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不请自来迎接我们,所以也称为「迎接众生之佛」。当然,阿弥陀佛只有一尊佛,这是依其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
凡夫入报,五乘齐入
我们再看讲稿:
又「凡夫入报」之文言:
2「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善导大师〈玄义分〉「凡夫入报」完整原文是这样的: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
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这是提问。善导大师回答: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这段文是在《观经四帖疏》与《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十五页,以问答方式来开显本愿法门的殊胜之处,显明凡夫能进入报土。照说,报土是佛的境界,「彼佛」即阿弥陀佛,「彼土」即极乐世界。既然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世界为报土,是非常高妙、不可思议的境界,小乘尚且不能进入 (小乘指声闻、缘觉),我们垢障凡夫如何能进入报土?善导大师回答:「当然,若论众生有贪瞋痴烦恼,生生世世以来累积无量无边的业障,要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不可能;要超出轮回出生在人道尚且很难,何况离开六道轮回,甚至进入报法高妙的净土,岂非更不可能?但是,只因为靠着阿弥陀佛的佛愿作为强而有力的缘,致使五乘齐入;不只菩萨能入,声闻、缘觉能入,而且天界、人界的凡夫众生也能入。」此即「五乘齐入」。
《法事赞》也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人界与天界的善恶众生,只要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皆得以往生;而且到了极乐世界之后,人天善恶五乘之众生都可成佛,无有差别。这段文给予我们很大的安慰,不然我们会以为境界高的人固然可以成佛,而像我们这样贪瞋痴具足的凡夫,能到极乐世界去洒扫、拖地、当侍者,就已经很满足了!但并非如此。阿弥陀佛说,众生都一样可以成佛,让我们无上的感激。所以 《无量寿经》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
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这段经文是说,只要到极乐世界,就都一样了。由于在世时功行各有高低,故而成就菩萨、缘觉、声闻,甚至有生于天界、人界或三恶道之差别,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无差别了,全都是「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内心的智慧神通相同,外表的形相亦同。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是怎样的智慧、神通、外相,往生的众生也有相同的智慧、神通、外相,故说「咸同一类,形无异状」,无有差别。
这么说来,极乐世界为何只有阿弥陀佛称为「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或其他菩萨,为何只称「菩萨」而不称「佛」?原因是这样的:一个国土只有一佛而无二佛,其他虽然一样具足佛的外相、功能,但方便上,退而降下以行菩萨行,其实祂的身份是佛。所以,我们若到了极乐世界也一样。阿弥陀佛既是报佛,就具足「自受用」与「他受用」的功德;阿弥陀佛的「自受用」就成为往生极乐世界众生的「他受用」,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拥有的,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一样可以拥有。就好比父亲有多少财产,子女就有多少财产;父亲当国王,太子将来也是国王。所以我们念佛的人,就如同「太子堕地」,将来一定成王,决定往生极乐,往生必定成佛。
请继续看以下讲稿之文:
又于〈散善义〉「二种深信」之文言:
3「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同样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第四帖〈散善义〉「二种深信」文中说到,十方众生只要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无疑无虑,依靠其愿力,定得往生。「定」就是绝对性、百分之百,而非相对性。「无疑」即是信顺不疑,既然无疑,当然就不会种种踌躇顾虑。
上面谈到依阿弥陀佛之「增上缘」共有三段文,即为第一段:「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中之「增上缘」;以及第二段:「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中之「强缘」;以及第三段:「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中之「乘愿力之缘」。此三段文都有「乘」、「托」,那什么是「乘」、「托」?又如何「乘」、「托」阿弥陀佛业力之增上缘?
但念佛名,即是乘托弥陀大愿业力
阿弥陀佛之大业愿力,在十劫以前即已圆满成就,而且是为了我们而成就。祂的大业愿力是我们往生之强而有力的增上缘,只要有这个缘,我们就可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我们如何依靠、乘托?
我们继续看讲稿:
然而善恶凡夫如何乘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
善导大师于〈定散义〉「三缘文」答言:
4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我们若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现世中多劫之罪就能消除,所有使我们生死轮回的「罪劫」,皆得以消除。也就是说,万古以来的罪当下消除,万古以后的轮回于现在停止,现在开始即是无量寿,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此为「即除多劫罪」。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众生,于现世得以消除罪业、灾障,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诸菩萨,自然会现身在我们眼前来保护、迎接我们。要得这样的果,就是必须有「称念」的因,只要称念自然可得这样的果。这些果都是我们往生的「缘」。故说「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只要我们念佛,自然灭罪,临终时阿弥陀佛即现身来迎接,所有的业障都无法障碍阿弥陀佛的救度,这就是增上缘,就是依靠增上缘。
所以,诸位莲友,这几段文看起来很浅白、清楚,没有什么玄妙之处。我们这个易行道不必谈玄说妙,也不必说得很高深、艰难、特别,而是很平常的。因此,易行道就是平常之道。
上面所讲的第十八愿的解释文,就是:
5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因为阿弥陀佛有此愿力,使凡是念佛之人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原因何在?即是在此三段文:「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其实这也是《阿弥陀经》的道理。《阿弥陀经》说,小善根、小福德不能往生,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而多善根、多福德,即是我们的增上缘。什么是增上缘?如何依靠增上缘?就是《阿弥陀经》所解释的: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一心不乱」的意思是说,我们信受念佛得往生极乐世界,念佛的心不受别人的言语所动乱、改变,念佛的行只要专一不杂乱的执持名号,如此,「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所以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然会来迎接。「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此人将断气时,自然心不颠倒,决定往生。所以,这段文是在解说第十八愿,同时也在解说 《阿弥陀经》。
请继续看讲稿:
故知,但念佛名,即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必得往生。如《观经》言(大意):「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之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教称佛名,当下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即时乘金莲华,往生极乐世界。」永离生死无常之业身,必证涅槃常住之佛身。
这是以事例来证明上面所说的理论。所以,我们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名,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这样就是依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不必在念佛之外,有任何造作。只要念佛,依照我们凡夫现在的根性去念佛,不要在念佛当中添加任何东西。所谓「添加」,就是以为念佛应念到什么程度,或者问说,我这样念可以吗?这些都是「添加」。念佛本身即是乘阿弥陀佛之船、依靠阿弥陀佛之力、依靠阿弥陀佛之缘,即决定往生。故《观经》言,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业之愚人,他若有智慧,就会去行善不会去作恶,他既然会作恶,是因愚痴的缘故。如此愚人,不是别人,我们生生世世都是这样的。像我们如此恶业之众生,造了恶因,现在已经结了果,时间一到就会堕入恶道,只是早晚而已。命欲终时,尚未堕入地狱,地狱之火就一时俱至了。
不知有人是否看过临终助念,也就是为临终者讲说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道理,并且在一旁念佛引导他跟着念。去助念的每一位莲友,都是助其往生成佛的善知识,当下为他开示本愿救度的道理,当下念佛让他跟着念,当下地狱猛火即时化为清凉风。方才炽热难忍,现在却清凉无比,可说是天差地别。而且即时乘金莲花往生极乐世界,「火生金莲」,即时化成金色莲花。
其实,念佛的人在平生尚未临终之时,就已经是踏在莲花之上,是莲花众生了。故天亲菩萨《往生论》即言: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如来」就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所化生的众生,就是「如来净华众」。当然这里的众生,是指在十方世界念佛而往生者。「如来净华众」都是「正觉华」所化生,都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所化生,若阿弥陀佛没有成正觉,不可能使众生乘莲花化生。所以,我们念佛人将来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可说已经是净土的眷属,极乐世界的圣众。
二○○二年九月二十九日以台语讲于台中本愿山弥陀讲堂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增上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