  

四、 普勸衆機

  28. 「皆須修習」之文(勸一切人)

  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性,皆須修…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安心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