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于韶关丹霞山锦石岩寺
【贰、实修篇 】
三、诸事用心
21. 取舍
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
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
禅宗的法门,讲自性平等,无取无舍,无是无非,平等如是。你如果有分别,有取舍,这就错了。因为这是禅宗,「取舍皆非」,不取不舍。
「念佛一法,取舍皆是」:取什么?舍什么?舍娑婆取极乐,舍自力取佛力,舍难行取易行,舍杂行取专念,舍轮回取佛果。所以,净土法门取和舍都对!
为什么呢?因为:
一属专究自心,
一属兼仗佛力。
参禅是专门要体究自心的平等之理。自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你到哪里取、到哪里舍呢?舍也没法舍,取也没法取,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嘛!
念佛固然不违自性平等之理,但必须外仗佛力以显发。你要靠佛力,必须要取佛力,这是两种不同的法门。
所以,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宁愿执着一些,不是执着世间的事──「执持名号」,执取名号。
经常听到有人用禅理妄破念佛,说念佛是执着,佛法讲不执着,而我们一些念佛人,自己也不明理,也跟在后面附和,搞到后来因药成病,甚至连生活中的小事都不会处理了。所以说,参禅一法,很不适合一般人的根机。念佛法门,巧顺凡夫分别执取的心性特点,你凡夫就过凡夫的日子,老老实实来念佛就好,不要好说半通不通的佛理,以及做不到的大话。
22. 念死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
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
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着。
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我们为什么这句佛号提不起来?就是不知道自己要死,老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能活几百年的样子。
想到「随时无常会到,我有三恶道的罪业,我要堕落!」这样你的心自然就很恳切。想到「我已经死了,儿孙等一切盘算心思,都用不着了。」这样自然就放得下,当下心里就很清凉,就一句句念佛。
23. 发心
念佛人要发心,发什么心呢?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
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
其力甚大,而且迅速。
其消业障、增福慧,
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这个心一旦发起来,非常勇猛,非常有力量。增福慧、消业障,不是平常一般善根、一般修行所能比的。
好像什么呢?像电灯一通电,立即就亮了。像*,如果不加硫磺,就没有爆炸效果;加了硫磺,马上就起作用。现在讲就是原子核裂变。有了菩提心,就有这样的作用和效果。
那我们凡夫怎么发得起菩提心呢?
菩提心有两种:
一个是圣道菩提心,要靠自己,菩萨才能发得起这个心。
一个是净土菩提心,人人都能发。我们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自己得到这个法门的好处,「念佛这么好,不费钱,不费时,不费力,是男是女,出家在家,若智若愚,上圣下贤,你都可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好的法门!」内心被这个法门所感动,就希望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有缘的人,先告诉我的父母、妻子、儿女,同学、朋友、同事,然后再告诉一切有缘的人,这样发心就叫做菩提心。
如果你这个心真的发起来,真正是为了利益众生,任何打骂,你都不会退堕。因为佛恩实在很浩大,众生实在很苦恼,这个法门利益实在很殊胜。真的发这样的心,你就不会说「贪图名利了」,宁愿自己饿死,都没有关系!
这样,心很真实,依佛的加持力,你消业障、增福慧,就不是说「我在那里磕几个头、诵一卷经所增加的福慧」,──那个不能相比的。因为我们心心念念所想到的就是这个法门,所想到的就是苦恼的众生,所想到的是怎样让人家念佛,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心虽然是凡夫心,其实就是佛心了。依我们凡夫自己,发不出这个心。
若正念重,
则余一切皆轻矣。
「正念」就是为法门、为众生,愿往生的念头。如果你果然很重的话,其它的私心杂念就轻了。
比如说你在家里面,老公如果对你不好,或者是别人亏欠你什么,你都不会在那里颠三倒四,你都会很轻地看待这些事情。
24. 操持
被境所转,系操持力浅。
则喜怒动于中,好恶形于面矣。
操持者,即涵养之谓也。
「被境所转」:好了、坏了,马上心里就被它转动了,喜怒上心,好恶就在脸上表现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我们操持力很浅,涵养不够。这个需要磨练。
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
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
真修行人,于尘劳中磨练。
烦恼习气,必使渐渐消灭,
方为实在功夫。
就说是在事务当中来磨练自己,烦恼习气,不随着它转,这个才叫真实功夫。这个不容易,但是我们不管怎样,按这个方向去努力。
这一段话,虽说和念佛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对我们都还是很有受用的。
25. 静闹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
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
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
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
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
则无惊厌魔事发生。
有人念佛极愿寂静,有一点声音就心里烦燥不安,不能适应,只想跑安静的地方躲起来,从好的一方面来说是他念佛上了路子,只愿意念佛,不愿意受一切干扰,但是过于厌喧求静,而不懂得随遇而安,本身就已是病相,久久不改,将来无可救药。应当静闹一如,随缘念佛。
26. 境界
修净业人,
不以种种境界为事,
故亦无甚境界发生。
若心中专欲见境界,
则境界便多。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
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
修净土的人,只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我们的目标,也不贪神通,也不贪感应、境界,所以反而很稳当,没有什么境界。如果你天天想见境界,你就会见层出不穷的境界,甚至睡都睡不着,老是让你看见,苦恼得要命。所以,大家这方面要知道,不要追求这些。
越分欲得,
为堕落魔外之本。
什么叫「越分欲得」呢?不是你的根机、你的本份能得到的,比如想成圣,想马上得到神通,想之过切,累世冤家就会乘虚而入,变做种种境界现前,让你一见欢喜,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就入了魔,一旦入魔,佛祖现前也拉不回头,因为他受魔摄持,自以为得道得通,全体邪知邪见,偏在佛法正道之外,对佛祖诚言绝不信受。这也是因为我们器量不够。果然是法器,对这些不贪图,稳稳当当,只求往生成佛,这个人就有大器量,就有大定力,就是大根机,他不会东看西看,随风倒浪,东西飘摇。他内心很稳定,「我就求生西方成佛,你千万事情都不能动摇我。你说得再好听、再美妙,我不被你动摇!」这个就是有根机,这个就是有定力。
常有境界,
当是未曾真实摄心,
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
这也是因为有人写信说:「我总是见到境界,感到很苦恼。」大师就回信说:这个是因为你没有真实摄心,只是念佛做场面的功夫,所以这样稍微一静下来,内心就有杂念,现出种种妄境。如果你真实摄心,像刚才我们念佛,一句一句,踏踏实实,稳稳当当念,这个必然能够消业障、增福慧,不可能有过多的妄念、过多的妄境来显现。
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
彼魔自无容身之地。
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
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
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
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
何愚痴一至于此!
有人偶见境界,又不能分别,怕是魔所现,所以吓得不敢再念佛。大师开导说这时更要认真恳切念佛。
怎样辨识魔境
魔境胜境之分别,
在于经教合不合上分。
说见到境界了,到底是入魔的境界,还是念佛相应的境界呢?怎么分别呢?有的人就不能分别了,往往把魔境当作是好的境界,「我见到佛了,佛在我耳朵边跟我讲话,天天给我讲啊,佛告诉我应该怎么怎么做。」其实都是入魔境。师父跟他讲再多,搬经典他都不听,他说「我们家的佛讲的,你讲的不对」。
是魔境还是胜境呢?就看他和经教所讲的吻合还是不吻合。
果是圣境,
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
了无躁妄取着之心。
果然是那种很殊胜的圣地的境界,你心里面当下清净,没有躁妄心,没有执着心,没有贪图欢喜,觉得了不得那样的心,没有!当下心里面清凉清净,这个就是善境界。
若是魔境,
则见之心便不清净,
便生取着躁妄等心。
或者贪图欢喜,或者起躁妄心,或者起取着心,这样就不是圣境界,是魔境界。
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
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佛现,
则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来勘,
则愈显。
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
此是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
见到境界,如果真的是佛菩萨,光虽然非常明亮,但是不刺眼,而且没有影子;如果是魔所幻现的,光会刺眼,也会有影子。同时,用经中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来对照,你如果把这个正念提起来,果然是佛,会越来越清晰,你的心也会越来越安静,越来越清凉。如果是魔的境界,你正念思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魔相就消失了,就没有了。
是真佛,还是假佛,这样来分辨。一、看是否合乎经教。二、看是否引起心境躁妄。三、看光是否耀眼。四、看能否经得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凡修行人,心要有主宰。
见好境界,不生欢喜,
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
能如是,
则所见境界,皆能作助道之缘,
否则皆作障道之缘。
修行人心里要稳定,要有主张,见好的境界,不贪图欢喜;见坏的境界,不生恐怖、忧惧,这样的…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贰、实修篇 三、诸事用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