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貳、實修篇 二、稱名儀則▪P2

  ..續本文上一頁聲,又趕得急,趕得快,每天念就想那個數字,這樣心髒就跳快了──不必這樣。你不要定叁萬,兩萬也行;不定兩萬,一萬也行,根據你的體力和時間。念佛不一定都在數字多少這方面,你穩穩當當地念。

  朗念默念,兩俱有益。

  有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和默念。「朗念」就是大聲念出來;「默念」就是心中念,不出聲。小聲念就是小小聲;金剛念就是自己念、自己聽到,聲音在口耳之間,旁邊人聽不到。

  這四種方法你自己調節,大聲念,念累了,就小聲,小聲還累,就金剛念,再累就默念,默念昏沈了,就提聲念,高興了,我就唱著念,都可以。

  然朗必不能久。

  多主于默,則不至受傷致病耳。

  大聲朗念總不能時間很長,所以多主張小小聲,或心中默念不出聲,這樣不致于傷神傷氣。

  念佛一事,當隨個人的力量,

  隨便出聲、默念、大聲、小聲皆無不可。

  凡同衆修持,需按大家之精神另定。

  如果一個人修持,按自己定;大衆共修,比如說在寺院打佛七,你要看看大衆,來的都是七老八十的,就不能安排太緊;如果是年輕人,身體健壯勇猛,信心也充足,就可以緊一點。

  個人修持,須按個人精神爲定。

  精神用極之後,

  不是退墮,便是受病。

  量己力爲,則有益無損矣。

  老法師很慈悲,說我們人的精神都有限,如果一次把精神用極了、耗盡了、耗幹了,那麼只有兩個結果,不是受病就是退墮,退心了,下次不敢來了,一聽打佛七,頭皮都發緊了,不去了;什麼是受病?傷氣了,或者精力受損了,結果鬧出病來了,這樣都是過了。

  所以,應該調理,「量己力爲」,量自己的力量,松緊適宜,這樣才「有益無損」,只會有利益,不會有損傷。

  17. 妄想

  我們念佛,凡夫都有妄想雜念,那麼怎麼對治它呢?這裏提供一個印光大師的說法給大家參考:

  妄想起時,

  只一個不理,

  便不會妄上生妄。

  妄想起來了,你不要理它,你還接著念「南無阿彌陀佛」,它就消失掉了。如果你老是想:「我怎樣把你對付住……」,便形成了一個對手,這樣會妄上增加妄念。

  印光大師打了一個比喻:

  譬如小人撒賴,若主人不理,彼即無勢可乘。

  若用剛法抵製,彼亦以剛法從事。

  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謂主人怕他,又益加決烈。

  二者皆是損多而益少。

  只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小人」本來是指過去大家庭裏的仆傭,現在來說,像我們各位做奶奶的帶小孫子,這小孫子有時候無理取鬧,你用剛法打他,越打他哭鬧得越凶;你用柔法哄他,越哄他越是無理要求;弄得你沒有辦法。你不理他,他哭一哭,自己就不哭了,找玩具去玩去了;他鬧一鬧,自己去找小朋友去了。

  我們的妄想也這樣,你如果用猛利的方法,強製地克服、壓製它,它那個反彈的力量就更大;你如果柔軟安慰,隨順它,那就會順著妄想打滾,一路到底。那怎麼辦呢?你就不理它,就是一句佛號,穩穩當當地放在心中,像一個標杆一樣,就這一句佛念下去,它就沒有了;它再來,你還是一句佛,這個大家要自己去感受。

  你只要理它,不管是剛法,還是柔法,都是損失多、利益少。

  你就好像沒看到、沒聽到一樣,它就沒辦法了。所以,我們如果念佛心中起妄想雜念,你不用擔心,你還是提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何況阿彌陀佛並不要求說「你一定要沒有妄想雜念才救度你」,沒有關系。我們知道說念佛一定往生,有妄想也「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妄想還是「南無阿彌陀佛」,它就沒有辦法,不能夠來禍害我們。

  18. 耳聽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

  口中念得清楚,

  耳中聽得清楚。

  心、口、耳這叁個都很清楚。

  從朝至暮念,從朝至暮聽。

  比貪多貪快而含糊不清,

  功效懸殊也。

  這都是大師自己的體會,我們也可以來實行。

  有的人念佛,貪多、貪快,但是他念得含糊不清,很快過了。大師說:這樣,就是太草率了。你不如踏踏實實的,一句一句,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這樣很穩定。

  從伏除妄想的角度來說,攝耳谛聽與隨口滑過,功效相差很大。當然,阿彌陀佛沒有要求說「你一定要這樣才能往生」,你能有信願、念名號,都往生的,從早到晚你只要念就好。只是我們自己念佛,希望心中比較穩定、比較安和、比較妄念不那麼多,那麼就有一定的方法,這是印光大師推薦的方法。我們就一句一句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穩穩當當,一個字一個字很清楚;你不發聲,在心裏,也很清楚。這樣很快心裏就穩當下來了。

  若或猶湧妄波,

  即用十念記數,

  則全心力量,施于一聲佛號。

  雖欲起妄,力不暇及。

  如果你這樣自己念自己聽,還是妄想太多了,還是沒辦法,那麼又給你提供一個辦法,就叫「十念記數」。

  十念記數就是每一句你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叁句、叁句、四句,這樣十句一個輪回,不是要扳指頭算,也不是心裏邊念邊數,「南無阿彌陀佛」,一,「南無阿彌陀佛」,二,不是這樣。就是心來記,這樣你的心力就集中在這句名號上。

  19. 掐珠

  掐珠不過爲防懈怠,掐之有礙,則不必掐。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

  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

  行走、住立,可以用念珠,幫助提起佛號,如果有礙的話,只一句句念就可以了。靜坐念佛,不必用念珠。現在有人用記數器,道理一樣。

  20. 記數

  念佛記數,是防懈墮。

  如無懈墮之心,不記亦可。

  計數的目的是爲了防止懈怠和退墮,如果沒有這個心,你不記數也行。不過還是鼓勵大家記數,記數不是爲了貪多,是爲了防懈怠,爲了讓我們念佛相續。也是穩穩當當地念,穩穩當當地記。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貳、實修篇 二、稱名儀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