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增上緣

  

增上緣

   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諸位蓮友手上都有這張講稿(見附錄一),這張講稿可說是將善導大師對于阿彌陀佛的本願── 第十八願,也就是阿彌陀佛救度衆生的慈悲願力,相關的重要解釋文都收集在裏面。祖師的解釋文雖然是古文,不過很容易了解。如果仔細把這張表看完,思惟它的道理,對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的第十八願的道理,就會清清楚楚,了然于胸,容易掌握。我先念一下這段文。

  主題:增上緣。

  副題:念佛爲往生之正因,彌陀願力爲得生之增上緣。

  「因」遇「緣」則「果」現,依緣之不同,果亦不同。

  如「碳素」,以常溫常壓則成「碳」。

  若加以攝氏二千之溫度,五萬五千之氣壓,則成「鑽石」。

   請看這張表,中間這個「因」字──就是碳素,右邊這個「緣」字──若常溫常壓,它的結果就是碳。「因」左邊的「緣」字── 若是二千度溫度、五萬五千的氣壓,它的結果就是鑽石。

  罪業凡夫遇普通之緣,則依然叁塗六道,造業造罪、受苦受難之凡夫;若遇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則往生成佛。

  善導大師于〈玄義分〉「要弘二門判」之文言:

  1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

  又「凡夫入報」之文言:

  2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又于〈散善義〉「二種深信」之文言:

  3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然而善惡凡夫如何乘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

  善導大師于〈定散義〉「叁緣文」答言:

  4衆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

  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故知:「但念佛名」,即是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必得往生。如《觀經》言(大意):「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之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命欲終時,地獄衆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教稱佛名,當下地獄猛火,化爲清涼風,即時乘金蓮華,往生極樂世界。」永離生死無常之業身,必證涅槃常住之佛身。

  甚矣!緣之重要,于此可知。

  善導大師又言:

  5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往生禮贊)

  6但有專念阿彌陀佛衆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舍;

  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觀念法門)

  7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爲強。(往生禮贊)

  8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回心皆往。(法事贊)

  9五逆謗法行十惡,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般若贊)

  慈愍大師言:

  10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這篇講稿若要講解,時間可以很長,也可以很短;簡單解說,一節課就說完了,若要詳細發揮,可能要講好幾天。本來這篇講稿的內容,由住持信願法師來解說比較適合,因爲住持多年來深入法門的教理,對經文的意義可說都掌握于心。而我對經文的解釋較少深入,未必能詳細發揮經文的意義。不過,既然可長可短,今晚在這裏我就做簡略的解說。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其實,若論這張稿,即使沒有解說,只要大家多看幾遍,也會了解其中的道理。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一本書若讀一百遍,書的道理自然就會在我們腦中發出光明,至于百遍也不是說一定要讀一百遍,而是多讀,多讀自然就會了解。以前讀私塾的時候,老師都很少解釋,都是要學生把文章背起來;雖然當時不了解文意,但隨著年歲的增長以及生活的曆練,以前所背的經文的道理,不知不覺就自然通達了。所以,古代人讀經文,往往都是先背起來的。這一張稿的內容在講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所以對這張稿了解,就是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了解;了解就知道該怎麼實踐,而方法很簡單,大家都做得到。了解並依之實踐,就可說是往生決定。所以這張稿很重要。

  增上緣

   首先,我們來做簡單的解釋。

   主題:增上緣。

   一般說,「因」和「緣」會合時,一定會産生「果」。「因」什麼時候産生果,以及所産生的果是好或壞?常決定在「緣」。如果沒有緣,果就不會産生,雖然有因也一定不成果。緣,若是好緣,果就是好果;不好的緣,就是不好的果。所以,會使因成長的,叫做緣,所謂「助因成果」,一般說來就是「條件」。好像說倉庫雖然有種子,如果沒拿出來種植,永遠都是種子,不會結果;若拿出來播種,經過土壤、水份、肥料、日光這種種的條件,自然就開花結果,所以,可以助它成長的叫做「助緣」。而所謂「增上緣」,「增上」就是真正強、真正有力,絕對可以使因産生最大、最好效果的,叫做「增上緣」。

  念佛的含意:稱念佛名

   以上是主題,我們繼續看內容。

   副題:念佛爲往生之正因,彌陀願力爲得生之增上緣。

   「念佛」這個「念」有很多種意思,「佛」也有很多種意思;而「念」跟「佛」合在一起,也有很多種意思。「念」其中一種意思就是「銘記不忘」,印象在腦海中永遠不失,這是「憶念」。另外一種意思爲「想念」,想過去的事,想未來的事,去思考、思惟,這就是「想念」。念也有「觀想」的意思,觀想佛菩薩的形象、極樂世界的形象,這是「觀念」。也有一種叫做「稱念」,就是以口來念經文或咒語,或是念佛號。當然,「念」還有很多種其他的意思。至于「佛」,有佛的形象,有佛的功德內容,也有佛的名號。所以,到底「念佛」的念,是指什麼?佛又是指什麼呢?

   我們這個法門的「念」,依祖師的解釋,就是「稱」──「開口來稱念」的意思。不是完全在心念裏,不是「銘記不忘」,或是「觀想佛像」,或是「思惟」,都不是,而是以「稱念」爲主。當然,我們起心動念無非出自內心,叁業行爲身、口、意,以「意」爲主,若沒這個心意,怎會有口來稱念、怎會有身來禮拜呢?都是和心有關系。但是在此,以稱念爲主要。

   念佛的「佛」,是以「佛的名」爲主,並不是以佛相或佛德爲主要。佛相有總相和別相,依《觀經》所說,佛相有非常大的,身大六十億恒河沙由旬那麼大,也有小到丈六或是八尺。以「佛德」來說,佛有無量的功德,但凡夫智慧很粗劣,要念「佛的功德」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個方便,只要念「佛的名」,佛的功德就全部包含。這樣講起來,這裏的「念佛」,就是「稱名念佛」。

  念佛有勝易二義、四種功能

   因此,自古以來念佛有四種:第一種是「實相念佛」,第二種是「觀想念佛」,第叁種是「觀像念佛」,第四種是「稱名念佛」。我們這裏所講的念佛,是以稱名念佛爲主,不是實相、觀想、或觀像念佛。爲什麼呢?道理非常深。但簡單來說,祖師是以「勝易」來解釋,稱名念佛有殊勝的功德和容易的功德。「殊勝」的意思是,這句名號具足萬行,所以很殊勝;「易」的意思是,念這句名號,只要有口就能念,甚至,只要可以開口出聲,連小鳥也能念,所以非常容易。

   稱名念佛的功能很多,但是善導大師以四種功能來解釋:稱名念佛的當中,自然就是:一、歎佛,二、忏悔,叁、發願回向,四、具足一切善根莊嚴淨土。這段文字見于 《善導大師全集》中之〈善導大師略傳〉。宋朝智榮禅師贊歎善導大師說:

  善導阿彌陀佛化身。

  稱佛六字,即歎佛,即忏悔,即發願回向,一切善根莊嚴淨土。

  稱念佛名,即大贊歎

   第一,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自然就是對阿彌陀佛最高無上之贊歎。就好比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裏所說:「稱念佛名即是贊歎門」。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大贊歎,贊歎這尊佛是有能力救度十方衆生的佛,其他的佛並沒有發這四十八大願,所以未必有救度十方衆生的功能。因此,我們念其他的佛號跟念南無阿彌陀佛比較起來,就不是最高無上的贊歎。

  稱念佛名,即常忏悔

   第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忏悔。爲什麼?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所有的功德,所謂萬德洪名,萬德莊嚴的名號。經典中說:「我們至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可以滅除八十億劫生死大罪。」至心念佛一句,既然可以如此,我們如果時常念佛,豈不就是常忏悔之人?所以,善導大師在 《般舟贊》中說:

  念念稱名常忏悔。

   單單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本身,就具有忏悔的功能。若是修其他法門,忏悔都要作忏或是拜忏,在佛前痛哭流淚,流露內心的忏悔,而且,如要大忏,就要忏悔到流汗,甚至眼睛流血。我們這個法門不需要這樣做,只要如善導大師所言,念念稱名,這樣就是常忏悔。每天只要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即每天都在忏悔,而且不論在家裏或是在工作崗位上,都可以念佛,都可以忏悔,不用特別去做朝山、拜忏等其他活動。這樣的意思不是說朝山、拜忏不好,也不是排斥朝山拜忏,而是就念佛和朝山、拜忏作比較,念佛容易而且本身即具有忏悔的功能。所以善導大師說:

  自余衆行,雖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意思是說,所有的善事和念佛的功德相較起來,是無法比較的。

  稱念佛名,即發願回向

   第叁…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增上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