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雲遊四海的,上師如果現出家身,豈不是會很快離開我們,到大陸養病,或到臺灣某個地方隱遁、休養啦?所以,那時候淨悲和許多同修的心情是希望上師慢一點出家,最終如果非出家不可,也希望能繼續留在教團領導同修。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上師跟同修們,同修們跟上師,就如同父子般的關系。
純淨土的教團
上師的生命,點點滴滴的血汗,都爲了同修們、爲了這個教團;可以說,教團是上師精神之所在,同修們是上師生命之所系;因此,同修們如果能秉承上師的本懷,而專修淨土,鞏固這個教團,那麼也可說,上師的生命是永遠不死。
這一年來,同修們是以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來撫慰著傷痛的心靈,同時也使教團逐漸地穩定下來,並繼續向外開展。可以說上師的願望並沒有白費,因爲多數的同修還是秉承師志,依教奉行的。可以說,我們這個教團不只在臺灣,甚至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能有一個團體每天念佛,長年不斷,這在臺灣雖然有,卻沒有像我們這樣朝氣蓬勃。這個教團由于有上師的開顯,使我們修淨土法門,可說是既專一、又精純,毫不蕪雜的成爲一個純淨土的教團。
以我觀察,臺灣、或大陸,甚至其它國家,所傳揚的淨土法門,雖也有標榜「專修」淨土的,但他們的「專」並不是純粹無雜的專。能純粹無雜、契彌陀本願、應衆生根機的,只有我們所傳揚的這個善導大師法脈。我們在這裏都是專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所謂「千句經文不如一句佛號」,叁藏十二部的功能,六字名號全收。可以說,這句名號是佛法之中的深奧處,就如我們佛堂右邊所挂的那一幅字:「佛法之深奧者,唯南無阿彌陀佛也」;也因爲如此,淨土法門是佛法之中所謂「歸宗結頂」的法門。
念佛法要
由于大部分同修都在場,我想利用這個機會,再度來講解:我們要怎麼樣念才能念得所謂的「神清氣爽、法喜充滿」呢?當我們開始的時候,負責打引磬的就會念幾句話──語言有一種磁波,能影響人的心情;所以,念佛之前先強調這幾句,我們的身心就會隨著這幾句話的內涵而調整。當然,念這幾句,也有一個要領,就是念的時候,要穩重、緩慢、有力,又能觸動人心──我再念一遍,讓大家多體會:
正身!端坐!閉目!專心!念佛!開懷暢念!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要字字清楚、句句明朗,聲聲圓潤渾厚、铿锵有力。不急不趕,但也不拖不拉。同修能夠盤腿,就盡量盤腿端坐;時間久了,腿會麻、會漲、會酸、會疼,因爲我們全身都有氣血在流動,盤腿時間久,氣血流不過去,但還是要流過去,所以會有酸、麻、疼的現象;如果能忍耐,一旦通過去了,下次再盤腿,就會盤得比較久。當然,如果忍耐不住,腿可以放下來。冬天到了,氣候較冷,膝蓋也要有毛巾圍著,才不會受寒而得風濕。
念的時候,嘴巴盡量要張開,所謂「開懷暢念」,「懷」就是心懷,要把心打開;有時候心打不開,就需要用嘴巴來帶動。所以,稱念的時候,嘴巴盡量地張開,就像淨寬一樣,他念佛時,嘴巴都張很開。嘴巴張開有什麼好處?可以讓我們全身全靈都投入這一句名號,讓我們念起來較有精神,而不易打妄想,或者起昏沈。當我們念著念著在打妄想、或起昏沈了,這時候,念佛的嘴巴逐漸張開的較小了;所以如果嘴巴半動不動了,就曉得他現在不自覺的在打什麼妄想,或是昏沈了。所以要盡量把嘴巴打開:「南無阿彌陀佛!」(示範一次)字字清楚、句句明朗,铿锵有力的。其次,眼睛要閉著。因爲,眼睛不看,心就不動。當然,如果大聲久了,有一點沙啞,也可以小聲。但不管大聲小聲,嘴巴還是要盡量張開。
十念記數、都攝六根
一方面出聲念佛,一方面聽自己念佛的聲音,同時心中最好是「十念記數」。這樣,眼睛閉著、口念佛號、耳聽自己的聲音,心中專一地記數,這就是「都攝六根」。當然,阿彌陀佛本願的救度,沒有絲毫的條件,未必非得「都攝六根」才能往生,只要「衆生稱念,必得往生」。但是,我們難得同聚一堂、共修念佛,若能專一,豈不是更覺得有法喜呢?十念記數,如能計得清清楚楚、沒有雜念,只要一次的十念、或兩次的十念,不知不覺中我們的上身就會平直端正,因爲身心是互相關聯的,如果我們的心穩定,氣血也就穩定了;如果心寂靜,氣血也就暢通;氣血暢通,上身就會自然平直。如果身體彎曲、頭垂下來了,就表示,若不是昏沈,就是一面念佛一面想這想那的有雜念了。所以,從外表就可以看出他的內心。
端坐念佛要領:「松」和「靜」
坐的時候,能盤腿就盡量盤腿。雖然盤腿,這個身體還是完全放松的。端坐、靜坐,掌握兩個要領就可以了:就是「松」和「靜」。身體放松,都不執著,不抓住,這叫做松,完全放松。端正坐好,這個身體就不管他了;心念完全依著這一句佛號,一句接一句,這個心自然就靜下來了。我們身體本來有這個氣機,松、靜的時候,就會循著自然的軌則在流動;如果原先我們身體哪裏有毛病,氣血不能直接通過去,就會有漲麻的感覺;但是它總會通過去的,一旦通了之後,漲麻的現象就消失了,病竈就消除了。所以我們在這裏念佛,盡量采取盤腿的方式,一盤腿,就端正坐好,身體就放松了,心就專一在佛號上;不知不覺的身體就很端正,也比較沒有雜念;沒有雜念,身體也會比較端正;這是互相影響的。希望以後我們念佛,盡量以這種方式去念。
接下來,請領衆爲我們主持上師的周年紀念晚會,讓我們的同修們有機會抒發這段時間內心對上師的懷念之情。所以等一下,希望大家踴躍地表達對上師的感恩、懷德之情。
南無阿彌陀佛!
(二○○四.十二.二十八)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一心念佛──淨嵩法師往生周年追思佛叁談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