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佛本懷,滿阿彌陀佛的願。因爲阿彌陀佛爲我們發願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救度十方一切衆生,不忍看到有任何一位衆生孤獨的被遺留在娑婆世界中輪回。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回過頭來,我們再談第一段「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釋迦牟尼佛在提示「往生正因」之前,先說明非正因:「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意思是說,得生彼國的正因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得生彼國的因是「少善根、福德因緣」。所謂「少」就不是多、不是大、不是殊勝的、不是圓滿究竟的;所以「少」跟「多」相對比,「大」跟「小」相對比,「殊勝」跟「不殊勝」相對比,「究竟」跟「不究竟」相對比。但「多善根、多福德」的往生正因,是絕對性的善根跟福德,它是超越性的。到底哪一些衆生是少善根、少福德?釋迦牟尼佛在經文中並沒有講,不過應該很多,要講也講不完。但是只要把「多善根、多福德」這個正因提示出來,就知道除了這個正因之外,其它的都不是正因。
「多善根、多福德」這個正因在哪裏呢?如果剛剛講的那一段經文是「問」的話,那接下來的第二段經文就是「答」了。接下來經文是什麼呢?釋迦牟尼佛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這就是「答」的地方。這一段就是釋迦牟尼佛回答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也就是回答「往生正因」的經文。
善男子善女人
那什麼叫做「善男子、善女人」呢?我們都出生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既然是出生在五濁惡世的人,怎麼可能是善人呢?以佛法做爲鏡子來反照我們的內心,就會發現我們有許多的貪瞋癡,除非降伏了貪瞋癡,否則再怎麼樣的修身養性,都不夠資格堪稱爲純善無惡的人。當然,我們也不是全然純惡無善,仍然是有一些善,可是比較起來,仍然是惡多善少;而且貪瞋癡叁毒是根本的惡,一切的惡、一切的不善都是因爲有貪瞋癡,所以五濁惡世的衆生可說都是惡人。可是如果我們聞說阿彌陀佛而執持名號,釋迦牟尼佛就歡喜的贊歎我們是善男子、善女人。當然我們被釋迦牟尼佛這樣贊歎,一方面是高興,一方面也是無比的慚愧,因此我們「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聞說阿彌陀佛
經上說:「若有善男人、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我們要執持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當然要先「聞說」,如果沒有先「聞說」,就不可能知道這句名號,既然沒聽過這句名號,又怎麼可能了解這句名號的內涵呢?所以必須要先有「聞說」;那要從哪裏聞說呢?當然是從善知識那裏聞說。善知識有「教授善知識」、「外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但不管什麼善知識,只要能夠講這個法門讓我們信受的,就都是我們的善知識。或許我們是偶然在其它的地方看到,然後走入信仰之道;不過即使是偶然看到,也必定是幾年前某種有關這部份的因緣種子進入我們腦海中,所以當我們看到這本書時,種子就浮現,因此特別有印象、特別感動,對這方面有興趣,甚至生起信心;不然,就是過去世曾有這個因緣,所以這輩子看到這本書的內容才會歡喜信受。總之,都是由于「聞說阿彌陀佛」,我們才會「執持名號」。
其次,「聞說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呢?當然是聞說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不忍衆生苦,阿彌陀佛還沒經過我們的祈求拜托(其實我們也不曉得要祈求拜托),就大慈大悲的、預先的、主動的在萬古永劫之前爲我們發下四十八大願,爲我們完成願行來成就極樂世界,以及成就我們從娑婆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我們就是聽聞阿彌陀佛成佛的生起本末、來龍去脈,然後才會生起信心,信受彌陀救度,不然我們怎麼可能會信受彌陀的救度呢?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所以,「執持名號」有二種涵義:一、是內心信受彌陀的救度;二、是口中稱念彌陀的名號。「執持」的意思是用手去握住東西,因爲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無形的,所以我們就是以無形的心去領受、信受;再者,這一句名號雖然無形,可是有聲音,我們就以我們的口去稱念這句名號。所以,「執持名號」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目的當然就是「願生彌陀淨土」。
其次,什麼是「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七日」呢?這是在說明念佛的時間長短。接受彌陀救度的人,如果只剩下一天的生命,那就以這一天的時間專一的稱念這一句名號;倘若你的生命延長了,尚有二天、叁天……七天的生命,甚至還有七年、七十年的生命,那余生你就專一的念這一句名號,不必假藉或修其它法門,因爲其它法門都不是往生的正因。這就是「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七日」之意。所以「若一日……若七日」就是盡他的生命,盡一輩子。
那什麼叫「一心不亂」呢?所謂「一」就是「不二」,不二就是「專」,所以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亂也是「專」。因此「一心不亂」的意思就是說:「盡一輩子去專念這一句名號」。這就是「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的涵意。
極樂無爲涅槃界
對于「少善根、少福德」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我們的祖師善導大師曾以一首偈來解釋,大家也可以記起來。善導大師說:
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
意思是說,我們願生的彌陀淨土,是「無爲涅槃的境界」。「無爲」就是離開有爲的造作,不是人爲的造作,是無漏的、清淨的、不生不滅的。《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什麼是「一切有爲法」呢?小至我們的身體、精神,大至外在的山河大地,甚至地球、太陽、銀河系、整個宇宙都是有爲法。既然是有爲法,以佛的眼光來看都是如夢幻泡影的不實在,如露亦如電那樣的短暫。
我們這個太陽系已經過了五十億年的壽命,還有五十億年,加起來是一百億年,一百億年我們感覺好漫長,但以佛的眼光來看,還是如露亦如電的短暫。因爲只要是有爲的,一定是有時間性、有空間性的,既然有時間性、空間性,就是有限量,既然有限量就是短暫,再怎麼樣的長也都是短暫,除非你超越時間、空間。佛的境界就是超越時間、空間,不會因爲現在因緣和合生了,之後因緣消散它就滅了。所以人生即使有一百歲、一萬歲都是短命。比如出生在天上,離我們最近的是四天王天,他的壽命是五百年,他的一天是我們的五十歲,但即使是這樣,以佛的眼光來看還是如露如電,還是短命的。
「多善根、多福德」就是「專稱彌陀佛名」
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歸納成爲八個宗派,可是除了淨土法門以外,其它的法門都是屬于「少善根、少福德」。因爲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清淨無漏的願行所流露出來的無爲涅槃的境界;是隨順佛性、隨順真理,不違背真理的境界;是無量光明、燦爛真理之光輝的境界;不是以我們衆生有爲的行門,有爲的功德可以到達的,所以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既然極樂世界是無爲涅槃的境界,因此要往生極樂世界也必須是無爲涅槃的因,而這一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無爲清淨的功德所積聚的結晶,所以要進入彌陀的果報土──無爲涅槃國,必須以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才能進入。因爲這一句名號是清淨無爲的、不生不滅的,所以是「如是因、如是果」,是法爾自然的。
功德有二種,一種是真實的功德,一種是不實的功德。真實功德只有佛有,也就是只有「南無阿彌陀佛」有;不實功德是我們人間所造作的,不管因也好,果也好,人間所作的功德,以及天人所作的功德︵當然天人都是享福,很少作功德︶,都是有漏的,以佛的眼光來看,都是顛倒的,都是屬于不實的功德。因此要以我們凡夫自己的修行來往生極樂世界,是因果不吻合的,所以是「少善根、少福德」。因此經典上說:「往生極樂世界,不是以我們所作的善行來往生的。」
人生在世,無論是修心養性或者是依佛法來累積善事功德,這都是應該做的,但是如果把它當成是往生之因的話,則是「少善根、少福德」;而如果不作爲往生之因的話,當然就是人世間的善根功德了。往生的因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善導大師也說,其它行門的功德是無法和念佛法門相比的。爲什麼不能比呢?舉例來說,地面上的高高低低都能夠相比,像現在臺北市建了101層高的大樓,在還沒有101大樓之前,臺北最高的大樓就是臺北火車站對面的新光大樓,這兩棟大樓是可以相比的;但如果101大樓要跟天比的話,那就不能比了。
一般人往往會誤解、錯解,甚至于曲解認爲:經典上既然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那就必須以修持種種法門的功德累積起來,才是多、才是大,如果只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好像是太少了,這就是誤解。所以一般人對于少善根、福德因緣,都誤解成要廣修種種法門,以爲要以叁學、六度、萬行來回向往生,而不曉得「多善根、多福德」就是「專稱彌陀佛名」。因爲他們誤解要行叁學六度、要修所有的法門,但又做不來,可是做不來不能往生啊,結果到最後有可能失去了往生的利益。相反的,如果對這段經文有正確了解的話,就不會退失,而且會念佛念得很歡喜,不然的話,念佛就會很苦惱。以上是解釋第二段文。
臨終佛聖現前,自然心不顛倒
第叁段文是: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一段經文是說,專念彌陀名號的人會得到一種果報,什麼果報呢?就是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就會現在其人面前。所謂臨命終時就是要斷命而還沒有斷命,接近命終時的彌留狀態,專念彌陀名號的人在那個時候就會看到阿彌陀佛,這是一種果。另一種果是,「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個人命終的時候就會心不顛倒,而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二種果,這二種果都是從同一種因而來的,也就是說這個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專持名號,就會得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前,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
有關「心不顛倒」,一般人的誤解也很大,誤以爲命終的時候必須要自己心不顛倒,才能夠蒙佛現前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錯解,顛倒因果了。因爲是臨終佛聖現前,才能夠讓我們命終心不顛倒。這個道理,我在《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這本書第一四叁頁(或《善導大師全集》第七七五頁)有提到,內容是這樣:
人多以爲臨命終之時,必須自己保持正念,心不顛倒,方能感得彌陀現前,接引往生。
而不知「因佛現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現前」,所謂「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也。
蓋「平生專持佛名故,臨終佛必現前;因佛現前故,自然心住正念而不顛倒。」
時間已經很晚了,今天就講到這裏,希望大家有時間時可以多看《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這本書,這樣就能夠清楚了解有關這方面的道理。
南無阿彌陀佛!
(二○○四.一.二十八)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小經叁文──大年初七談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