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貳、實修篇 一、選擇稱名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2007年3月28~30日講于韶關丹霞山錦石岩寺

  

【貳、實修篇】

  下面「念佛實修法語」,分成「選擇稱名」、「稱名儀則」、「諸事用心」叁大項。首先,通過諸宗諸法門比較,選擇稱名爲第一;接下來,具體稱名的時候應當怎樣去做;再來,念佛人日常種種事務應當怎樣存心,怎樣處理。總共列了叁十六個題目,都是和我們實際修持密切相關的。

  

一、選擇稱名

  種種法門比較,知稱名最穩當、最殊勝。

  1. 禅宗

  雖悟到極處,親見佛性,

  仍是凡夫,不是聖人。

  禅宗功夫,雖到大徹大悟的地位,

  以煩惑未斷,猶不能了生死。

  開悟不免輪回的故事

  很多人羨慕參禅開悟,不知開悟非一般人所能,而大徹大悟還是凡夫,跟老實稱名、往生成佛不能相比。這裏跟大家講一則參禅大徹大悟又來六道輪回的故事。

  參禅一事,非小根行人所做得到。

  即使做到大徹大悟的地位,

  而煩惱未能斷盡,

  則生死依舊莫出。

  現在人且勿論。

  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就不講了。

  即如宋之五祖戒、草堂青、真如喆,

  其所悟處,名震海內。

  在當時來講,他們悟得深遠,非常的有聲望,「名震海內」,沒有哪個不知道的,有名的禅師,開大悟的人。

  而五祖戒,後身爲蘇東坡。

  五祖戒又投胎轉世作哪一個?蘇東坡。

  東坡聰明蓋世,而不拘小節,

  妓館淫坊,亦常出入。

  可知五祖戒悟處雖高,

  尚未證得初果之道。

  五祖戒禅師,他的悟處雖然高,但是如果以果驗因,按蘇東坡的情況來看,前生五祖戒還沒有證到初果。因爲如果得到初果的人,會怎麼樣呢?

  以初果得道共戒,任運不犯戒。

  得到初果以後,自然有道力,道力和戒力共存,叫「道共戒」,自然而然地持戒不犯。

  未證初果者,

  要常常覺照,方可不犯。

  沒有達到初果的地步,要時常覺照自己,才能不犯戒。達到初果阿羅漢,他自然而然地不犯戒了。

  如耕地,

  比如說耕地,初果他如果不出家,在家裏作農民耕地的話。

  凡所耕處,蟲離四寸,

  道力使然。

  你想這個還了得啊!他在田裏耕地,蟲子自然而然地離開他的犁頭有四寸遠,那麼,他耕地就不會殺生(我們去耕地,你看看,會不會殺生呢),所以,初果就有這樣的道力,你想想看怎麼得了!

  如果他不出家的話,他在家也會娶妻,可是:

  雖以要命之威力脅之,令行邪淫,

  甯肯舍命,終不依從。

  在家人,守不邪淫戒。初果如果在家的話,他也娶妻,那麼,即使你要他的命,讓他有不正當的男女關系、行邪淫的話,他甯願舍命,也不會去犯戒。

  東坡既曾出入淫坊,

  則知五祖戒尚未得初果之道力,

  說什麼了生死乎?

  蘇東坡是在家人,他有娶妻。可是他到淫坊,一些花紅酒綠的場所去。以此判斷,五祖戒還沒有證到初果的道力,還談什麼了生死呢?得到初果的人,還沒有了生死,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投胎轉世,修行增進,不過初果就只進不退,進到二果、叁果,直到四果阿羅漢才不生不滅,才了生死,所以阿羅漢才講「大事已辦,不受後有」。

  五祖戒禅師,悟境高遠,名震海內,連初果還沒得到,可知了生死不容易,開悟不足爲恃,能老實念佛,不必羨慕開悟。

  2. 密宗

  還有人想學密宗,求現生成佛,不知道凡夫妄求很危險。

  密宗雖雲現身可以成佛,

  然能成者,決非博地凡夫之事。

  凡夫妄生此想,

  則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也。

  是以必須專志于念佛一門,

  爲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

  關于劣根修密宗的開示

  這裏有幾段文,是大師對于學密宗的開示。

  學密宗者,

  病在欲得神通,

  欲現身成佛。

  學密宗,大多數人都有兩點:第一個想得神通。密宗爲什麼吸引他?「有神通啊!所以我來學」。第二個,就想即身成佛,「想以我凡夫的身份,這一輩子當下就成佛」(那只有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才談得上即身成佛)。密宗講即身成佛,不是我們這樣的根機。

  問之,彼皆謂無此念,

  實則無一無此念。

  你問學密宗的人,他們都說「我不是想得神通,我不是想要馬上即身成佛。」實際上,沒有一個人沒有這樣的念頭。

  爲什麼呢?

  以其倡導之人,

  先以神通吸動人,

  何能令學之者無此念乎?

  因爲叫你來學的人,先用神通來吸引你:「你看學密好,感應快,有神通。」那麼,學的人怎麼可能沒有這個念頭?就是這個吸引來的嘛!

  學密而回向淨土,

  固是正理。

  你學密法,如果回向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是正理,就對了。

  但恐不屑修淨土,

  欲現身成佛,或致受病。

  但是就怕他這個人,心很狂、很高,他不屑于回向求生淨土,他想自己現身成佛,這樣就會受病了。你想自己當下成佛,十有八九都要著魔發狂。所以,學密宗很危險。危險在哪裏?不是密宗不對,是因爲你不是那個根機。

  我等但守淨土修持,

  讓一切人皆得成佛,

  以度我等,則何幸如之?

  我們就專門來學淨土法門,他去成佛了,好啊!他來度我們不更好嗎?

  彼七日即可往生,即可成佛,

  則遍世間人均可成佛。

  七天修好了,就可以往生,就可以成佛了,那各個地方,不知道有多少佛了。其實從古到今,就釋迦牟尼佛成佛了。

  密宗講的「即身成佛」,是指了生脫死,不是成爲福慧圓滿的佛。福慧圓滿,成爲釋迦牟尼佛這樣的佛,只有釋迦一佛。密宗是了生脫死,到他方淨土再成佛。

  我等業力凡夫,

  當有無量無邊的佛來度脫,何幸如之!

  且守我們本份,

  讓彼成佛度我們,豈不更穩妥。

  彼等若有危險,

  我此法門絕無危險。

  我們只管老實念佛,他們都成佛度我們,多好啊!他們那個法門如果有危險的話,我們這個念佛法門絕對沒有危險,很穩當。

  若聞彼說的好聽,

  不禁心熱起來。

  聽他說得好聽,心就動了,就熱起來了。

  成之則爲幸,

  敗則便成魔眷,

  實令人寒心。

  如果沒有修成,則成了魔王眷屬,這個想起來,令人很寒心。又說:

  密宗之危險,

  孰非筆墨所能宣。

  祈死守淨土修持,

  讓他人通通成佛去。

  老法師很慈悲,不是說密宗不好,說這個法門的修持,要有這樣的根機。而我們淨土法門,不選擇任何根機。大到普賢王菩薩要修學,小到惡劣的阿鼻種性,都可以念佛往生,絕無危險。沒有哪個說學淨土法門著魔發狂的。

  學觀想、學禅定、學密法,都有走火入魔的。理路不明白,沒有善知識引導,雖然發好心,自己根機不契合,反而受到損失。

  但是,淨土法門千穩萬當,念「南無阿彌陀佛」,不需要怎樣逼切自己用功、用力,一定要做我們做不到的事情,隨各人的根機,念佛就行。你一天念不到叁萬,念兩萬;念不到兩萬,念一萬;念不到一萬,念五千。你能清淨,就清淨念;你不能清淨,就這麼念也行。只要有信願,都能往生,往生都能成佛,是真正任何人都能一生成佛的法門。

  3. 相宗

  有的人喜歡學法相──唯識宗。

  相宗,如果不破盡我法二執,

  則縱明白種種名相,

  如說食數寶,究有何益?

  唯識宗是我們佛門裏面,名相最細膩,思維、邏輯、分析、條理最微細、最精詳的體系,很多有智慧的人喜歡學唯識宗,但是,如果你沒有破盡我法二執,懂得再多的名相,都是數人家的寶,有什麼用呢?

  「說食數寶」:肚子餓了,說山珍海味,但是肚子裏面還是空空的,不能解決問題。這是說修行要有實效,法門要契合衆生根機。

  4. 教理

  還有人以不懂教理爲遺憾。

  念佛修持,如服藥然。

  能明教理,如備知病源、藥性、脈理,

  再能服藥,所謂自利利他,善莫大焉。

  念佛如服藥,明教理如懂醫。你會念佛,又懂得教理,如同服藥又懂醫理,能治好自己的病,還可以爲人家看病,自利利他,這個當然很好了。

  若不能如是,

  但肯服先代所製之阿伽陀藥,

  亦可愈病。

  也可以以此藥,令一切人服以愈病。

  只取愈病,

  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藥性、脈理爲憾也。

  如不懂教理,只要願意服用前人給你製好的這味阿伽陀藥(就是六字名號),病也可以治好。也可以把這個現成的妙藥推薦給一切人,凡是服用的人都可以治好病,同樣可以自利利他。

  只要病能好就行,至于說不懂得醫理,沒有遺憾。

  我們念佛也一樣,只是求能夠往生西方作佛就可以了。至于說不懂得名相、教理,不遺憾。所以,不要在這方面感覺有所不足。

  5. 通家

  通宗通教之人,

  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

  爲得實益。

  通宗通教的人往往仗恃自己的聰明智慧,不願意像老阿婆、老阿公一樣老老實實念佛。結果老阿公、老阿婆往生西方了,他還在這裏輪回,還不如他們得到實際利益,得到的都是口頭名相。

  學佛而不欲做大通家,

  專心致志于淨土法門,

  可謂宿有慧根,具擇法眼。

  學佛的人要有一雙擇法的眼睛。大多數人沒有這個眼睛,他就是看東東好,看西西好,什麼東西都抓來一大堆,都往自己桌子上擺,往自己兜裏面裝,沒有擇法眼。

  你能學佛而不想做大通家,能夠專志于淨土法門,老老實實念佛,這個是宿有慧根,有擇法眼,這個眼就准了。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說:「我爲五濁惡世衆生,說此執持名號的法門。」 善導大師在《法事贊》說:

  極樂無爲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複專。

  我們能夠選擇念佛,等于是釋迦牟尼佛以佛眼爲我們擇法!

  6. 聖智

  念佛一法,

  唯死得下狂妄知見者,

  方能得益。

  這句話也是頂門之針!念佛一法,怎麼能得到利益?

  昨天法賢法師講:「念佛容易,老實難。」說的是大老實話。說念佛很容易啊!張嘴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但是要找到一個老老實實念佛的人,不容易了。

  爲什麼不老實?死不下狂妄知見。腦子裏有很多想法,一會兒想作怪,一會兒想名利,一會兒想開悟,一會兒想超過人家,一會兒想炫耀自己的聰明智慧。這個就是沒有死得下狂妄知見,不能得益。怎麼樣死下狂妄知見?

  任憑智同聖人,

  當悉置之度外,

  將此一句佛號,

  當做本命元辰,

  誓求往生。

  即使你的智慧像聖人一樣,也把它抛之東洋大海之外,不理會它。就抱定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作自己的命根子。如果念佛的人還炫耀自己智慧,那肯定是沒有老老實實念佛。你都念佛了,還談什麼小智慧啊!

  小鳥乘機喻:念佛不談戒定慧

  像我這次坐飛機來,一到廣州,發現有人從行李倉裏拿出一個鳥籠子,裏面裝了一只鳥。我當時就想到,你看這只鳥牠會飛,但是在飛機上,它的翅膀就沒作用了。

  我們的智慧就是那個小鳥的翅膀,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是大飛機,你都坐了六字名號的飛機,你還炫耀自己的聰明智慧,說:「我會飛!我會飛!」那你別坐飛機啊!你再飛也不能超過飛機啊!

  道理很簡單,我們再有戒定慧,念佛都不要談這些。不是讓你──這只小鳥,把你的翅膀砍斷,你翅膀還是翅膀,讓你長著,但是沒有作用。你戒定慧還是戒定慧,你五戒是五戒,出家是出家,但是對于往生來講不增加;你沒有,也不減少。像這只小鳥一樣,牠有翅膀,對牠來講,飛越太空不增加;我們一個乘客,沒有翅膀,也不減少。往生完全平等。

  「當做本命元辰」:就是把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作我們的命根子。命只有一條,什麼都可以給你,但是命不能給你。要錢給錢,要房給房,要車給車,但是要命不能給你。我們一樣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抱定了、抱穩當,其它的什麼都可以商量,什麼都可以舍。不要把自己的聰明智慧當命根子,也不要把自己的悟處當命根子。我們就是以念佛爲命根子,老老實實念佛。

  7. 實相

  念佛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

  這四種念佛,一般人認爲說:「持名念佛是方便,實相念佛才是究竟。」如果依善導大師的教釋,「持名念佛」是我們淨土宗的根本行法,同時也是最殊勝的行法。

  印光大師就這樣說:

  于持名識其當體實相,

  則其益宏深。

  外持名而專修實相,

  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

  這就提倡持名念佛。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阿彌陀佛所證悟的究竟圓滿的無量光壽的名號,當體就是實相。昙鸾大師說:「實相身,爲物身。」

  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實相,只是分證,跟六字名號相比,還差得太遠太多。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就是實相,而且是圓滿實相。

  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最極實相法,大乘無上實相法。這一點可能大家不容易理解。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只貴老實念就行。而它的利益呢,決定成佛,徹證實相。

  如果離開持名念佛之外,說「我專修實相念佛」,一萬個裏邊也沒有一兩個能夠實證的。

  這是指實相念佛和持名念佛,應當選擇持名念佛。既契機,同時又最契理。契機在哪裏呢?張口就可以念,契合所有衆生的根機。契理在哪裏呢?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阿彌陀佛究竟圓滿的實相法,超過菩薩分證的實相法。所以,上契圓滿之理,下契卑劣衆生的根機,這是最恰當的。

  離開持名之外,你要修實相法,那也沒有修的了。

  8. 觀想

  觀不能作,稱即獲益。

  《觀經》下品下生十叁定觀,一觀不能,甚至連在心裏清清楚楚念這句名號都做不到了,但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他就得到利益了,他就能往生西方了。像這麼罪業深重、情況危急的衆生,別的法門都不能得救,只有口稱名號才能得救。

  于此谛思。

  你這麼比較,仔細想一想:

  知持名一法,最爲第一。

  你就知道了,稱念彌陀名號這一法,實在超過實相、超過觀想、超過一切,最爲第一。

  就好像說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病人的病很重,千種藥萬種藥都不能治他的病,只有一種藥才可以治他的病,就可知道這個藥就是神丹妙藥了,其它的藥都比不上。

  《觀經》下品衆生,造作十惡五逆重罪,觀佛、什麼讀誦大乘經典、什麼參禅開悟、什麼叁密相應,所有的法門,他都修不來了,所有的法藥,對他都不管用了;但是六字名號阿伽陀藥,一粒吞下去,「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說明這個法門最殊勝、最高超嗎?

  愚夫愚婦念佛,不羨慕禅宗,不羨慕密宗,不羨慕相宗,不羨慕人家大通教理、大徹大悟;不羨慕實相,不羨慕觀想──通通不羨慕,只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貳、實修篇 一、選擇稱名》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