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增上緣▪P4

  ..續本文上一頁佛不請自來迎接我們,所以也稱爲「迎接衆生之佛」。當然,阿彌陀佛只有一尊佛,這是依其功能,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

  凡夫入報,五乘齊入

   我們再看講稿:

  又「凡夫入報」之文言:

  2「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善導大師〈玄義分〉「凡夫入報」完整原文是這樣的: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

  垢障凡夫,雲何得入?

  這是提問。善導大師回答:

  若論衆生垢障,實難欣趣;

  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這段文是在《觀經四帖疏》與《善導大師全集》第五十五頁,以問答方式來開顯本願法門的殊勝之處,顯明凡夫能進入報土。照說,報土是佛的境界,「彼佛」即阿彌陀佛,「彼土」即極樂世界。既然阿彌陀佛是報佛,極樂世界爲報土,是非常高妙、不可思議的境界,小乘尚且不能進入 (小乘指聲聞、緣覺),我們垢障凡夫如何能進入報土?善導大師回答:「當然,若論衆生有貪瞋癡煩惱,生生世世以來累積無量無邊的業障,要往生極樂世界當然不可能;要超出輪回出生在人道尚且很難,何況離開六道輪回,甚至進入報法高妙的淨土,豈非更不可能?但是,只因爲靠著阿彌陀佛的佛願作爲強而有力的緣,致使五乘齊入;不只菩薩能入,聲聞、緣覺能入,而且天界、人界的凡夫衆生也能入。」此即「五乘齊入」。

   《法事贊》也說: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人界與天界的善惡衆生,只要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皆得以往生;而且到了極樂世界之後,人天善惡五乘之衆生都可成佛,無有差別。這段文給予我們很大的安慰,不然我們會以爲境界高的人固然可以成佛,而像我們這樣貪瞋癡具足的凡夫,能到極樂世界去灑掃、拖地、當侍者,就已經很滿足了!但並非如此。阿彌陀佛說,衆生都一樣可以成佛,讓我們無上的感激。所以 《無量壽經》說: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于無爲,泥洹之道。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

  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

  但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這段經文是說,只要到極樂世界,就都一樣了。由于在世時功行各有高低,故而成就菩薩、緣覺、聲聞,甚至有生于天界、人界或叁惡道之差別,而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無差別了,全都是「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內心的智慧神通相同,外表的形相亦同。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是怎樣的智慧、神通、外相,往生的衆生也有相同的智慧、神通、外相,故說「鹹同一類,形無異狀」,無有差別。

   這麼說來,極樂世界爲何只有阿彌陀佛稱爲「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或其他菩薩,爲何只稱「菩薩」而不稱「佛」?原因是這樣的:一個國土只有一佛而無二佛,其他雖然一樣具足佛的外相、功能,但方便上,退而降下以行菩薩行,其實祂的身份是佛。所以,我們若到了極樂世界也一樣。阿彌陀佛既是報佛,就具足「自受用」與「他受用」的功德;阿彌陀佛的「自受用」就成爲往生極樂世界衆生的「他受用」,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所擁有的,我們到了極樂世界,一樣可以擁有。就好比父親有多少財産,子女就有多少財産;父親當國王,太子將來也是國王。所以我們念佛的人,就如同「太子墮地」,將來一定成王,決定往生極樂,往生必定成佛。

   請繼續看以下講稿之文:

  又于〈散善義〉「二種深信」之文言:

  3「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同樣在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第四帖〈散善義〉「二種深信」文中說到,十方衆生只要對阿彌陀佛的救度無疑無慮,依靠其願力,定得往生。「定」就是絕對性、百分之百,而非相對性。「無疑」即是信順不疑,既然無疑,當然就不會種種躊躇顧慮。

   上面談到依阿彌陀佛之「增上緣」共有叁段文,即爲第一段:「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中之「增上緣」;以及第二段:「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中之「強緣」;以及第叁段:「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中之「乘願力之緣」。此叁段文都有「乘」、「托」,那什麼是「乘」、「托」?又如何「乘」、「托」阿彌陀佛業力之增上緣?

  但念佛名,即是乘托彌陀大願業力

   阿彌陀佛之大業願力,在十劫以前即已圓滿成就,而且是爲了我們而成就。祂的大業願力是我們往生之強而有力的增上緣,只要有這個緣,我們就可往生極樂世界。但是,我們如何依靠、乘托?

   我們繼續看講稿:

  然而善惡凡夫如何乘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

  善導大師于〈定散義〉「叁緣文」答言:

  4衆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

  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我們若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現世中多劫之罪就能消除,所有使我們生死輪回的「罪劫」,皆得以消除。也就是說,萬古以來的罪當下消除,萬古以後的輪回于現在停止,現在開始即是無量壽,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此爲「即除多劫罪」。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衆生,于現世得以消除罪業、災障,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諸菩薩,自然會現身在我們眼前來保護、迎接我們。要得這樣的果,就是必須有「稱念」的因,只要稱念自然可得這樣的果。這些果都是我們往生的「緣」。故說「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只要我們念佛,自然滅罪,臨終時阿彌陀佛即現身來迎接,所有的業障都無法障礙阿彌陀佛的救度,這就是增上緣,就是依靠增上緣。

   所以,諸位蓮友,這幾段文看起來很淺白、清楚,沒有什麼玄妙之處。我們這個易行道不必談玄說妙,也不必說得很高深、艱難、特別,而是很平常的。因此,易行道就是平常之道。

   上面所講的第十八願的解釋文,就是:

  5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因爲阿彌陀佛有此願力,使凡是念佛之人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原因何在?即是在此叁段文:「衆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其實這也是《阿彌陀經》的道理。《阿彌陀經》說,小善根、小福德不能往生,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而多善根、多福德,即是我們的增上緣。什麼是增上緣?如何依靠增上緣?就是《阿彌陀經》所解釋的: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一心不亂」的意思是說,我們信受念佛得往生極樂世界,念佛的心不受別人的言語所動亂、改變,念佛的行只要專一不雜亂的執持名號,如此,「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所以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然會來迎接。「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此人將斷氣時,自然心不顛倒,決定往生。所以,這段文是在解說第十八願,同時也在解說 《阿彌陀經》。

   請繼續看講稿:

  故知,但念佛名,即是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必得往生。如《觀經》言(大意):「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之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命欲終時,地獄衆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教稱佛名,當下地獄猛火,化爲清涼風,即時乘金蓮華,往生極樂世界。」永離生死無常之業身,必證涅槃常住之佛身。

   這是以事例來證明上面所說的理論。所以,我們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名,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這樣就是依靠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不必在念佛之外,有任何造作。只要念佛,依照我們凡夫現在的根性去念佛,不要在念佛當中添加任何東西。所謂「添加」,就是以爲念佛應念到什麼程度,或者問說,我這樣念可以嗎?這些都是「添加」。念佛本身即是乘阿彌陀佛之船、依靠阿彌陀佛之力、依靠阿彌陀佛之緣,即決定往生。故《觀經》言,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業之愚人,他若有智慧,就會去行善不會去作惡,他既然會作惡,是因愚癡的緣故。如此愚人,不是別人,我們生生世世都是這樣的。像我們如此惡業之衆生,造了惡因,現在已經結了果,時間一到就會墮入惡道,只是早晚而已。命欲終時,尚未墮入地獄,地獄之火就一時俱至了。

   不知有人是否看過臨終助念,也就是爲臨終者講說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道理,並且在一旁念佛引導他跟著念。去助念的每一位蓮友,都是助其往生成佛的善知識,當下爲他開示本願救度的道理,當下念佛讓他跟著念,當下地獄猛火即時化爲清涼風。方才熾熱難忍,現在卻清涼無比,可說是天差地別。而且即時乘金蓮花往生極樂世界,「火生金蓮」,即時化成金色蓮花。

   其實,念佛的人在平生尚未臨終之時,就已經是踏在蓮花之上,是蓮花衆生了。故天親菩薩《往生論》即言:

  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

   「如來」就是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所化生的衆生,就是「如來淨華衆」。當然這裏的衆生,是指在十方世界念佛而往生者。「如來淨華衆」都是「正覺華」所化生,都是阿彌陀佛的正覺所化生,若阿彌陀佛沒有成正覺,不可能使衆生乘蓮花化生。所以,我們念佛人將來必定往生極樂世界,現在可說已經是淨土的眷屬,極樂世界的聖衆。

  

  二○○二年九月二十九日以臺語講于臺中本願山彌陀講堂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增上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