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淨德昭彰──淨嵩法師的德行與遺志

  

  ──淨嵩法師的德行與遺志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淨德昭彰

   今天晚上我們看到書院挂上「淨德昭彰」這四個字的挽幛,這是印順長老的挽詞,由小魚寫的。我覺得這四個字的意義非常好,可以說是我們淨嵩上師(編按:現代禅李元松老師,末後現出家相,法名釋淨嵩)曆史地位的蓋棺論定,也只有「淨德昭彰」大概可以形容上師最後這一段人生的心行。

   「淨德」這兩個字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講,第一個方面是上師本身之德;第二個方面是上師本人修持淨土法門之德;第叁個方面是上師弘揚彌陀救度的淨土法門之德。

  上師本身之德

   第一、上師本身之德。如果我在這裏向大家講上師的德行,那真的所謂班門弄斧,可能大家了解的比我感受的更深。而我要講的是一位師父或一位師長,他之所以能夠感人不是靠他的學問,也不是靠他的辯才,也不是靠他的手腕,完全是憑他的德行,這個德行真正感動對方,能夠使對方一生都念念不忘。所以能感人的不是其它,就是德行,德行當然從慈悲所流露的。

   昨天下午我有事要出門,想到必須要交待,那時大家都在專心念佛,我就簡單寫張字條,剛好遇到淨本就拿給他,他就立刻送我出門。因爲我這幾天發現淨本還有其它師兄弟所流露出來的是一種對上師的忠誠、虔敬,好像懷著無盡的感恩,我就跟他講這一點。突然間淨本眼眶就紅了,他說:「上師對我的恩德是一生都報答不盡的,上師不是對我這樣而已,幾乎對每一個人都是如此。」我聽了很感動,我對上師的了解真的不及大家的十分之一,這個就是上師「淨德昭彰」的地方。所謂「昭」就是太陽出來朗照宇宙,光芒萬丈,大家都看得清楚,感受得到的,我們上師真的是「淨德昭彰」。

  上師修持淨土法門之德

   第二、上師修持淨土法門之德。所謂「淨土法門」就是指彌陀本願的救度,才是真正的淨土法門,如果不是彌陀本願的救度,就不是淨土法門了。因爲淨土法門的定義就是「易行道」,易行道必須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的。也就是說,除了像上師這種上等根器的人能夠獲益,像其它或如我這種下等根器的人也能夠獲益的才是淨土法門。上師本身對彌陀本願的淨土法門有修持之德,譬如他發給教界的公開信,就吐露他的真心,他說:

  至心發願往生彌陀淨土,

  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

   能夠講出這短短的幾句話,我覺得是很有智慧的。

   一個人生命中如果沒有「南無阿彌陀佛」依靠,他一生沒有平安、沒有喜樂;反之,如果有「南無阿彌陀佛」的依靠,他即使貧困的睡在橋下,他都甘之如饴,而且隨時死掉都很滿足,正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個人生命之中沒有「南無阿彌陀佛」的依靠,雖然貴爲王侯將相,或者是對社會有豐功偉業的貢獻,他的內心之底不可能有平安、有喜樂。因爲人生無常,面對臨終的時候,他的身份、功業,其實都不能了脫生死輪回的,那個時候就正如《無量壽經》所講的: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那時就會懊悔、恐懼,就會說:「唉!我一生中官位做這麼大,爲社會付出那麼多的心血,可是從來沒有爲我自己的生死輪回去做考慮、准備,現在要臨終了,我來不及了。」所以就懊悔了,等到這一口氣斷了,孤獨、黑暗,到底要到哪裏去呢?可以說六道茫茫,前途黑暗,充滿不安與痛苦!所以生命中必須要有阿彌陀佛的依靠,除了阿彌陀佛的依靠之外,其它的都靠不住,都不能做我們的依靠啊!所以我覺得這段法語,我們的藝術家小魚可以寫下來,然後看挂在哪個地方,這是關于上師本人修持淨土之德。

  上師弘揚淨土法門之德

   第叁、上師弘揚淨土法門之德。上師帶領大家修行可以說是有階段性的,到了最後功果圓滿,歸終結頂的就是進入彌陀的淨土法門,彌陀救度的懷抱。這樣大家能夠給彌陀救度,而且今生也可以隨緣、隨分、隨力、同心協力去發揚彌陀救度的法門,這個是從哪裏來的,就是從上師本人以身作則示範給大家而來的,如果大家將來能「自信教人信」,這種無形的弘揚之德可以說非常大的。

   昭慧法師有一篇報導,裏面引用上師常常講的一句話,那一句話就是:一「依」二「要」。一「依」就是上師說:

  淨土法門是衆生最後的依歸

   二「要」是:

  大家要一心念佛,行有余力,要弘揚本願。

   這是二個要,要一心念佛,要弘揚本願。上師這一種遺志、遺願,我想大家會把它擺在心中的第一位,然後想辦法去推廣、弘揚來滿上師的遺願,是不是?這一段話也很好,也請小魚把它寫出來。

  上師于彌陀誕往生,佛陀成道日荼毗

   上師是在彌陀誕那天往生的,今天佛陀成道日荼毗。一年有叁百六十五天,但是彌陀誕只有一天,上師在彌陀誕這天往生,很多人盼望能夠在這一天誕生或者在這一天往生,但是不一定能如願;一年有叁百六十五天,佛陀成道日也只有一天,很多人也想在這一天誕生或者在這一天往生,但也未必如願,可是我們上師在這兩天都圓滿達成了,這是非常有特殊意義的。

   上師雖然往生了,可是幾乎每一天都還示現在各位同修的面前,大部份的同修是沒有看到,但是少部份的同修能夠看到,可以說上師雖然往生,但沒有離開大家,還是跟大家常在一起。

  以身作則「舍禅歸淨」

   上師可以說是以身作則「舍禅歸淨」,怎麼說「以身作則」呢?論起上師的根器是非常高的,出生就已經顯現出他很聰穎的一面,小時候看書能夠幾近一目十行,甚至幾乎可以將字典背起來,不但記憶力超強,領悟力也非常高,從小就飽讀詩書,一旦接觸到佛法,就很勇猛的栽入法海裏面,深遊法海。

   爲了自利利他,上師創辦了「現代禅」,但是我們知道,衆生的根基有所謂上、中、下,上等根基又分上上、上中、上下;中等的根基也分中上、中中、中下;下等根基也分下上、下中、下下。論起上師本身的根器是屬于上等根器,可是一般大衆──像我的話其實是下下根,普遍是中下等的根基,如果要像上師那樣學禅而得到解脫,是非常困難的,可說幾乎是不可能的。

   上師最後就是考慮到這一點,爲了使大衆都能依佛法得到解脫,所以他就以身作則,示現卑下之身來引導大家歸入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就是所謂「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的法門,除了上根的人能夠依淨土法門得到解脫成佛的利益,像在座各位中根,以及像我下下根的也能夠依這個法門平等的獲得解脫生死輪回,往生成佛。這個就是上師的示現,也是上師的苦心。

  上師的開示和遺志

   所以上師的開示和遺志就這麼講:

  我至心發願往生彌陀淨土,

  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

   其實人生在世,有形的、無形的都不能作爲我們的依靠。我們即使學問再怎麼高深,到臨終的時候,這些所懂的學問都不能讓我們依靠;我們的修養道德再怎麼好,怎麼優秀,可是到臨終的時候,這些也不能夠讓我們依靠,最後能夠讓我們依靠的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上師就是示現跟大家一樣依靠「南無阿彌陀佛」,只要有「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必定會脫離叁界六道輪回,而往生淨土成佛。

  學佛目的在于解決人生之大事

   學佛並不是爲了其它而學佛,而是爲了人生一大事而學佛的,所以始終都是往著解決人生這一件大事作爲學佛的目的,也作爲我們出生爲人的目的。如果出生爲人不曉得有這麼一件人生的大事要去解決,那麼雖然出生爲人,可是等于入寶山空手而回。因爲在六道輪回當中,要解脫只有一個機緣,這個機緣唯有生在人道;既然生在人道了,不能聽聞到佛法,或者聽聞到佛法學佛了,但卻沒有往解決人生之一大事的目標前進,那也是在佛法上結個緣而已,生在人道就空來一趟了;這樣論起來跟貓、狗其實相差不多,因爲過了幾十年,還是又輪轉而去。所以既然生而爲人又得聞佛法,必須掌握這一輩子,依靠佛法來解脫生死輪回。

  歸依淨土,一心念佛,弘揚彌陀本願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阿含、般若、禅、密、淨當中,唯有淨土是叁根普被,而且是直接圓頓的一個法門,上師引導我們大家歸入這個法門,可以說爲現代禅劃下了一個很完美的句點。所以上師最後說:

  淨土是衆生最後的依歸,要一心念佛,

  行有余力,要弘揚彌陀本願。

   衆生有「凡夫衆生」──六道的衆生,有「聖人衆生」──菩薩、聲聞、緣覺,可是連華嚴會上普賢菩薩最後也要以「十大願行」引導華嚴會上的菩薩、大衆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上師很有智慧、很有辯才,所以他就直接了當的說「淨土是衆生最後的依歸」,同時他要大家「一心念佛,行有余力要弘揚彌陀本願」,歸納起來的一句話就是一「依」二「要」。一「依」就是「歸依淨土」,二「要」就是「要一心念佛,要弘揚彌陀本願。」這是上師的心願,也是遺志。上師的心願尚未達成,所以同修仍需努力繼續去完成上師的遺願,讓彌陀本願的法門能夠弘揚遍滿全世界每個角落。

  爲現代禅劃下圓滿的句點

   上師又說:

  引導大衆歸入彌陀本願的救度,了卻了我對大家一樁愧欠和責任,也爲現代禅劃下一個圓滿的句點;

  我滿懷感恩與喜悅,難以言表。

   上師是一個情深義重的人,他既然創辦現代禅,他就有責任引領現代禅的大衆邁向佛法的最高峰,也就是成佛的境界,可是他知道他的業報已經將盡,不必再受這個業了,所以即將離開娑婆往生淨土,可是如果沒有引導大衆進入一個可以解脫的法門,豈不是他的責任未了,永遠都是愧欠呢?所以他說引導大衆歸入彌陀本願的救度,他的愧欠跟責任就了卻了,當然剩下的就是我們的責任了,也就是要「自信教人信」。

  有緣同生淨土

   上師又說:

  我自己信佛、念佛,並喜得以往生淨土──希望與我有深緣者,亦如是。

   上師自己信受「彌陀的救度」,之後就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並且很歡喜,因爲如此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可以說是「吃好逗相報」(臺語),他也希望跟他有深緣的人能夠跟他一樣。當然跟他最有深緣的就是原來現代禅的同修大衆,其實他這一句話就是對現代禅的同修大衆一種深深的期盼。

  安心、喜悅、感恩

   上師又說:

  我自勉勉人:

  同修都能在安心、喜悅、感恩、慚愧、謙卑、寬恕中相互提攜扶持,共同以生死大事爲重,皈依彌陀本願,常行念佛。

   這也是他對大家的期盼,之所以有這種安心、喜悅、感恩的心情,必須是信受彌陀的救度;沒有信受彌陀的救度,我們都會爲了生死一大事而不安,所謂「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如果大事已明,當下就能夠安心,雖然我們大事未明,可是我們往生有望、解脫可期,因此我們安心。阿彌陀佛說:

  一切恐懼,爲作大安。

   歸入彌陀本願,信受彌陀的救度,我們的恐懼當下消除。所以唯有信受彌陀救度才能安心,有安心就會有喜悅,然後感恩之情就會從內心流露出來。所以這個法門非常注重感恩,而且深入這個法門也自然會感恩──是順境我們感恩,是逆境我們也感恩。我們感恩師長、同修,也感恩我們的家人跟環境,因爲如果沒有他們,如同機器當中缺少了一個零件,就不能運轉。或許我們學佛有家人的支持,或許我們學佛家人是反對的,不管是支持或反對,是順境或逆境,這都是引導我們歸入彌陀本願的方便,因此不管順、逆、苦、樂,我們都要懷著感恩的心,這是上師對大家的開示,要安心、喜悅,然後凡事知恩、感恩、報恩。

  慚愧、謙卑、寬恕

   同時對自己要慚愧、謙卑、寬恕。慚愧什麼?我想大家學現代禅到現在,如果深心反省自己的話就會慚愧,爲什麼?修行是有心的,可是修行無力,這個時候我們的頭就會低下來,我們的心就會謙卑下來,然後有慚愧,慚愧自己根基之低,慚愧自己業障之重,因此就謙卑下來;同時在這當中就會寬恕別人,唯有深受其苦的人才能同情別人的苦。我們既然深覺自己是一個苦惱的凡夫,自然就會體諒別人,在體諒當中就會顯示寬恕,所以這是上師希望大家彼此要互相寬恕,你寬恕我、我寬恕你,互相體諒,不計較也不比較。在臺面上的執事固然要盡心盡責,在臺面下的同修也應該在幕後協助,大家互相提攜、互相扶持,共同以生死大事爲重,這是上師的開示。

  本是同根生,本皆念佛人

   最後一段上師說:

  我希望大家要好好協助各組組長,並且在佛法上要相親相愛,

  因爲:本是同根生,本皆念佛人。

   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秉持著上師的遺願,去完成上師的遺志。宋朝時代有一位很有名的禅師叫做永明延壽禅師,他的四料簡偈,其偈曰:

  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

   又說:

  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我想上師是「有禅有淨土」的,他已經往生極樂世界,現在是跟大家常在一起,但是不久之後應該又會示現到這個娑婆世界廣度衆生。像我們雖然無禅,可是也沒有缺陷,因爲我們有淨土,「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因爲往生極樂世界,一旦坐上了蓮花,我們的煩惱心、貪瞋癡就轉爲覺性,到了極樂世界,六根碰觸到極樂世界的六塵,都能夠大徹大悟的。「但得見彌陀」,這個彌陀並不只是指彌陀本身,因爲阿彌陀佛的依報(極樂世界)、正報(報身)都是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到了極樂世界,不管眼睛所看到的是正報或依報,耳朵所聽到的是什麼樣的聲音,當下都能夠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在兩千六百年前的今天夜睹明星,當下大徹大悟──我們到了極樂世界也能夠這樣夜睹明星,大悟徹底。

   希望大家秉持著上師的遺志,要一心念佛,同時互相提攜扶持,共同來弘揚彌陀本願。

   南無阿彌陀佛!

  

(二○○叁.十二.叁十)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淨德昭彰──淨嵩法師的德行與遺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