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2007年3月28~30日講于韶關丹霞山錦石岩寺
【貳、實修篇】
二、稱名儀則
下面是具體修持的一些作法,這一些都很實際。我是在看《印光法師文鈔》的時候,隨看隨錄的,當然不全面。不過看完之後,大部分問題應該都得到解答了。因爲都很好懂,我就隨念隨作簡單解釋。
9. 六字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
念佛應該念六字名號,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四個字,「阿彌陀佛」,也可以。這句話裏邊就有一種側重,印光大師的意思是以念六字爲主要,四字當然也是阿彌陀佛名號了,當然也可以。
如初念則六字,
念至半,或將止,則念四字。
至少一開始要念六個字,念到一半,或者將要終止的時候,再轉板念四字。還有我們要睡覺的時候,如果覺得念六個字有一點難,不容易入睡,可念四個字。
若始終不念「南無」,
便爲慢易。
「慢」就是輕慢;「易」就是看得太輕忽了。如果說你從始到終都不念「南無」兩個字,就太輕慢了,作爲佛子不適合。
經中凡有稱佛名處,
無不皆有「南無」,
何得自立章程?
「南無」是敬禮、歸命,要往生西方,必須歸命阿彌陀佛。凡是經中稱佛名的地方,都有「南無」兩個字,怎麼能夠違背經教,自己另立章程,不念「南無」呢。
叁經開示稱名
關于持念佛名,淨土叁經當中,《無量壽經》說「一向專念」;《阿彌陀經》說「持執名號」,都說的很原則,沒有具體說幾個字;《觀經》教示的很具體、很明了,下品上生說:
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下品下生說:
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稱佛名是稱什麼?就稱「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觀經》的念佛是六個字。
印光大師在這裏講:六個字爲穩妥。
10. 專一
凡修持宜專不宜雜。
不管學哪個法門,都宜專不宜雜。何況修淨土法門乎?
若久修大士,
緣境不妨寬廣,
境愈寬而心愈專一。
若初心末學,
緣境若寬,則心識紛散,
而障深慧淺,
或致起諸魔事。
如果是曆劫修證的大菩薩,心量廣大,猶如虛空,所緣境界越寬,心與境越能合一,心境互相增上,就會越加精純專一。初心凡夫,心量狹小,如果對境寬廣,心識就會分散,不能統一,甚至可能著魔。如海大必須水多,瓶小只能裝少水,瓶小一定要裝多水,肯定瓶要撐破了。
在凡夫地修持,
固當以純一不雜爲本也。
身業專禮
口業專稱
意業專念
就好像打手電筒,如果前面不加聚光鏡,只能照周圍叁尺遠的地方,因爲它的光分散,不能照遠;如果加一個聚光鏡,一打開,就能照的很遠,就因爲專一。如果專修念佛,心力集中,就像把光線集中在一起一樣,就有力量。
這還是從我們這邊來講,何況阿彌陀佛的誓願,就是以念佛來引導我們,所以我們專修念佛。
五種正行──五專
若依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裏所說的五種正行,就有「五專」:
第一是專門讀誦淨土叁經。
第二是專門觀察欣慕極樂依正莊嚴。
第叁是專門禮拜阿彌陀佛。
第四是專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
第五是專門贊歎供養阿彌陀佛。
根據這樣的儀則,我們淨土的行人,佛堂的布置也是專供阿彌陀佛、專拜阿彌陀佛,這樣心境相應,跟法門修持方向吻合。
下面有一句說:
念佛儀,
雖文殊、普賢、地藏、彌勒等尚不加入,
況其它乎?
然此等菩薩,
同攝清淨大海衆菩薩中。
這也是講究專。專修念佛的儀規,像文殊、普賢、彌勒、地藏這樣的大菩薩都不加在一起念,何況其它的呢?那是不是蔑視這些菩薩呢?也不是。因爲這些菩薩聖人都包含在極樂世界清淨大海衆菩薩當中,最後總念一句「南無清淨大海衆菩薩」,通通都有了。
11. 相續
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
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佛。
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
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是說我們念佛,沒有時間、地點、世緣的障礙和限製。念佛法門,百利而無一忌,沒有忌諱,任何時間都可以念,任何處所都可以念。
上衛生間,還有不幹淨的地方,或者身體裸露、沒穿戴整齊,都可以念。只是印光大師說:在這些場合,默念比較相宜,如果出聲念,與儀式不合,並不是不能念佛。
有的人說:「我念佛成習慣了,自己在家裏洗澡就開始念出來了,是不是得罪了?」
也沒得罪!
有人說:「上衛生間,正大小解,能不能念佛?」
可以念佛!
貴陽有一位蓮友,年紀大了,上衛生間大便,使力氣,結果腦溢血,血管崩裂,在衛生間人就昏迷了。如果說衛生間不能念佛,他如果平時也沒念過佛,那只有讓他墮落了。好在他平時都是專修念佛的,他昏迷過去以後,一天多,醒來開口第一句就是念阿彌陀佛,就告訴人家說:剛才他已經到淨土了,很莊嚴,很殊勝。
在任何場合都可以念,也都應該念。本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汙穢的,我們這個世界就是穢土,不是到了清淨的地方再念。只是以人情來體諒,我們會找相對幹淨的地方來布置佛堂,會穿戴整齊莊嚴,這是表達凡夫份上的恭敬,但不要以外在的形式要求,反而障礙了我們念佛。
念佛是以相續爲要,「語默動靜」都可以念。
12. 守凡
我們是凡夫,不要說大話,不要做那個我們做不到的事情,這個佛菩薩都不允許的。
在凡夫地,
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
是則是效。
需知未得法忍之凡夫,
心中當慕菩薩之道,
其行事當依凡夫常理。
法身大士是豁破無明、得到無生法忍的菩薩,可以舍頭目腦髓,而精進苦行。這些我們雖然可以羨慕,但是不鼓勵我們去做。你凡夫地,如果你這樣做,將來肯定會退轉,甚至會著魔發狂,所以要實實在在。我們做起事來,還是依凡夫的常規來做,你能做到哪一份算哪一份。
未證法身,
必須調停得中,
方可唯益無損耳。
還沒證法身——無生法忍,在修持方面應該調理,符合我們的根機、體力等,這樣才可以唯益無損,只得利益而不受損失。
所謂「勇猛心好發,長遠心難持」,一旦說修行了:「趕緊呀!努力啊!」結果就是那麼叁天的熱頭,熱勁一過,底下長遠不了,就受損傷了。好像吃飯,一頓吃的死飽,把腸胃脹壞了,下次不能吃了。
修持也一樣,你就要依你的根機,細水長流慢慢來;念佛也一樣,一天特別勇猛,念了六萬、八萬,第二天就掉六千了,第叁天不念了!你就實實在在,根據你的體力、精力狀況,相續念佛就好。
13. 守愚
念佛之人,勿自仗聰明智慧,
須抛之于東洋大海外。
念佛一法,最好學愚夫愚婦,
老實行持爲要。
只安守我們的愚癡本份,就這樣念佛就好。法然上人也說:「還愚癡,生極樂。」愚癡老實的人,念佛最容易得利益。從古到今,都是如此。因爲他全靠佛,他沒有自己的東西。
14. 守實
修淨業的人,著不得一點巧,
倘或好奇厭常,必致弄巧成拙。
若肯守平淡樸實家風,
則極樂之生定可預斷,
否則,不生極樂,亦可預斷矣。
少實勝多虛,大巧不如拙。
說修淨土的人,你不要追求那種玄奇好妙的,因爲我們念佛每天都念這一句,很平常。如果喜好新奇,不喜平常,必然最後吃虧。
淨土法門平常、平淡,淡味才是常味。喝水就是很平淡的,這個淡才是常。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你說有什麼味道呢?「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很平淡,平平淡淡。
甘于平淡,老實念佛,決定可以判斷你能往生。如果你不這樣,好奇、好玄、好妙,不喜歡老實念這句佛號,那麼,你不生極樂,也可以預斷,不生極樂,必墮叁惡道。
「少實勝多虛,大巧不如拙」:這是指我們念佛要實在,不要求花俏,就是一句接一句地念。
15. 守約(功課)
「約」就是簡約、簡單,不要複雜。
修持功課,隨機而立,
愈簡愈妙。
在家人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功課怎麼定呢?隨著你的根機來定,越簡單越高妙,不要誦一大堆咒、一大堆經,我們淨土法門只是專念淨土叁經;你不識字,或者你沒有時間誦長卷的《無量壽經》,你可以誦短卷的《阿彌陀經》。
你說:「我《阿彌陀經》也不想誦,我就想念一句佛。」好!愈簡單愈妙,隨你的根機,適合你的情況就行。
念佛之人,以省事爲妙。
若過爲張羅種種行宜,
或致疲勞。
我們辦任何事情,都要實實在在的,不在形式上做太多,形式上做太多,或許身心很疲勞。
比如說我們打佛七,就很簡單引導大家來念佛。繞了很多形式,師父們也累的筋疲力盡的,都是形式化,那就不必要了。這個可以作爲一個原則,在任何場合大家自己來體量,只要是大家能身心協調來念佛就好。
16. 守宜
念佛豈有定章,
但取適宜。
念佛並沒有一定要如何,一定不能如何;根據你的環境、因緣、狀況,適合你的根機就行了。
法無定相,不可固執,
亦不應泛濫。
唯取得益合機爲事耳。
不能太固執死板,也不要太泛濫,一點規矩也沒有。能夠得利益,適合根機,這是一個大原則。
念佛須音聲高低適中,緩急合宜。
若高聲如趕賊之猛烈,
始則心火上炎,或致吐血,
以成不治之病。
念佛聲音大小、速度快慢,必須適中,也隨著你的體力,如果你老是高聲,就像趕賊一樣,又急又猛,就會心火上炎,時間長了就會得病,甚至會吐血。
有蓮友問:「師父!都說念佛消業障,我怎麼念佛心髒跳得快了?」是因爲她本人氣力也不足,年紀也大,定的標准太高,一天定叁萬…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貳、實修篇 二、稱名儀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