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念佛
──淨嵩法師往生周年追思佛叁談話
各位同修、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有外地來的蓮友,所以我就以臺語來做開場白。
彌陀誕佛七
今天是農曆十一月十五日,後天是十一月十七日,也就是阿彌陀佛的佛誕。在臺灣有很多的寺院道場,甚至其它國家有中國人的寺院道場,往往在十一月十一日就開始打佛七,直到後天十一月十七日圓滿;一方面爲了紀念阿彌陀佛的佛誕,一方面也使自己在這段期間能夠靜心專一,精進念佛;因爲平時總是爲事業、爲家庭而忙碌,一年叁百六十五日當中,就特別利用這段期間來專心念佛。
經典中說,凡是念佛的人,身上會放出佛光,而阿彌陀佛的光明也會照耀著他,給他加持、保護、攝取不舍。這樣說來,在這段期間,臺灣的天空中可說是佛光普照、光明燦爛。若論我們這個道場,本來就是每天念佛,長年無休,也可說每天都是佛七。
上師往生周年追思佛叁
從今天開始,在書院佛堂連續念佛叁天,目的是要紀念我們上師(編按:現代禅李元松老師,末後現出家相,法名釋淨嵩)往生一周年。我們上師很有福報,一年叁百六十五日,只有一天是阿彌陀佛佛誕,而上師就在這一天往生;叁百六十五分之一的機會,是不容易的,是機會難得、因緣殊勝。這叁天我們既然專門念佛,所以沒有誦經拜忏、也沒有開示說法,從頭到尾,完全是一句佛號稱念;只有在第叁天,也就是上師往生周年的當天晚上,舉行追思紀念會,讓同修發抒對上師懷念之情。所以,平時沒什麼時間來念佛的同修,可以在這叁天當中踴躍參加。
念佛不怕妄想雜念
我們在這裏就是專一、專心的念佛。如果有同修蓮友覺得越想專一念佛,反而越是雜念紛飛、妄想起伏,這其實是正常的現象,因爲我們是凡夫,「凡夫」的定義就是煩惱具足,既有煩惱,就有妄想、雜念。這妄想雜念就是凡夫心的本體,這本體就在我們日常的起心動念中;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是妄想雜念,只是自己沒察覺;在念佛的時候,尤其是端坐靜心來念佛時,才看到我們凡夫的本來面目,就是煩惱妄想,雜念紛飛。
所以,我們念佛,如果有妄念──不該想的也想,不該起的念頭也起,這時不要顧慮、不要煩惱,阿彌陀佛發願救度的,就是這樣的衆生。阿彌陀佛要救度的,並不是一念佛心就清淨、沒有煩惱的那種衆生;既然這樣,我們念佛而有妄想雜念,豈不是決定往生極樂?因爲這是阿彌陀佛救度的主要對象。
攝心念佛
不過,如果想在念佛時讓妄念少一點,並不是沒有方法;方法就是在我們念佛之前強調的那幾句話:
正身、端坐、閉目、專心、念佛、開懷暢念!
就是說,我們念佛的時候,身體坐端正,眼睛閉起來,自然會收攝六根門頭;因爲眼睛沒在看,心就不動;心既不動,耳朵也較不受外界聲音的影響。所以,念佛的時候,無論念多久、坐多久,眼睛盡量閉起來不看,周圍有什麼動靜,人來人去,都不去管,不受影響。當然,若是昏沈,眼睛可以稍微張開或全開,以提起精神。
十念記數
若要更攝心,可進一步用「十念記數」法:也就是念佛時,心中清楚念到第幾句;念第一句知道第一句,念第二句知道第二句……直到第十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這個心一面在念佛,一面又在記數,就不會想別的事,也不會讓別的事插入心中。但也不是用這種方法就完全不會有雜念,還是有!只是他的雜念較微細,不會那麼粗;如果雜念粗,十念記數不會那麼清楚。這樣講,大家聽得懂嗎?我們先試念一遍──以前曾解說過了,但今天有新來的蓮友,所以再說一次。現在我來念,大家靜聽我念了幾次,我會念得比平時快一點:「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十次)
這樣,各位蓮友,我念了幾句?十句!我在念,大家是用指頭算,還是在心中數一、二、叁、四……?不是這樣!不必數一、二、叁、四……因爲我們是一句接一句的念,所以只是曉得念到第幾句了,不是數指頭,也不是數一、二、叁、四……不是這樣,純粹曉得第幾句就好了。念到第十句,就放掉,又從第一句記起,循環往複,十句、十句……就是這樣。當然,這只是一種爲了使自己更攝心專注的方法或方便;如果我們念佛的心已經很寂靜了,就不必記數,不必頭上安頭了。又,如果十句記不來,可以分成「叁句」、「叁句」、「四句」叁段來記,加起來也是十句,所謂「叁叁四」;若是念得很靜了,用五句來記也可以,甚至叁句、二句也可以,這都是就個人根性的運用而已。
借著這段期間的念佛,我們希望兩岸能夠和平,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希望臺灣能經濟發展、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家庭和樂。簡單講到這裏,希望大家萬緣放下,一心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
(二○○四.十二.二十六)
上師是同修的大善知識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是農曆十一月十七日,是我們淨土宗本尊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誕紀念日,也是我們「淨土宗念佛會」創辦人淨嵩法師往生彌陀淨土的誕生紀念日;我們從今之後,每年這一天念佛慶祝彌陀誕的同時,也會加倍想念上師的恩德。由于有上師多方面善巧方便的引導,才能使同修大衆由不知佛法而走入佛門,由聖道門的難行道,進入淨土門「彌陀本願救度」的易行道。一路走來,由于上師在提攜扶持,才能安然達到今天這個地步,可以說上師是同修們的大善知識。在經典上,釋迦牟尼佛開示我們說,善知識不只是衆生得度的半因緣,而且是全因緣,能使我們「不上刀山、不下油鍋、不入牛胎、不出馬腹」,更能脫離叁界火宅,達到涅槃的境界;這都是善知識的德能,因此上師是值得同修們永遠感恩戴德的。
盡形壽、獻身命
上師之所以英年早逝,可說是因勞成疾。上師是何等人物的示現,不是我們沒智慧的凡夫所能猜測,但觀察上師一生的行誼,是真正在行菩薩道。因爲上師引導同修進入現代禅,對同修的照顧,所謂「安居樂業、安身立命」,可說是全面性、無微不至的。我所聽聞的是,同修接受上師的引導,彼此之間可說是生命共同體。上師對同修的引導,是從家庭的和樂、事業的經營,乃至如何理財致富、教育兒女,都有完整的規劃,且是親自輔導。不只是對所有同修盡心盡力,同時對教外的學者們,或社會性的相關需要,上師都不遺余力地見義勇爲,舍身投入。即使白天已經很勞累了,晚上仍然不眠不休。曾有教團同修半夜起來,已經叁、四點了,看到電話的燈還是亮著,就曉得,上師忙完白天的事之後,也利用夜間傳道弘法。自從創建現代禅以來,一直都是這樣,可說是焚膏繼晷、夜以繼日的在爲同修乃至有緣的人,盡形壽、獻身命,以致于因勞成疾;上師雖然英年往生,但也表示上師功業圓滿,不再受人間的業報。
「南無阿彌陀佛」是上師真正皈依處
憶起一年多前,上師跟我多次的電話連絡中,點點滴滴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有兩件事,第一件是:上師急迫地想要現出家相,但是礙于情勢,直到最後才圓滿這個心願。如果上師生命延長而現出家相,可想而知的是一定會有同修跟進,甚至上師也會有新剃度的沙彌做爲身旁的侍者,那我們教團就另有一番新的風貌。可惜,上師已經往生了。
第二件印象深刻的是:那個時期,上師很想做個寂靜、專一的念佛人。也就是說,他過去所做的種種,是過渡期;到最後,他真正的皈依處,就在于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可以感受到上師是全身全靈的投入這一句佛號,而不作他想。那段期間跟我連系的,除了上師以外,就是淨悲。那個時候淨悲跟我經常保持連系,爲的是讓我了解上師的病況。每當電話響起,如果傳來的聲音是愉悅的,我就可以感受到上師今天的病情是穩定,或有進展;如果電話傳來的聲音是憂傷的,就曉得上師的病情似乎不很穩定。那段期間,淨悲的心情都是隨著上師的病情而起起落落。而當時上師之所以不能達成出家的願望,當然也是考慮弟子們的感受,因爲從淨悲口中流露出他們的憂慮,如果上師當下出家,他們可能會失去一位長久以來,深深依賴的善知識──因爲出家人是最無罣礙、最逍遙,最…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一心念佛──淨嵩法師往生周年追思佛叁談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