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歸淨土
──淨嵩法師百日紀念談話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天是上師(編按:現代禅李元松老師,末後現出家相,法名釋淨嵩)往生百日紀念,想同修們今天對上師的懷念會更加深切。上師曾說,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他的往生是應該放鞭炮來慶祝的,上師這一句話可說是智慧的語言;雖然如此,但同修們難免也會有種種的懷思。在這紀念的時節,我先簡短講幾句話,再由領衆(淨慈居士)來主持,讓大家表達對上師的種種感念,暢所欲言,抒發情懷。
懷念一個人不只是徒然的懷念,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去體會他的精神和志願,而去學習他的精神、實踐貫徹他的遺願,因爲一個人的精神和志願才是他真正的生命。所以,我們學習他的精神,貫徹他的遺志,就等于在延長他的生命。這樣的懷念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這也才是上師所盼望、所歡喜的。
上師的精神是什麼?上師的遺願又是什麼呢?上師從小進入一貫道,登臺說道,這一切無非都是在尋求真理,同時也想將真理傳給每一位衆生;而到了最後遇到佛法,才真正的進入真理的領域。從阿含、般若、禅、密,一直到淨土,可說淨土是上師登峰造極的精神領域,淨土才是上師真正的志願、遺志。上師的遺志,大家應該是常在我心、永懷不忘的,也就是:第一,要大家一心念佛,第二,要大家弘揚彌陀本願。這兩點可說是宗祖善導大師所講的「自信教人信」的最佳诠釋。
念佛與弘揚彌陀本願是可以同時並行而不相悖的。從念佛來講,目前我們淨土宗念佛會的本山──象山彌陀村淨宗書院,維持每天念佛,而且長年不斷;中部道場有俊榮師兄在弘揚、領導、貫徹。從弘揚來講,我們也成立了「法物流通處」,主要是結緣我們淨土宗這一套書,地點先從大臺北開始,只要是可以放書的據點,都會盡量放置,然後再擴大到全省各縣市,希望各縣市有當地的人能夠發心來分送;慢慢的也會擴大到各圖書館,甚至各寺院。
再來,書院臨登山口旁的一面牆很大,上師在生時,就希望能夠好好的利用這一面牆,最好的利用就是豎立「南無阿彌陀佛」的佛像。我們象山登山口可說是最佳靜態弘揚的地方,因爲每一天,尤其是例假日,登山客非常多,所謂「一入耳根,永成道種」,豎立佛像,還有六字佛名,人們一看佛像就會念佛。佛像明天早上就會來懸挂,佛像挂上去之後,登山口的地點我們也會放佛書、放結緣品。
再來,我們淨宗書院不只是鼓勵同修來共修,也歡迎外人來參加,所以佛堂會設計、布置得很莊嚴,我們委托設計的賴教授最近比較忙,否則早就來開工了。既然我們歡迎外人進入書院念佛,大門就必須要打開,甚至要敞開大門。小門一打開,首先面對的是一扇窗臺,窗臺的地方,目前規劃要放置一尊阿彌陀佛的接引像,門一打開,舉眼就可以看到阿彌陀佛;而既然要開門納衆,所以庭院就會做整體的設計,既然要做整體的設計,尤其是窗戶佛像的周圍也要一體設計,所以就想到「中觀書院」緣起的碑文──大家一定看到碑文已經拿下來了,這也可說是上師的高瞻遠矚吧!上師生前幾次交代執事,書院要改名,緣起碑文應拿下來。而且考慮到,如果這裏是念佛的道場,而碑文的內容和念佛會有矛盾,同時如果那裏設立佛像,周圍也要有相關的莊嚴布置,這個碑文也就不很吻合,這一點可說上師在生前就已預想到了。因此,大家原本舍不得拿下來,但也不得不趕在百日之前完成上師的遺志。目前原來放碑文的地方會暫時安立宗祖善導大師的法語「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一段法語可以說是我們淨土法門的宗旨,也是整個佛教的精華與結論。原來「中觀書院」緣起的碑文,是上師創立現代禅的緣起,很有紀念性,將來再找適當的地點豎立。
還有,大門外我們會做電子廣告牌,每一天都會有法語;同時也會做布告欄,寫上法語,所寫上的法語,在真谛上來講是佛法的,尤其是淨土的;在俗谛上來講,就是有關修身養性以及生活方面的。到時候我們會以格言的方式,讓人家容易記,容易受持。這樣,法語就必須要很多,因爲要常常更換,比如說一周換一次,或者幾天換一次,因此,也必須仰賴大家想一想,有什麼比較簡短,而富含警惕意義的語句。當然我們會引用經文及祖師的法語,可是要讓它比較生動活潑的,也必須要另外再寫、再製作,比如:「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短短兩句十個字,也覺得很有意義,如果印在腦中,一天要開始了,現在就來念佛吧,或者是匆匆忙忙要去上班了,就一邊走路一邊念佛吧。另外,我們這裏是登山口,也可以和登山的情景相配,比如:「一邊登山,一邊念佛,步步蓮花托足,時時佛光護身,身輕體健,卻病延年。」類似這樣的文句,都會讓人很有印象而想到念佛,凡此種種無非都是爲了貫徹上師的遺志。
簡短講到這裏,接下來請領衆來主持,希望大家暢所欲言,表達對上師的懷念。
南無阿彌陀佛!
(二○○四.叁.十八)
【附】
蓮花叁喻
淨慈居士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是上師往生百日的日子,首先報告一下我的心情和想法。
上師的開示與遺志
我先念一下上人爲我們製作的「上師的開示與遺志」:
一、至心發願往生彌陀淨土,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
二、淨土是衆生最後的依歸。要一心念佛,行有余力,要弘揚彌陀本願。
叁、引導大衆歸入彌陀本願的救度,了卻了我對大家一樁愧欠和責任,也爲現代禅劃下一個圓滿的句點;我滿懷感恩與喜悅,難以言表。
四、我自己信佛、念佛,並喜得以往生淨土──希望與我有深緣者,亦如是。
五、我自勉勉人:同修都能在安心、喜悅、感恩、慚愧、謙卑、寬恕中相互提攜扶持,共同以生死大事爲重,依彌陀本願,常行念佛。
六、我希望大家要好好協助各組組長,並且在佛法上要相親相愛,因爲:本是同根生,本皆念佛人。
從現代禅到淨土宗的大轉變當中,我們對于上師遺志的解讀,教團後續的方向和同修修行的方式,很多人觀點、想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我認爲應該掌握上師架構現代禅思想、創立現代禅教團、建設象山小區,然後舍禅歸淨、現代禅教團改成彌陀共修會、迎請慧淨上人爲彌陀共修會導師指導同修修行……它的整體精神是立基在哪裏,這樣才可能有全盤的了解,對于上師的慈悲與苦心,也才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上師的根本精神與理想
要了解上師的根本精神與理想,我們先看上師于《禅的修行與禅的生活》中的自述:
爲什麼叫「現代禅」呢?本來「如來禅」「祖師禅」「現代禅」都只是假名,而內證的實際內容卻是無法以語言文字清楚表達的。所以古來禅者都是以心印心,以心傳心,並沒有多少話可說。不過如果禅者是爲了滿足衆生離苦得樂的願望,則所流露出的言教,便無法離開世俗性,因此也就可以依照世俗的方法和世俗的習慣將之分類。譬如將一部份教法歸類爲「阿含系佛教」,一部份教法歸類爲「般若中觀系佛教」……等,但無論這些言教被歸類爲什麼,都只是方便教而已。
「方便教」猶如敲門磚,爲打開牢門的工具;在實際修行的意義上,方便教是引導衆生契入涅槃的善巧方法。《金剛經》說:「所有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無余涅槃就是無挂無礙、無貪無瞋,喜悅清涼、輕松寬坦的大智慧(或大安心),這是佛陀創教引導衆生的最終目的地。所有的經教,不論是阿含、般若、中觀、禅、密或淨土,都是爲了引導衆生到達涅槃而設立的。正因爲所有的教法都只是到達目的地的方便,所以它們只具有「工具」和「方法」的意義,並不就是實相本身,我們切不可對它産生執著。……
既然連「禅」之一字,都無可說了,爲什麼還說「現代禅」呢?這就是剛才所講的:凡隨順衆生離苦得樂之願而說的,就多少具有世俗的知識意義,因此是可以歸類,可以評論的。不過,有些人感到不解:過去既已有了如來禅、祖師禅、臨濟禅、曹洞禅……又何必在臺灣另提倡現代禅呢?我要說明的是:內證的悟境雖然可以默照不說,但若有所說,則應盡量契應時代根機!今天如果我們是在深山爲一個人說法,那麼說法風格的彈性可以很大;但如果我們並不是以單一的個人爲對象,而是著眼全世界,以整個現代人類爲對象的話,則說法的方式便要仔細斟酌了。現代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精神,盡管和古代的禅宗並無二致,卻是特別以理性的現代人爲對象──由于它是以生活在科學時代、民主時代的現代人爲主要施教對象,因此稱爲「現代禅」。……
雖說「門門都是解脫門」,但過去禅宗所教的修行法門,大體是以農業社會的時代背景而說的,而我們今天所處的卻是另一個全新的時代──除非我們只陶醉在個己的禅悅中,否則真有心弘揚佛教真理貢獻當前人類的話,即應爲時代開創出一條不須放棄原來的生活方式,不須違逆科學、理性思惟,仍然可以獲得解脫的修行道路──我想這應該是現代佛教徒一致努力的目標,並且也是我提倡現代禅的主要原因。
另幾段是:
過去曾有「僧服之志」,雖然明知「同巢哀哀侶」乃往昔因緣之所成,在進行安頓工作之時,亦…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導歸淨土──淨嵩法師百日紀念談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