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導歸淨土──淨嵩法師百日紀念談話▪P2

  ..續本文上一頁了知:家庭乃是當下寂滅,非我、非我所的。但是,真正深徹難忍的,反倒是不願「志求正覺」的人們倍加錯認「解脫道的最後次第,到底還是要出家去?」「修禅得力之處,到底在山林?」其實,事情的真相是:士、農、工、商,生、住、異、滅的當下,即是不生不滅、如如不動的涅槃──人們若能自覺體現到這一點,那麼何妨「就在那裏」「就是這樣」地繼續原來的生活方式呢?「佛教偏向山林」「修禅傾向禁欲」,世人對佛、禅之誤解由來久且深矣!且讓我以居士之身投入「一切障礙」之中,來報答佛恩吧!

  十幾年了,我無能也再無意改變他人的信仰,並且也不認爲自己的體驗是唯一的正確;可是,「曆盡千山又萬水」,我倍加確認我沒有錯──佛法的確可以讓人就在滿足原本的世俗需要中,得證涅槃解脫!

  如果佛教不能指導世人在七情六欲、士農工商之中體驗佛法的話,那麼我不認爲那是究竟、了義的佛教。

  現代禅的修行從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善待身旁周遭的人開始,將人情義理、基本人格做好是每個人的責任;至于引導弟子悟道解脫,則是菩薩僧團的責任。

  生而爲人,不論要不要學佛、有沒有學佛,都不應該抛棄應盡的責任!否則,他可能「修行」修得不錯,但從社會主義、人道精神的立場來看,卻不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佛法。

   另外,上師也說:

  真正的上師一定以弟子的苦樂爲自己的苦樂,除非弟子都解脫了,否則上師的苦永遠在,他會永遠懸念、關懷弟子。

  一個大修行人並沒有不變的原則,他只是在變化不居的因緣體系下,不斷地掌握新的適當點。

   由以上的引述可看出,上師的根本精神與理想是:一、「所有的教法都只是到達目的地(涅槃解脫)的方便,所以它們只具有『工具』和『方法』的意義」,「禅」、「現代禅」皆是假名、方便,上師是不會執著的,同修也不應執著。二、大部份的同修,乃至現代社會絕大多數人士,如果不能在原本的生活──七情六欲、士農工商之中修行,必定會遭遇很大的障礙,甚至無法修行,涅槃解脫遙遙無期。因此上師提倡的修行法門盡可能是「不須放棄原來的生活方式,不須違逆科學、理性思惟,仍然可以獲得解脫的修行道路」、「就在滿足原本的世俗需要中,得證涅槃解脫」的法門。叁、無論學習何種法門,學佛修行必須奠基于「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善待身旁周遭的人,將人情義理、基本人格做好」。四、上師時刻懸念的是弟子的生活苦樂與解脫生死大事,然而因緣變化不居,上師會因應現代衆生的根機、各種時局社會的變化、同修修行所遭遇的因難與瓶頸,不斷的提出修正與改革,爲我們提出各種方便,設法來解決同修世俗上、修行上的障礙,讓我們真正能夠解脫,而且真俗圓融──不但能夠解脫,而且在世俗生活上也盡可能幸褔快樂。整個上師的精神和理想可以上述四點來掌握。

   上師的理想,以前希望大家能在象山小區「安居樂業,安身立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現在可以改成「一心念佛,往生淨土」。從以前的現代禅時代,到後來從現代禅轉型爲淨土宗彌陀共修會,上師都是本著上述的精神,隨時觀察因緣,思惟怎樣的法門與製度是最適合大家的,最能幫助大家解脫,幫助大家朝決定往生、真俗圓融之心行邁進。

  從現代禅到淨土宗

   從一九八八年開始,上師在佛教界公開指導禅修,創立現代禅教團,雖然是以「現代禅」的名稱出現,但其實如上所述,上師以爲所有的佛法是達到目的地(涅槃解脫)的方便,所以它們只具有「工具」和「方法」的意義,「禅」、「現代禅」皆是假名,都是爲了適應現代社會衆生的根機所提出的方便。因爲時代的潮流以及衆生根機的關系,所以先以「只管打坐」「本地風光」等禅法來引導大家。

   事實上,在早期現代禅時代,上師就已經提到,淨土是「老禅」,以阿含、般若、禅、密、淨土來說,阿含是二十歲,般若是叁十歲,禅四十歲,密五十歲,而淨土是六十歲,是叁根普被,最成熟,最能夠引導衆生了生死的法門。因此,除了禅門心法外,也漸漸的指導大家「禅淨雙修」。而且在早期上師指導大家修禅的時候,就已經要大家每天早晚念誦〈淨土發願文〉,也就是如果修禅沒有成功,臨終時要一心念佛,發願往生淨土。

   在二○○叁年春夏SARS流行期間,上師深感自己身體狀況日益衰弱,同時瘟疫流行諸行無常,對于同修生死大事的關心達到前所未有的迫切感,因此在短時間內密集指導同修淨土念佛法門,勉勵同修「禅淨雙修」──「活著的時候努力做一個覺悟者,臨終的時候一心念佛」,以永明延壽禅師的「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爲理想。然而更重要的是,上師一再強調「倘若于本地風光念念不退轉之境沒有把握,則應禅淨雙修,甚或舍禅一心念佛、老實念佛」,那麼即使生前沒有覺悟,只要發願往生淨土、持名念誦佛號,命終一定可以往生;因此「有禅有淨土」與「無禅有淨土」的差別只是生前安不安心、有無疑惑和現法樂住的差別而已,至于命終皆是平等往生;所以上師指示同修可以「禅淨雙修」,也可以禅淨兩門當中,舍禅不修只是一心念佛。

   直到上師生病的時候,更加體認到以同修的根機來學禅是很難成就的,所以引導全體同修舍禅歸淨,一心專修淨土念佛法門。

   去年(二○○叁)年十月十五日,上師在病中,寫信給現代禅同修說:

  非常對不起現代禅的每一位同修,因爲我的病情一直沒有好轉,在未來一段長時間裏恐怕仍得在病苦折磨中信佛、皈依佛──生活中有「南無阿彌陀佛」是讓我感到慶喜的一大事,也是生命中唯一充滿幸福感的依靠,往昔一切的修行,我已全部放下,唯剩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我非常高興象山小區中深信彌陀本願、勤喜念佛的同修愈來愈多,感到這都是彌陀不可思議的力量的攝受,當然每個人宿世累劫的佛緣也是重要的因素。由于我深信叁世輪回、因果業報,以及鑒于每一個人的生死大事重于一切,因此振作精神將各班各組領衆共修的執事略作調整如下:……

   十月十六日,上師發表「向佛教界公開忏悔啓事」,裏面說:

  我今至心發願往生彌陀淨土,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

   此封忏悔啓事,可能會引起「是權是實」等種種猜測與想法,然而對我而言,它的意義再也明顯不過了:像上師這樣的大修行人都宣稱自己「過去功夫使用不上」,舍禅歸淨,那如我這般劣機的煩惱具足凡夫,若不念佛,地獄是必然棲身之地啊!同一日,上師又致函教團同修,取消「現代禅菩薩僧團」宗派組織,改爲「彌陀共修會」。並于征求全體同修同意後,于十一月廿一日,迎請慧淨上人爲「彌陀共修會」導師。如金柯師兄所說:上師透過這樣的方式,從根本上拔去了現代禅心法的基礎,讓同修們只能截斷猶豫,專心稱名念佛,追隨上師「往昔一切的修行,我已全部放下,唯剩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判定《觀無量壽經》乃「指方立相」之有相法門,也是適合末代凡夫之法門:

  又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

   又總結淨土教的宗旨爲:「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往生之業,念佛爲本。每一個人只要信仰西方淨土實有,彌陀本願不虛,「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管他是怎樣的根機──智慧或愚癡、道心強或弱、定力強或散亂、信心深或淺,都可以往生,這才是真正叁根普被、萬修萬人去的易行道。

   「鑒于每一個人的生死大事重于一切」,自始至終,上師無時無刻關心此事,思惟選擇、順次導引每位同修適宜之法門,對于現代禅同修的引導,從「只管打坐」、「本地風光」、「禅淨雙修」,以至于「禅淨一體的念佛」、強調信心的他力念佛,到最後則是立本于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弘願念佛」。

  爲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

   上師住院期間,上人到醫院探望上師時曾提到,上師一生的修行,以及將現代禅改爲彌陀共修會,引導同修從禅進入弘願念佛法門,這樣的整個過程,很像《觀無量壽經》中「權實廢立」的叁個階段的展現:第一個階段是「爲實施權」,爲了真實而施設方便──爲了「弘願門」而說「要門」;第二個階段是「開權顯實」;第叁個階段是「廢權立實」──廢「要門」歸「弘願門」。以蓮花做譬喻的話,第一個階段是「爲蓮故花」,就是爲了蓮子,所以有蓮花,可是這時蓮花還是含苞未開;第二個階段是「花開蓮現」;第叁個階段是「花落蓮成」。從上師自身的修行,或者引導同修由禅入弘願念佛法門,也可以說是這樣的叁個過程:第一是「爲淨故禅」,第二是「禅淨雙修」,第叁是「舍禅歸淨」。

  真俗圓融的念佛法門

   總結,在真谛(或修行的法門)來講,上師引導我們的可說曆經上述的叁個次第──從「爲實施權」、「開權顯實」到最後的「廢權立實」。因爲無論如何,一個法門無法契機時,它可以說只是一個方便的法門,而如果能真正的利益大家,引導大家了脫生死,才算是真實的法門。所以,自力聖道門的修行,對我們來說可以說是導入真實的方便,最後的他力弘願念佛法門才可以說是真實。上師自己的修行是這樣的展現,引導同修修行也是這樣──舍禅歸淨,舍自力歸他力,最後歸入他力弘願念佛法門。

   在世俗谛(或道基以及世俗生活)上,十幾年來,上師對大家的導引,不管是在德性、出離心等道基法器以及世俗生活智慧的指導,可以說占了九成以上。進入淨土宗後,以前的宗風和俗谛來講,事實上改變不多。導師慧淨上人也曾對大家開示過:在《現代禅的教育》中,所有上師對同修有關道基法器的指導幾乎全部適用于現在。奠基于《現代禅的教育》上的弘願念佛法門必定是一個「真俗圓融」的法門。以前現代禅強調的宗風,譬如:「學佛修行必須奠基于人情義理、基本人格」,「在士農工商之中修行」,「在履行責任義務中修行」,「在快樂隨興之中修行」都沒有改變。慧淨上人在《淨土宗教章》也強調念佛人在俗谛上應「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奉公守法,爲世良民」、「六親眷屬,敬愛和睦;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爲我,我便如何爲人」等,與上師以前的教導是一貫的。而其實弘願念佛法門比起「止觀雙運」「本地風光」更是簡易可行,更能真正落實在士農工商中修行,更能在履行責任義務中修行,它也是一種樂行,可以在快樂隨興之中修行。上師以前常強調:「諸行無常,生命危脆,大家應以道業爲重,勿犧牲大衆修行因緣,成就宗教事業。」這是現代禅一貫的宗風,現在也是這樣子。大家在履行責任義務中念佛,所有的宗教事業──弘揚彌陀本願的事業,都應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來做,都應在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家人的前提之下,隨分隨力的來弘揚彌陀本願。上師教導大家要成爲一個「快樂、聰明、有品」的人,事實上也是適用于弘願念佛法門。上師的理想,以前希望大家能在象山小區「安居樂業,安身立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現在可以改成「一心念佛,往生淨土」,這樣的宗風和理想也是沒有改變的。所以現在大家在象山小區彌陀村,也是一樣分工合作,相互提攜扶持,一起來建設彌陀村,教育小蜜蜂,一起一心念佛,弘揚彌陀本願。上師也強調,我們要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不論要不要修行,都要以人情義理爲本,對于執事也是勉勵要「給人溫暖,給人方便,要永遠感念曾爲教團無相布施的同修。」同樣的,上人曾指導執事叁點原則:「第一、以誠感人,以德服衆;第二、純孝之子,愛敬父母;第叁、身止苦中,忍終不悔。」事實上,這對我們貪瞋煩惱具足的凡夫,是相當難做到的,可是執事以及每一位同修都應秉持這樣的理念來自我惕勵、學習。所以這一段期間,執事在處事上若有任何不成熟之處,也請同修多多體諒、包涵,進而不吝提出建議與指導。

  我在六字名號中

   迎請慧淨上人爲「彌陀共修會」導師,大衆的慧命有所托付,爲此上師表達自己的心情:

  引導大衆歸入彌陀本願的救度,了卻了我對大家一椿愧欠和責任,也爲現代禅劃下一個圓滿的句點;我滿懷感恩與喜悅,難以言表。

   最後想說的是,上師已往生彌陀淨土,往生彌陀淨土就可以證得如同彌陀無量的光壽,所以會時時刻刻的眷顧、攝取我們。我們懷念上師,雖然有不忍或感傷,但同時也應該要慶喜,爲上師的此世成就、往生彌陀淨土慶喜;同時上師與我們相約百年以後在彌陀淨土相見,這樣的理想,只要大家奉行弘願念佛法門,是必定能夠實現的。

   善導大師說: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上師舍報前,常以此偈勉勵執事同修,而上師的一生也是躬行實踐、徹底燃燒自己,可謂「慈悲的化身」「彌陀的使者」。同修若憶念上師,欲報師恩,就應實踐上師的遺志與開示:

  淨土是衆生最後的依歸。要一心念佛,行有余力,要弘揚彌陀本願。

   最後,謹以上人的一句法語做結尾,我想上師也是同樣的心情:

  若想念我時,請念彌陀佛,我也居住在,六字名號中。

   南無阿彌陀佛!

  (二○○四.叁.十八)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導歸淨土──淨嵩法師百日紀念談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