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声,又赶得急,赶得快,每天念就想那个数字,这样心脏就跳快了──不必这样。你不要定三万,两万也行;不定两万,一万也行,根据你的体力和时间。念佛不一定都在数字多少这方面,你稳稳当当地念。
朗念默念,两俱有益。
有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和默念。「朗念」就是大声念出来;「默念」就是心中念,不出声。小声念就是小小声;金刚念就是自己念、自己听到,声音在口耳之间,旁边人听不到。
这四种方法你自己调节,大声念,念累了,就小声,小声还累,就金刚念,再累就默念,默念昏沉了,就提声念,高兴了,我就唱着念,都可以。
然朗必不能久。
多主于默,则不至受伤致病耳。
大声朗念总不能时间很长,所以多主张小小声,或心中默念不出声,这样不致于伤神伤气。
念佛一事,当随个人的力量,
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
凡同众修持,需按大家之精神另定。
如果一个人修持,按自己定;大众共修,比如说在寺院打佛七,你要看看大众,来的都是七老八十的,就不能安排太紧;如果是年轻人,身体健壮勇猛,信心也充足,就可以紧一点。
个人修持,须按个人精神为定。
精神用极之后,
不是退堕,便是受病。
量己力为,则有益无损矣。
老法师很慈悲,说我们人的精神都有限,如果一次把精神用极了、耗尽了、耗干了,那么只有两个结果,不是受病就是退堕,退心了,下次不敢来了,一听打佛七,头皮都发紧了,不去了;什么是受病?伤气了,或者精力受损了,结果闹出病来了,这样都是过了。
所以,应该调理,「量己力为」,量自己的力量,松紧适宜,这样才「有益无损」,只会有利益,不会有损伤。
17. 妄想
我们念佛,凡夫都有妄想杂念,那么怎么对治它呢?这里提供一个印光大师的说法给大家参考:
妄想起时,
只一个不理,
便不会妄上生妄。
妄想起来了,你不要理它,你还接着念「南无阿弥陀佛」,它就消失掉了。如果你老是想:「我怎样把你对付住……」,便形成了一个对手,这样会妄上增加妄念。
印光大师打了一个比喻:
譬如小人撒赖,若主人不理,彼即无势可乘。
若用刚法抵制,彼亦以刚法从事。
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益加决烈。
二者皆是损多而益少。
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小人」本来是指过去大家庭里的仆佣,现在来说,像我们各位做奶奶的带小孙子,这小孙子有时候无理取闹,你用刚法打他,越打他哭闹得越凶;你用柔法哄他,越哄他越是无理要求;弄得你没有办法。你不理他,他哭一哭,自己就不哭了,找玩具去玩去了;他闹一闹,自己去找小朋友去了。
我们的妄想也这样,你如果用猛利的方法,强制地克服、压制它,它那个反弹的力量就更大;你如果柔软安慰,随顺它,那就会顺着妄想打滚,一路到底。那怎么办呢?你就不理它,就是一句佛号,稳稳当当地放在心中,像一个标杆一样,就这一句佛念下去,它就没有了;它再来,你还是一句佛,这个大家要自己去感受。
你只要理它,不管是刚法,还是柔法,都是损失多、利益少。
你就好像没看到、没听到一样,它就没办法了。所以,我们如果念佛心中起妄想杂念,你不用担心,你还是提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何况阿弥陀佛并不要求说「你一定要没有妄想杂念才救度你」,没有关系。我们知道说念佛一定往生,有妄想也「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妄想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它就没有办法,不能够来祸害我们。
18. 耳听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
口中念得清楚,
耳中听得清楚。
心、口、耳这三个都很清楚。
从朝至暮念,从朝至暮听。
比贪多贪快而含糊不清,
功效悬殊也。
这都是大师自己的体会,我们也可以来实行。
有的人念佛,贪多、贪快,但是他念得含糊不清,很快过了。大师说:这样,就是太草率了。你不如踏踏实实的,一句一句,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这样很稳定。
从伏除妄想的角度来说,摄耳谛听与随口滑过,功效相差很大。当然,阿弥陀佛没有要求说「你一定要这样才能往生」,你能有信愿、念名号,都往生的,从早到晚你只要念就好。只是我们自己念佛,希望心中比较稳定、比较安和、比较妄念不那么多,那么就有一定的方法,这是印光大师推荐的方法。我们就一句一句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稳稳当当,一个字一个字很清楚;你不发声,在心里,也很清楚。这样很快心里就稳当下来了。
若或犹涌妄波,
即用十念记数,
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
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如果你这样自己念自己听,还是妄想太多了,还是没办法,那么又给你提供一个办法,就叫「十念记数」。
十念记数就是每一句你念得清楚、听得清楚,三句、三句、四句,这样十句一个轮回,不是要扳指头算,也不是心里边念边数,「南无阿弥陀佛」,一,「南无阿弥陀佛」,二,不是这样。就是心来记,这样你的心力就集中在这句名号上。
19. 掐珠
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
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行走、住立,可以用念珠,帮助提起佛号,如果有碍的话,只一句句念就可以了。静坐念佛,不必用念珠。现在有人用记数器,道理一样。
20. 记数
念佛记数,是防懈堕。
如无懈堕之心,不记亦可。
计数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懈怠和退堕,如果没有这个心,你不记数也行。不过还是鼓励大家记数,记数不是为了贪多,是为了防懈怠,为了让我们念佛相续。也是稳稳当当地念,稳稳当当地记。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贰、实修篇 二、称名仪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