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归净土
──净嵩法师百日纪念谈话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是上师(编按:现代禅李元松老师,末后现出家相,法名释净嵩)往生百日纪念,想同修们今天对上师的怀念会更加深切。上师曾说,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他的往生是应该放鞭炮来庆祝的,上师这一句话可说是智慧的语言;虽然如此,但同修们难免也会有种种的怀思。在这纪念的时节,我先简短讲几句话,再由领众(净慈居士)来主持,让大家表达对上师的种种感念,畅所欲言,抒发情怀。
怀念一个人不只是徒然的怀念,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去体会他的精神和志愿,而去学习他的精神、实践贯彻他的遗愿,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和志愿才是他真正的生命。所以,我们学习他的精神,贯彻他的遗志,就等于在延长他的生命。这样的怀念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也才是上师所盼望、所欢喜的。
上师的精神是什么?上师的遗愿又是什么呢?上师从小进入一贯道,登台说道,这一切无非都是在寻求真理,同时也想将真理传给每一位众生;而到了最后遇到佛法,才真正的进入真理的领域。从阿含、般若、禅、密,一直到净土,可说净土是上师登峰造极的精神领域,净土才是上师真正的志愿、遗志。上师的遗志,大家应该是常在我心、永怀不忘的,也就是:第一,要大家一心念佛,第二,要大家弘扬弥陀本愿。这两点可说是宗祖善导大师所讲的「自信教人信」的最佳诠释。
念佛与弘扬弥陀本愿是可以同时并行而不相悖的。从念佛来讲,目前我们净土宗念佛会的本山──象山弥陀村净宗书院,维持每天念佛,而且长年不断;中部道场有俊荣师兄在弘扬、领导、贯彻。从弘扬来讲,我们也成立了「法物流通处」,主要是结缘我们净土宗这一套书,地点先从大台北开始,只要是可以放书的据点,都会尽量放置,然后再扩大到全省各县市,希望各县市有当地的人能够发心来分送;慢慢的也会扩大到各图书馆,甚至各寺院。
再来,书院临登山口旁的一面墙很大,上师在生时,就希望能够好好的利用这一面墙,最好的利用就是竖立「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像。我们象山登山口可说是最佳静态弘扬的地方,因为每一天,尤其是例假日,登山客非常多,所谓「一入耳根,永成道种」,竖立佛像,还有六字佛名,人们一看佛像就会念佛。佛像明天早上就会来悬挂,佛像挂上去之后,登山口的地点我们也会放佛书、放结缘品。
再来,我们净宗书院不只是鼓励同修来共修,也欢迎外人来参加,所以佛堂会设计、布置得很庄严,我们委托设计的赖教授最近比较忙,否则早就来开工了。既然我们欢迎外人进入书院念佛,大门就必须要打开,甚至要敞开大门。小门一打开,首先面对的是一扇窗台,窗台的地方,目前规划要放置一尊阿弥陀佛的接引像,门一打开,举眼就可以看到阿弥陀佛;而既然要开门纳众,所以庭院就会做整体的设计,既然要做整体的设计,尤其是窗户佛像的周围也要一体设计,所以就想到「中观书院」缘起的碑文──大家一定看到碑文已经拿下来了,这也可说是上师的高瞻远瞩吧!上师生前几次交代执事,书院要改名,缘起碑文应拿下来。而且考虑到,如果这里是念佛的道场,而碑文的内容和念佛会有矛盾,同时如果那里设立佛像,周围也要有相关的庄严布置,这个碑文也就不很吻合,这一点可说上师在生前就已预想到了。因此,大家原本舍不得拿下来,但也不得不赶在百日之前完成上师的遗志。目前原来放碑文的地方会暂时安立宗祖善导大师的法语「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一段法语可以说是我们净土法门的宗旨,也是整个佛教的精华与结论。原来「中观书院」缘起的碑文,是上师创立现代禅的缘起,很有纪念性,将来再找适当的地点竖立。
还有,大门外我们会做电子广告牌,每一天都会有法语;同时也会做布告栏,写上法语,所写上的法语,在真谛上来讲是佛法的,尤其是净土的;在俗谛上来讲,就是有关修身养性以及生活方面的。到时候我们会以格言的方式,让人家容易记,容易受持。这样,法语就必须要很多,因为要常常更换,比如说一周换一次,或者几天换一次,因此,也必须仰赖大家想一想,有什么比较简短,而富含警惕意义的语句。当然我们会引用经文及祖师的法语,可是要让它比较生动活泼的,也必须要另外再写、再制作,比如:「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短短两句十个字,也觉得很有意义,如果印在脑中,一天要开始了,现在就来念佛吧,或者是匆匆忙忙要去上班了,就一边走路一边念佛吧。另外,我们这里是登山口,也可以和登山的情景相配,比如:「一边登山,一边念佛,步步莲花托足,时时佛光护身,身轻体健,却病延年。」类似这样的文句,都会让人很有印象而想到念佛,凡此种种无非都是为了贯彻上师的遗志。
简短讲到这里,接下来请领众来主持,希望大家畅所欲言,表达对上师的怀念。
南无阿弥陀佛!
(二○○四.三.十八)
【附】
莲花三喻
净慈居士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是上师往生百日的日子,首先报告一下我的心情和想法。
上师的开示与遗志
我先念一下上人为我们制作的「上师的开示与遗志」:
一、至心发愿往生弥陀净土,唯有「南无阿弥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
二、净土是众生最后的依归。要一心念佛,行有余力,要弘扬弥陀本愿。
三、引导大众归入弥陀本愿的救度,了却了我对大家一桩愧欠和责任,也为现代禅划下一个圆满的句点;我满怀感恩与喜悦,难以言表。
四、我自己信佛、念佛,并喜得以往生净土──希望与我有深缘者,亦如是。
五、我自勉勉人:同修都能在安心、喜悦、感恩、惭愧、谦卑、宽恕中相互提携扶持,共同以生死大事为重,依弥陀本愿,常行念佛。
六、我希望大家要好好协助各组组长,并且在佛法上要相亲相爱,因为:本是同根生,本皆念佛人。
从现代禅到净土宗的大转变当中,我们对于上师遗志的解读,教团后续的方向和同修修行的方式,很多人观点、想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我认为应该掌握上师架构现代禅思想、创立现代禅教团、建设象山小区,然后舍禅归净、现代禅教团改成弥陀共修会、迎请慧净上人为弥陀共修会导师指导同修修行……它的整体精神是立基在哪里,这样才可能有全盘的了解,对于上师的慈悲与苦心,也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上师的根本精神与理想
要了解上师的根本精神与理想,我们先看上师于《禅的修行与禅的生活》中的自述:
为什么叫「现代禅」呢?本来「如来禅」「祖师禅」「现代禅」都只是假名,而内证的实际内容却是无法以语言文字清楚表达的。所以古来禅者都是以心印心,以心传心,并没有多少话可说。不过如果禅者是为了满足众生离苦得乐的愿望,则所流露出的言教,便无法离开世俗性,因此也就可以依照世俗的方法和世俗的习惯将之分类。譬如将一部份教法归类为「阿含系佛教」,一部份教法归类为「般若中观系佛教」……等,但无论这些言教被归类为什么,都只是方便教而已。
「方便教」犹如敲门砖,为打开牢门的工具;在实际修行的意义上,方便教是引导众生契入涅槃的善巧方法。《金刚经》说:「所有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就是无挂无碍、无贪无瞋,喜悦清凉、轻松宽坦的大智慧(或大安心),这是佛陀创教引导众生的最终目的地。所有的经教,不论是阿含、般若、中观、禅、密或净土,都是为了引导众生到达涅槃而设立的。正因为所有的教法都只是到达目的地的方便,所以它们只具有「工具」和「方法」的意义,并不就是实相本身,我们切不可对它产生执着。……
既然连「禅」之一字,都无可说了,为什么还说「现代禅」呢?这就是刚才所讲的:凡随顺众生离苦得乐之愿而说的,就多少具有世俗的知识意义,因此是可以归类,可以评论的。不过,有些人感到不解:过去既已有了如来禅、祖师禅、临济禅、曹洞禅……又何必在台湾另提倡现代禅呢?我要说明的是:内证的悟境虽然可以默照不说,但若有所说,则应尽量契应时代根机!今天如果我们是在深山为一个人说法,那么说法风格的弹性可以很大;但如果我们并不是以单一的个人为对象,而是着眼全世界,以整个现代人类为对象的话,则说法的方式便要仔细斟酌了。现代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精神,尽管和古代的禅宗并无二致,却是特别以理性的现代人为对象──由于它是以生活在科学时代、民主时代的现代人为主要施教对象,因此称为「现代禅」。……
虽说「门门都是解脱门」,但过去禅宗所教的修行法门,大体是以农业社会的时代背景而说的,而我们今天所处的却是另一个全新的时代──除非我们只陶醉在个己的禅悦中,否则真有心弘扬佛教真理贡献当前人类的话,即应为时代开创出一条不须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不须违逆科学、理性思惟,仍然可以获得解脱的修行道路──我想这应该是现代佛教徒一致努力的目标,并且也是我提倡现代禅的主要原因。
另几段是:
过去曾有「僧服之志」,虽然明知「同巢哀哀侣」乃往昔因缘之所成,在进行安顿工作之时,亦…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导归净土──净嵩法师百日纪念谈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