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人生的目的▪P3

  ..續本文上一頁二門的差別。淨土根本經典有叁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有關摻雜自力,和純粹他力的內涵,以善導大師對《觀無量壽經》的解釋最正確,這裏便是引用善導大師《觀經疏》的內容來解釋。

   《觀經疏》總共有四卷,第一卷〈玄義分〉,就是在還沒有解釋經文之前,先將這一部經的重要義理加以提示,然後才發揮。〈玄義分〉有一段話說:

  遇因韋提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

  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韋提希夫人,是佛陀在世時,印度一位國王叫頻婆娑羅王的夫人,他們的太子阿阇世王爲了奪取王位,把父王、母後關在牢房裏,夫人非常痛苦、悲傷,她想:爲什麼我的家庭,甚至皇家,會有這樣忤逆不道的事呢!她非常悲傷地向著釋迦牟尼佛所住的方向,祈求釋迦牟尼佛來給她說法;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的祈願,以神通變化來到夫人的地方。

   夫人跟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娑婆世界充滿了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的痛苦,希望我下一輩子,不要再出生在娑婆世界,能夠往生到沒有叁惡道的世界去,希望釋迦牟尼佛指示她一個沒有痛苦的世界去求生。釋迦牟尼佛就以祂的眉間白毫放出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照耀十方世界之後,又將這光明收攝到頭頂上來,顯現了一個光明臺,十方世界的國土,全部在這個光明臺上顯現出來。夫人觀看選擇後,禀告釋迦牟尼佛說,十方的淨土雖然都美好,但是我願意往生極樂世界。

   在這裏善導大師所說的:「韋提希夫人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意思是說,我想往生極樂世界,請釋迦牟尼佛教導我怎樣觀想,才能觀出極樂世界種種相貌而往生極樂世界。

  「要門」和「弘願門」

   接下來:

  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

  安樂能人,顯彰別義之弘願。

   「娑婆化主」是指釋迦牟尼佛,因韋提希夫人的請求,才開展出淨土法門裏面的所謂「要門」出來。「安樂能人」是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顯彰出「別義之弘願」。「別義」是指它別于一般教理、一般因果、一般法門,故稱作別義;「弘願」即第十八願,爲救度十方衆生,此願非常弘廣,所以叫做弘願。以這一點可以看出,往生極樂世界有兩門,一門是「要門」,一門是「弘願門」。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

  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要門」是指什麼呢?是指「定」跟「散」這兩門。「定」是「息慮凝心」,也就是「十叁觀」,因爲要觀想十叁觀,必須將妄想雜念停息下來,所以叫「息慮」,將整個心集中在這十叁觀上,所以叫做「凝心」,這個是「定」的法門。「散」是指十六觀內的第十四、十五、十六這叁觀,雖然不像前面第一觀到第十叁觀,必須息慮、凝心,也就是說他的心不是定的,而是散的,但雖是散心,必須去惡修善。

   「回斯二行,求願往生」,是說要回向定散這兩門所修,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這兩門的修行,就沒有功德可以回向,也就不能往生了,這是屬于要門。

   那麼「弘願門」是什麼呢?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

   《大經》是指《無量壽經》,在《無量壽經》哪裏有說這一點呢?就是第十八願,所以這一段是指第十八願來講的。因爲第十八願一開始便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意思就是說,我成佛的目的,就是要使十方衆生,通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十方衆生包含起來,就是善跟惡的衆生,那麼十方衆生,是以凡夫爲本來講,不是指聖人﹔一切善惡凡夫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通通都是依靠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力量,才能往生的。那麼這個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的緣,這個力量,是能夠使我們超凡入聖,離開六道生死輪回,達到往生成佛,所以叫做「增上緣」,這是指第十八願來講。

   從以上就可以知道,淨土門裏面有「純他力」的,也有半自力半他力的「自他二力」的法門。

   佛法大致分爲聖道門和淨土門;淨土門裏有要門、弘願門。要門則分定跟散,定就是十叁觀,散是叁福九品,叁福九品必須看《觀無量壽經》才能夠了解,這是屬于「自他二力」的法門,自力回向給阿彌陀佛 ── 他力,使他力能夠救度我們,所以說是他力中的自力法門。

  大願、大業、大力

   那麼弘願門呢!是純粹「他力回向」過來的,「他」是指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將祂的力量、功德,回向給我們,使我們白白就能夠擁有的,那麼祂回向什麼給我們呢?前面所講的「大願業力」,也就是「大願」、「大業」、「大力」。

   「大願」,就是剛才所講的,阿彌陀佛當法藏菩薩的時候,爲了救度我們,以五劫的時間去思惟後,考慮出容易救度我們的四十八願來,這就叫做「本願」。祂這個本願,是爲我們而發的。

   「大業」,就是指大的行爲,什麼是大的行爲呢?就是阿彌陀佛,雖然發了願,發了願如果沒有付諸實踐,這是空願,不能達到目的,所以必須實踐;阿彌陀佛經過了兆載永劫,去行菩薩萬行,可以說祂這個行,是爲我們而修的。

   有了願、有了行,願行圓滿之後,就有了「大力」出來。「大力」就是無礙光明的攝取力和無爲、無漏的名號功德力。《觀無量壽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無量的,而且是不受障礙的遍照十方世界,它有攝取救度念佛衆生的作用,所以裏面就有無礙光明的攝取力。

  

  一九九五年講于澳門佛教青年協會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人生的目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