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貳、實修篇 叁、諸事用心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2007年3月28~30日講于韶關丹霞山錦石岩寺

  

  

【貳、實修篇 】

  

叁、諸事用心

  21. 取舍

  參禅一法,則取舍皆非。

  念佛一法,則取舍皆是。

  禅宗的法門,講自性平等,無取無舍,無是無非,平等如是。你如果有分別,有取舍,這就錯了。因爲這是禅宗,「取舍皆非」,不取不舍。

  「念佛一法,取舍皆是」:取什麼?舍什麼?舍娑婆取極樂,舍自力取佛力,舍難行取易行,舍雜行取專念,舍輪回取佛果。所以,淨土法門取和舍都對!

  爲什麼呢?因爲:

  一屬專究自心,

  一屬兼仗佛力。

  參禅是專門要體究自心的平等之理。自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你到哪裏取、到哪裏舍呢?舍也沒法舍,取也沒法取,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嘛!

  念佛固然不違自性平等之理,但必須外仗佛力以顯發。你要靠佛力,必須要取佛力,這是兩種不同的法門。

  所以,我們學淨土法門的人,甯願執著一些,不是執著世間的事──「執持名號」,執取名號。

  經常聽到有人用禅理妄破念佛,說念佛是執著,佛法講不執著,而我們一些念佛人,自己也不明理,也跟在後面附和,搞到後來因藥成病,甚至連生活中的小事都不會處理了。所以說,參禅一法,很不適合一般人的根機。念佛法門,巧順凡夫分別執取的心性特點,你凡夫就過凡夫的日子,老老實實來念佛就好,不要好說半通不通的佛理,以及做不到的大話。

  22. 念死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

  于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

  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

  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我們爲什麼這句佛號提不起來?就是不知道自己要死,老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還能活幾百年的樣子。

  想到「隨時無常會到,我有叁惡道的罪業,我要墮落!」這樣你的心自然就很懇切。想到「我已經死了,兒孫等一切盤算心思,都用不著了。」這樣自然就放得下,當下心裏就很清涼,就一句句念佛。

  23. 發心

  念佛人要發心,發什麼心呢?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

  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

  其力甚大,而且迅速。

  其消業障、增福慧,

  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這個心一旦發起來,非常勇猛,非常有力量。增福慧、消業障,不是平常一般善根、一般修行所能比的。

  好像什麼呢?像電燈一通電,立即就亮了。像*,如果不加硫磺,就沒有爆炸效果;加了硫磺,馬上就起作用。現在講就是原子核裂變。有了菩提心,就有這樣的作用和效果。

  那我們凡夫怎麼發得起菩提心呢?

  菩提心有兩種:

  一個是聖道菩提心,要靠自己,菩薩才能發得起這個心。

  一個是淨土菩提心,人人都能發。我們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自己得到這個法門的好處,「念佛這麼好,不費錢,不費時,不費力,是男是女,出家在家,若智若愚,上聖下賢,你都可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好的法門!」內心被這個法門所感動,就希望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有緣的人,先告訴我的父母、妻子、兒女,同學、朋友、同事,然後再告訴一切有緣的人,這樣發心就叫做菩提心。

  如果你這個心真的發起來,真正是爲了利益衆生,任何打罵,你都不會退墮。因爲佛恩實在很浩大,衆生實在很苦惱,這個法門利益實在很殊勝。真的發這樣的心,你就不會說「貪圖名利了」,甯願自己餓死,都沒有關系!

  這樣,心很真實,依佛的加持力,你消業障、增福慧,就不是說「我在那裏磕幾個頭、誦一卷經所增加的福慧」,──那個不能相比的。因爲我們心心念念所想到的就是這個法門,所想到的就是苦惱的衆生,所想到的是怎樣讓人家念佛,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心雖然是凡夫心,其實就是佛心了。依我們凡夫自己,發不出這個心。

  若正念重,

  則余一切皆輕矣。

  「正念」就是爲法門、爲衆生,願往生的念頭。如果你果然很重的話,其它的私心雜念就輕了。

  比如說你在家裏面,老公如果對你不好,或者是別人虧欠你什麼,你都不會在那裏顛叁倒四,你都會很輕地看待這些事情。

  24. 操持

  被境所轉,系操持力淺。

  則喜怒動于中,好惡形于面矣。

  操持者,即涵養之謂也。

  「被境所轉」:好了、壞了,馬上心裏就被它轉動了,喜怒上心,好惡就在臉上表現出來了。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爲我們操持力很淺,涵養不夠。這個需要磨練。

  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

  能放下此心,則當體清涼矣。

  真修行人,于塵勞中磨練。

  煩惱習氣,必使漸漸消滅,

  方爲實在功夫。

  就說是在事務當中來磨練自己,煩惱習氣,不隨著它轉,這個才叫真實功夫。這個不容易,但是我們不管怎樣,按這個方向去努力。

  這一段話,雖說和念佛沒有直接的關系,但對我們都還是很有受用的。

  25. 靜鬧

  念佛極願寂靜,頗不合宜。

  有此厭喧之病,現已發現病相。

  若仍如此,久後則無可救藥矣。

  當靜鬧一如,在靜亦不怕有鬧來,

  在鬧時我心仍靜,而不生憎惡,

  則無驚厭魔事發生。

  有人念佛極願寂靜,有一點聲音就心裏煩燥不安,不能適應,只想跑安靜的地方躲起來,從好的一方面來說是他念佛上了路子,只願意念佛,不願意受一切幹擾,但是過于厭喧求靜,而不懂得隨遇而安,本身就已是病相,久久不改,將來無可救藥。應當靜鬧一如,隨緣念佛。

  26. 境界

  修淨業人,

  不以種種境界爲事,

  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若心中專欲見境界,

  則境界便多。

  當以至誠念佛爲事,

  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

  修淨土的人,只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作爲我們的目標,也不貪神通,也不貪感應、境界,所以反而很穩當,沒有什麼境界。如果你天天想見境界,你就會見層出不窮的境界,甚至睡都睡不著,老是讓你看見,苦惱得要命。所以,大家這方面要知道,不要追求這些。

  越分欲得,

  爲墮落魔外之本。

  什麼叫「越分欲得」呢?不是你的根機、你的本份能得到的,比如想成聖,想馬上得到神通,想之過切,累世冤家就會乘虛而入,變做種種境界現前,讓你一見歡喜,不知不覺、心甘情願就入了魔,一旦入魔,佛祖現前也拉不回頭,因爲他受魔攝持,自以爲得道得通,全體邪知邪見,偏在佛法正道之外,對佛祖誠言絕不信受。這也是因爲我們器量不夠。果然是法器,對這些不貪圖,穩穩當當,只求往生成佛,這個人就有大器量,就有大定力,就是大根機,他不會東看西看,隨風倒浪,東西飄搖。他內心很穩定,「我就求生西方成佛,你千萬事情都不能動搖我。你說得再好聽、再美妙,我不被你動搖!」這個就是有根機,這個就是有定力。

  常有境界,

  當是未曾真實攝心,

  但只做場面行持之所致。

  這也是因爲有人寫信說:「我總是見到境界,感到很苦惱。」大師就回信說:這個是因爲你沒有真實攝心,只是念佛做場面的功夫,所以這樣稍微一靜下來,內心就有雜念,現出種種妄境。如果你真實攝心,像剛才我們念佛,一句一句,踏踏實實,穩穩當當念,這個必然能夠消業障、增福慧,不可能有過多的妄念、過多的妄境來顯現。

  恐是魔現,正宜認真懇切念佛,

  彼魔自無容身之地。

  如明來暗自無存,正來邪自消滅。

  何得怕魔現而不敢念佛?

  譬如恐強盜來,自己先將家中護兵,移之遠方,令勿在家,

  則是替強盜作保護,令其了無所畏,肆行劫奪淨盡耳。

  何愚癡一至于此!

  有人偶見境界,又不能分別,怕是魔所現,所以嚇得不敢再念佛。大師開導說這時更要認真懇切念佛。

  怎樣辨識魔境

  魔境勝境之分別,

  在于經教合不合上分。

  說見到境界了,到底是入魔的境界,還是念佛相應的境界呢?怎麼分別呢?有的人就不能分別了,往往把魔境當作是好的境界,「我見到佛了,佛在我耳朵邊跟我講話,天天給我講啊,佛告訴我應該怎麼怎麼做。」其實都是入魔境。師父跟他講再多,搬經典他都不聽,他說「我們家的佛講的,你講的不對」。

  是魔境還是勝境呢?就看他和經教所講的吻合還是不吻合。

  果是聖境,

  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

  了無躁妄取著之心。

  果然是那種很殊勝的聖地的境界,你心裏面當下清淨,沒有躁妄心,沒有執著心,沒有貪圖歡喜,覺得了不得那樣的心,沒有!當下心裏面清涼清淨,這個就是善境界。

  若是魔境,

  則見之心便不清淨,

  便生取著躁妄等心。

  或者貪圖歡喜,或者起躁妄心,或者起取著心,這樣就不是聖境界,是魔境界。

  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

  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佛現,

  則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來勘,

  則愈顯。

  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

  此是勘驗真僞之大冶洪爐也。

  見到境界,如果真的是佛菩薩,光雖然非常明亮,但是不刺眼,而且沒有影子;如果是魔所幻現的,光會刺眼,也會有影子。同時,用經中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道理來對照,你如果把這個正念提起來,果然是佛,會越來越清晰,你的心也會越來越安靜,越來越清涼。如果是魔的境界,你正念思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魔相就消失了,就沒有了。

  是真佛,還是假佛,這樣來分辨。一、看是否合乎經教。二、看是否引起心境躁妄。叁、看光是否耀眼。四、看能否經得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凡修行人,心要有主宰。

  見好境界,不生歡喜,

  見不好境界,不生畏懼。

  能如是,

  則所見境界,皆能作助道之緣,

  否則皆作障道之緣。

  修行人心裏要穩定,要有主張,見好的境界,不貪圖歡喜;見壞的境界,不生恐怖、憂懼,這樣的…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貳、實修篇 叁、諸事用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