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贰、实修篇 二、称名仪则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于韶关丹霞山锦石岩寺

  

  【贰、实修篇】

  

二、称名仪则

  下面是具体修持的一些作法,这一些都很实际。我是在看《印光法师文钞》的时候,随看随录的,当然不全面。不过看完之后,大部分问题应该都得到解答了。因为都很好懂,我就随念随作简单解释。

  9. 六字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

  念佛应该念六字名号,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四个字,「阿弥陀佛」,也可以。这句话里边就有一种侧重,印光大师的意思是以念六字为主要,四字当然也是阿弥陀佛名号了,当然也可以。

  如初念则六字,

  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

  至少一开始要念六个字,念到一半,或者将要终止的时候,再转板念四字。还有我们要睡觉的时候,如果觉得念六个字有一点难,不容易入睡,可念四个字。

  若始终不念「南无」,

  便为慢易。

  「慢」就是轻慢;「易」就是看得太轻忽了。如果说你从始到终都不念「南无」两个字,就太轻慢了,作为佛子不适合。

  经中凡有称佛名处,

  无不皆有「南无」,

  何得自立章程?

  「南无」是敬礼、归命,要往生西方,必须归命阿弥陀佛。凡是经中称佛名的地方,都有「南无」两个字,怎么能够违背经教,自己另立章程,不念「南无」呢。

  三经开示称名

  关于持念佛名,净土三经当中,《无量寿经》说「一向专念」;《阿弥陀经》说「持执名号」,都说的很原则,没有具体说几个字;《观经》教示的很具体、很明了,下品上生说:

  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下品下生说:

  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

  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称佛名是称什么?就称「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观经》的念佛是六个字。

  印光大师在这里讲:六个字为稳妥。

  10. 专一

  凡修持宜专不宜杂。

  不管学哪个法门,都宜专不宜杂。何况修净土法门乎?

  若久修大士,

  缘境不妨宽广,

  境愈宽而心愈专一。

  若初心末学,

  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

  而障深慧浅,

  或致起诸魔事。

  如果是历劫修证的大菩萨,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所缘境界越宽,心与境越能合一,心境互相增上,就会越加精纯专一。初心凡夫,心量狭小,如果对境宽广,心识就会分散,不能统一,甚至可能着魔。如海大必须水多,瓶小只能装少水,瓶小一定要装多水,肯定瓶要撑破了。

  在凡夫地修持,

  固当以纯一不杂为本也。

  身业专礼

  口业专称

  意业专念

  就好像打手电筒,如果前面不加聚光镜,只能照周围三尺远的地方,因为它的光分散,不能照远;如果加一个聚光镜,一打开,就能照的很远,就因为专一。如果专修念佛,心力集中,就像把光线集中在一起一样,就有力量。

  这还是从我们这边来讲,何况阿弥陀佛的誓愿,就是以念佛来引导我们,所以我们专修念佛。

  五种正行──五专

  若依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所说的五种正行,就有「五专」:

  第一是专门读诵净土三经。

  第二是专门观察欣慕极乐依正庄严。

  第三是专门礼拜阿弥陀佛。

  第四是专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第五是专门赞叹供养阿弥陀佛。

  根据这样的仪则,我们净土的行人,佛堂的布置也是专供阿弥陀佛、专拜阿弥陀佛,这样心境相应,跟法门修持方向吻合。

  下面有一句说:

  念佛仪,

  虽文殊、普贤、地藏、弥勒等尚不加入,

  况其它乎?

  然此等菩萨,

  同摄清净大海众菩萨中。

  这也是讲究专。专修念佛的仪规,像文殊、普贤、弥勒、地藏这样的大菩萨都不加在一起念,何况其它的呢?那是不是蔑视这些菩萨呢?也不是。因为这些菩萨圣人都包含在极乐世界清净大海众菩萨当中,最后总念一句「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通通都有了。

  11. 相续

  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

  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佛。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

  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是说我们念佛,没有时间、地点、世缘的障碍和限制。念佛法门,百利而无一忌,没有忌讳,任何时间都可以念,任何处所都可以念。

  上卫生间,还有不干净的地方,或者身体裸露、没穿戴整齐,都可以念。只是印光大师说:在这些场合,默念比较相宜,如果出声念,与仪式不合,并不是不能念佛。

  有的人说:「我念佛成习惯了,自己在家里洗澡就开始念出来了,是不是得罪了?」

  也没得罪!

  有人说:「上卫生间,正大小解,能不能念佛?」

  可以念佛!

  贵阳有一位莲友,年纪大了,上卫生间大便,使力气,结果脑溢血,血管崩裂,在卫生间人就昏迷了。如果说卫生间不能念佛,他如果平时也没念过佛,那只有让他堕落了。好在他平时都是专修念佛的,他昏迷过去以后,一天多,醒来开口第一句就是念阿弥陀佛,就告诉人家说:刚才他已经到净土了,很庄严,很殊胜。

  在任何场合都可以念,也都应该念。本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污秽的,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秽土,不是到了清净的地方再念。只是以人情来体谅,我们会找相对干净的地方来布置佛堂,会穿戴整齐庄严,这是表达凡夫份上的恭敬,但不要以外在的形式要求,反而障碍了我们念佛。

  念佛是以相续为要,「语默动静」都可以念。

  12. 守凡

  我们是凡夫,不要说大话,不要做那个我们做不到的事情,这个佛菩萨都不允许的。

  在凡夫地,

  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

  是则是效。

  需知未得法忍之凡夫,

  心中当慕菩萨之道,

  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

  法身大士是豁破无明、得到无生法忍的菩萨,可以舍头目脑髓,而精进苦行。这些我们虽然可以羡慕,但是不鼓励我们去做。你凡夫地,如果你这样做,将来肯定会退转,甚至会着魔发狂,所以要实实在在。我们做起事来,还是依凡夫的常规来做,你能做到哪一份算哪一份。

  未证法身,

  必须调停得中,

  方可唯益无损耳。

  还没证法身——无生法忍,在修持方面应该调理,符合我们的根机、体力等,这样才可以唯益无损,只得利益而不受损失。

  所谓「勇猛心好发,长远心难持」,一旦说修行了:「赶紧呀!努力啊!」结果就是那么三天的热头,热劲一过,底下长远不了,就受损伤了。好像吃饭,一顿吃的死饱,把肠胃胀坏了,下次不能吃了。

  修持也一样,你就要依你的根机,细水长流慢慢来;念佛也一样,一天特别勇猛,念了六万、八万,第二天就掉六千了,第三天不念了!你就实实在在,根据你的体力、精力状况,相续念佛就好。

  13. 守愚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

  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

  念佛一法,最好学愚夫愚妇,

  老实行持为要。

  只安守我们的愚痴本份,就这样念佛就好。法然上人也说:「还愚痴,生极乐。」愚痴老实的人,念佛最容易得利益。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因为他全靠佛,他没有自己的东西。

  14. 守实

  修净业的人,着不得一点巧,

  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

  若肯守平淡朴实家风,

  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

  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

  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

  说修净土的人,你不要追求那种玄奇好妙的,因为我们念佛每天都念这一句,很平常。如果喜好新奇,不喜平常,必然最后吃亏。

  净土法门平常、平淡,淡味才是常味。喝水就是很平淡的,这个淡才是常。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你说有什么味道呢?「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很平淡,平平淡淡。

  甘于平淡,老实念佛,决定可以判断你能往生。如果你不这样,好奇、好玄、好妙,不喜欢老实念这句佛号,那么,你不生极乐,也可以预断,不生极乐,必堕三恶道。

  「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这是指我们念佛要实在,不要求花俏,就是一句接一句地念。

  15. 守约(功课)

  「约」就是简约、简单,不要复杂。

  修持功课,随机而立,

  愈简愈妙。

  在家人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功课怎么定呢?随着你的根机来定,越简单越高妙,不要诵一大堆咒、一大堆经,我们净土法门只是专念净土三经;你不识字,或者你没有时间诵长卷的《无量寿经》,你可以诵短卷的《阿弥陀经》。

  你说:「我《阿弥陀经》也不想诵,我就想念一句佛。」好!愈简单愈妙,随你的根机,适合你的情况就行。

  念佛之人,以省事为妙。

  若过为张罗种种行宜,

  或致疲劳。

  我们办任何事情,都要实实在在的,不在形式上做太多,形式上做太多,或许身心很疲劳。

  比如说我们打佛七,就很简单引导大家来念佛。绕了很多形式,师父们也累的筋疲力尽的,都是形式化,那就不必要了。这个可以作为一个原则,在任何场合大家自己来体量,只要是大家能身心协调来念佛就好。

  16. 守宜

  念佛岂有定章,

  但取适宜。

  念佛并没有一定要如何,一定不能如何;根据你的环境、因缘、状况,适合你的根机就行了。

  法无定相,不可固执,

  亦不应泛滥。

  唯取得益合机为事耳。

  不能太固执死板,也不要太泛滥,一点规矩也没有。能够得利益,适合根机,这是一个大原则。

  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

  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

  始则心火上炎,或致吐血,

  以成不治之病。

  念佛声音大小、速度快慢,必须适中,也随着你的体力,如果你老是高声,就像赶贼一样,又急又猛,就会心火上炎,时间长了就会得病,甚至会吐血。

  有莲友问:「师父!都说念佛消业障,我怎么念佛心脏跳得快了?」是因为她本人气力也不足,年纪也大,定的标准太高,一天定三万…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贰、实修篇 二、称名仪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