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話,你不管見好境界、見壞境界,都會成爲助緣,爲什麼?我見好的,我不貪圖,說明我可以更有進步;見壞的,不害怕,自然魔退,魔退我就道業增長。如果不是這樣,見好的,你就貪圖歡喜,狂,這個時候,你反而退墮下來,你只能如此;見了壞的,你害怕,你給他嚇住了,所以,都成爲障道之緣。是助道之緣,還是障道之緣,在于你的心是不是穩定。我們只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好壞不生憂喜,這樣自然很平淡、很平常、很平實,實實在在,都有進步。
27. 遇病
世間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禱鬼,徒增業障,有損無益。癡癡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壽盡,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愈。切不可癡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念佛人遇病苦,有叁要、四不可。
叁要:一、要放下萬緣。二、要一心念佛。叁、要速求往生。
四不可:一、不可怨天尤人。二、不可求神禱鬼。叁、不可求病速好。四、不可怕死。
這樣決定業障速消,如壽不該終,病也能速好;壽命當終,也能順利安然往生,生死兩全。不然的話,只能增加業障,病更加重,壽盡也不得往生,兩頭落空。
28. 任業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
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
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
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較。
我們這一生的壽命長短,是貧窮,還是富貴,是健康,還是多病,這個都是過去的業力。我們不妄生計較分別,只是念這句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病也念,無病也念,長壽也念,短命也念。活一百二十歲也好,也不覺得說嫌多了;明天就死了,也更好,明天就往生。這樣,心裏很實在,往生西方全憑阿彌陀佛,佛什麼時候來,我什麼時候走。
有人生病了,「阿彌陀佛,你快點來呀」;身體一好,「阿彌陀佛,你慢點來呀」。不實在。
你就很實在,阿彌陀佛都會知道,祂會不早不晚地來,你就等著阿彌陀佛接你就好了,不要自己在那裏喊。
我等但老實念佛,
只求臨終往生即已。
至于現生之如何若何,
一任其水到渠成、春來花放。
倘先設一想念,
便反成障礙。
如斷其水源而欲渠成,
正在嚴冬而欲花放,
若能得者,便屬怪事。
大師講得非常的生動啊!
他說我們只管老實念佛求生西方,這一輩子我是貧窮、富貴,是通達、還是多有障礙,這個都不管。世間的事情都隨緣,隨緣過。像什麼呢?
「水到渠成」:水流過來了,自然形成一條渠了。
「春來花放」:一切都隨緣,你看這個多自在!春天來了,花就開了;春天沒有到,嚴冬之時,你希望百花怒放,這個能開花才是怪事;斷了水源,還希望能夠成爲一條渠,這也是怪事。
比如我們要建寺院,我們要規劃道場,我們要辦什麼事,緣份沒有到,你幹著急,你是自己拿自己過不去。緣份到了,不用你著急,自然就成了。所以,我們只是觀察因緣,我們念著佛,等著緣份成熟。當然,等也不是坐在家裏等,積極的施爲和隨緣的辦事,這兩點也不矛盾,盡到我們的心力,盡到我們的本份,剩下的事情自有阿彌陀佛安排和我們個人的福報及業力。你沒這個福報,你想再多也沒用。
所以就要實實在在地去做。只管念佛,世間這一切事情,就隨因緣去走。如果事先做一個想念,事先自己定了一個標准,這樣就在心裏構成障礙,就過得不安樂;過得不安樂,是自己找的麻煩。
踮腳走路喻:不要做樣子
像我們走路一樣,走路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走,不要踮著腳跟走,踮著腳跟走路走不長遠,走得很累。矮一點就矮一點,也不錯啊!瘦就瘦一點,也挺好啊!胖就胖一點,也挺莊嚴哪!都不錯嘛!你的本份就挺好的,阿彌陀佛說:「你這樣就可以了,你是標准的念佛人,就好了。」不要做樣子給別人看,累死你,這樣不實在。
念佛之人,
當存「即得往生」之心,
若未到報滿,
亦只可任緣。
我們念佛的人,隨時准備往生,「今天死就今天往生」——「即得往生」。但是,如果我們的業報還沒有滿,也只好任緣了。
其往生之期, 任緣遲早,
不可預作一「即得往生」之心。
我們什麼時候往生,任我們過去的業緣,任阿彌陀佛來接引。不能自己就定了說:我什麼時候立即就要走了。
念佛不想增壽
也有蓮友問:「我念佛是想早一點往生,但是聽說念佛能夠增壽,這個不是矛盾嗎?我不想增壽啊!」
我說:「這個你不要擔心,你念佛想早一點往生,阿彌陀佛也會滿你的願;但如果是念佛賺來的壽命,那個壽命是很安樂的,不會多病多災的,你會很安樂、很祥和、很穩當的,走的時候很潇灑自在地往生。」
29. 戒偏
盡報投誠,
乃吾人所應遵之道。
滅壽取證,
實戒經所深呵之言。
「盡報投誠」,盡我們的壽命,盡我們的業報;一心歸投阿彌陀佛,誠心誠意。業報一到,自然往生,毫不耽擱。這樣是我們應當遵守的。
「滅壽取證」:你本來壽命沒有到,還有二十年,你非要拿一根繩子給它斷掉了,想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早點往生。這樣是戒律所不允許的。
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
不當刻期定欲即生。
盡我們的恭敬誠意,可以求快點往生,不願意活七老八十了。但是,不能自己就預先刻期定一個時間,說「我在某一個時間一定要往生」,這樣一定會發生障礙。
學道之人,心不可偏執。
偏執或致喪心病狂,
則不惟無益,
而又害之矣。
像那樣的心,就是不夠柔順。我們念佛的人,心要柔順。所謂柔順,一個是隨順業緣,一個是隨順阿彌陀佛的遲早來迎接,什麼時候接,我什麼時候走,不要過于偏執,偏執往往會起毛病。
勸止定期往生
大約半月之前,有蓮友告訴我說,一位老菩薩,今年八十叁歲,說她再過七天就要過生日了,她准備在她過生日之前往生極樂世界。現在開始不吃不喝,問我行不行?
我說:「看年紀,八十叁歲也可以走了,但是,准備七天不吃不喝,她有什麼特別的往生征相嗎?」
「沒有。」
「身體好嗎?」
「身體還好呢!」
「子女孝順嗎?」
「子女對她也不錯!」
弄得周圍的人都知道了,人家都勸她:「你不要這樣啊!」
她說:「我不能聽你的,我就聽法師的。」
蓮友說:「師父,你講一句就行了。」
這個事關重大,不能不講啊,我就跟她說:「念佛之人,心要柔順,往生淨土一任阿彌陀佛,壽命長短一任過去業緣。你既沒有特殊的事緣,提前敲鑼打鼓地讓人家都知道,你過七天就要往生,就開始不吃不喝,到時候必然發生障礙,不要這樣。你只管任緣念佛,等佛來接引就好了。」
後來蓮友說:「師父!可歡喜了!也同意了!你講這句話管用了!」
30. 瑞相
我們很多人希望臨終有瑞相,大師說得也很懇切。
臨終之瑞相,不必預爲期冀。
但平時念佛相應,
臨終自得隨佛往生即已。
因爲往往有這樣的心,就要做樣子,心就不柔順,不是隨緣。他自己說:「我一定要站著走,我一定要坐著走。」這就不是完全靠倒阿彌陀佛,他就有一個心要怎麼怎麼樣,這樣就會分叉,就會有障礙。
我們有沒有到那個境界呢?如果有這個功夫,你不用這樣講,自己心裏就知道,也不必提前吆喝;如果沒有,到時候要硬撐,這就起麻煩了!
所以說不要預期,只貴平時相續念佛、信願念佛,順應阿彌陀佛的誓願,到時候自自然然地隨佛去往生就好了。
誰知道我們臨終是什麼樣的走法呢?說不定在半路上,說不定在廁所裏腦溢血了,說不定遇車難空難。這些事情我們都不能預期,只是我們現在好好念佛就可以。
傅閃老居士老實念佛走著往生
陳賢居士大約十天以前,在菲律賓的馬尼拉遇到一位蓮友,今年六十多歲了,他外婆往生就很殊勝。他外婆,叫傅閃,信願寺的信徒,一九七六年,她八十歲,因爲七月十五是佛歡喜日,十四到十六,寺院做叁天法會。七月十六那天,她大清早到寺院參加法會,衣服穿得幹幹淨淨,鞋也換得很幹淨。她平常帶小孫子,這個小孫子穿衣、拿鞋、拿襪子都找奶奶,奶奶很慈悲。但那天早晨小孫子問她找襪子,他奶奶就呵斥他,說:「你從今天開始,襪子你要自己找了,不要找你奶奶了。」──看來這個老人家預知時至,所以,她事先做這樣的安排。
下午,這個老菩薩在大殿裏跟她女兒一起念佛,就告訴她女兒說:「我看見金童玉女來了。」她女兒一看,什麼也沒看見,就看見兩只蝴蝶,在那兒飄飄地飛。
等會兒法會結束了。她和女兒一起離寺,跨出寺門時,女兒喊她,她就站在那裏不動了,沒有聲音,頭低下去了。
「媽媽怎麼不動了?是不是看到地上有什麼呀?」女兒就回頭過來,看看地上也沒有什麼;再看她母親,也沒有反應。拍拍臉,沒有反應,摸摸鼻子,沒氣了!
你看,她是走著路,走著路就往生了。還有的人是坐著往生,還有的是站著往生,她是走著就往生了。
這個老菩薩平時就念佛,她不識字,你看連佛菩薩來接引,她都說不清,叫金童玉女。金童玉女是民間所講的話,就代表好,不是一般的人,其實就是佛菩薩來接引。往生的時候,邊走邊走,她的神識,就在這個過程當中,就隨佛接引往生西方了,人就站在那個地方了。你看,多麼的殊勝!她沒有事先打廣告,說「我要站著走,走著走」。她如果事先打這個廣告,怕走不了。她就是老老實實念佛,就是一個愚癡人。
她就是很自在,我們很羨慕她。我們很羨慕她怎麼辦?我們自己就實實在在念佛。
青島張氏實實在在念佛往生
再講一個故事。在《影塵回憶錄》裏…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貳、實修篇 叁、諸事用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