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小經》叁段文兩重因果

  

《小經》叁段文兩重因果

  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大部分的蓮友是初次結緣,但有部分的蓮友是在象山社區見過面,第一次跟我見面的請舉手,請放下;我編的書,至少有看過一本的人請舉手,請放下。我出版的書很多本,比較通俗的有:《念佛感應錄》(一)(二)集、《走近佛教》、《淨土叁經一論大意》,這些書都很通俗,雖然通俗,但卻是我們這個法門的根本教理,應該會很有心去看才對。如果學我們這個法門,但這些書卻沒看過,或對教理沒這個心,表示可能不知道這幾本書對我們這個法門的重要性。不論如何,希望認識字的人能在念佛以外的時間,把這幾本書看完,如果看過這幾本書,會對我們這法門的基本教理有概念,念佛的信心會增長,不僅增長也會更加堅固,所以《念佛感應錄》、《淨土叁經一論大意》乃至比較初機的《走近佛教》,希望大家能用心的去看。

  學佛修行須依佛經釋

   今晚要跟大家討論的題目是「《小經》叁段文兩重因果」(講稿見附錄二),《小經》就是指《阿彌陀經》,我們修持這個淨土法門,必須要有理論上的根據,而理論上最重要的根據就是佛經,因爲惟有佛經確實是佛所說,惟有佛所說才能做我們學佛人的根據,因此每個宗派都需要佛經的根據,因爲佛就是覺悟宇宙真理的人,祂透徹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祂所說出來的話,自然就成爲真理,所以在這個地球上,可以作爲宗門的依據理論,就是要依據佛所說。然後再依據祖師的傳承,因爲佛是一個大智慧的人,祂所說出來的語言,不是我們凡夫所可以了解的,即使我們親自看這句經文,有可能了解,也有可能錯解或曲解,所以如依據祖師的傳承來看佛經,就不會錯解了。

   而在淨土法門,祖師的傳承就是善導大師,因爲善導大師是唐朝淨土法門的高僧,自古以來被尊爲阿彌陀佛所示現。善導大師在二十多歲就已證入念佛叁昧了,而且學問智慧都很高,他的著作,留到現在的有「五部九卷」。所以我們一方面根據佛經,一方面根據祖師的傳承,祖師的傳承就是解釋佛經的道理,然後再依據事實、證據,因爲佛所說的理論是這樣沒錯,祖師的解釋也是這樣沒錯,但是如何證明這理論是事實,這就要有證據,也就是「文證」、「理證」及「事證」。

  文證、理證及事證

   「文證」就是經文及祖師的釋文,這些證文可以當做根據,否則就是空口說白話。現代有很多新興的宗教,都是教主自己造出來的,並沒有佛經的文證或祖師的文證,所以文證是第一個根源。

   經文裏的道理就是「理證」,當然理證也需要有祖師的傳承,因爲有可能看不出經文的理,所以需要依靠祖師的解釋,這就是理證。

   但是比文證、理證更重要的就是「事證」。比如說,念佛必定會往生極樂世界這個道理,文證和理證都有了,但是不是有人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了?如果都沒有,就缺乏事證,那要怎麼相信呢?如果有事證,亦即有人念佛而往生極樂世界,而且往生極樂世界的人,自古以來國內國外都非常多,則顯示事證非常的充分,就更加證明這個文證、理證確實是真理無誤,那對我們的信心豈不是很能夠啓發嗎?

  《小經》即《阿彌陀經》簡稱

   我們這法門的經典根據共有叁部,稱爲「淨土叁經」,第一部是《無量壽經》,第二部是《觀無量壽經》,第叁部是《阿彌陀經》;其中《無量壽經》簡稱爲《大經》,《阿彌陀經》簡稱爲《小經》。

   「《小經》叁段文兩重因果」就是指《阿彌陀經》的叁段經文,這叁段經文是《阿彌陀經》的核心,是《阿彌陀經》最重要的經文,一般學習淨土法門的人都知道,但是都很容易産生錯解,或者曲解,因此首先需要正確的解釋,來祛除我們心中的錯解或誤解所産生的疑惑。

   凡是學習淨土法門的人,都知道《阿彌陀經》,甚至天天在誦《阿彌陀經》,但往往不了解這叁段經文,所以每次誦到這叁段經文時,心中就很苦惱、很不安,越誦越對念佛沒信心,對往生極樂世界沒信心,對阿彌陀佛也沒信心;但如對這叁段經文有正確的了解,誦到這叁段經文時,心中不但沒苦惱,還會感到安慰、歡喜,並且更加喜愛念佛!

  《小經》叁段經文

   《阿彌陀經》叁段經文,第一段是: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第二段是: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第叁段是: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叁段經文主要的重點是:第一段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第二段的「一心不亂」這四個字,第叁段的「心不顛倒」這四個字。首先解釋第一段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大家先來看手邊的講稿:

  得生彼國是念佛的目的

   1.得生彼國 ── 目的

   「得生彼國」是我們淨土法門念佛的目的所在,我們念佛並不是專求現生的福報,或來生做人、出家學佛,我們專念阿彌陀佛的目的,主要是爲了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或不是爲了往生極樂世界,而只爲了其他利益,這就不是我們念佛的目的,縱使有利益,也不是念佛最大的利益,這種利益如果和往生極樂世界比較起來,是非常沒有價值的利益,可有可無,甚至是沒辦法比較的。因爲念佛本身就可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當下就脫離了生死輪回,決定成佛。

   如果一生都在念佛,但最後卻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還在叁界六道,還是凡夫不是聖人,沒超凡入聖,豈非天大的可惜!因爲凡夫和聖人是沒辦法比的,凡夫和凡夫可作比較,聖人和聖人也是可作比較,但人和天人就沒辦法作比較。天人的壽命最短五百歲,一天是人間五十年,而我們的壽命平均是八十歲;但是往生極樂世界,就已是超凡入聖,壽命永恒,無生死輪回,而叁界六道還有生死輪回,有生死輪回怎麼能和無生死輪回相比呢?所以念佛的目的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因此如果對往生極樂世界沒把握,就要好好追求有把握的原因。

  願生爲淨宗大根大本

   2.願生 ── 淨宗大根大本,淨宗宗旨(宗旨四句偈)

   願生彌陀淨土,是我們淨土宗大根大本的所在,如果不是爲了往生極樂世界,就不一定需要修持淨土宗,可以去學其他的宗派;所以淨土法門大根大本的所在,即是爲了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我們淨土宗的宗旨。

   最近我們新出版的書,在封底都印有我們的「宗徽」,宗徽下面有「四句偈」,充分顯露出我們淨土法門大根大本的宗旨: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衆生

   我們今天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專稱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目的就是要願生彌陀淨土,所以這四句偈語很簡要,當然願生是最根本的目的,但是最後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成佛廣度十方衆生」。

  願生是人生的目的

   3.願生 ── 人生目的。人生何去何從 ── 願生

   十方衆生往生極樂世界,就阿彌陀佛本身來講,是阿彌陀佛爲我們經過五劫那麼長久的時間,發了四十八大願的目的;也是阿彌陀佛經過了兆載永劫,爲衆生累積菩薩六度萬行的目的;也是阿彌陀佛爲我們十方衆生建設極樂世界的目的。極樂世界雖然清淨微妙莊嚴,若是不能使十方衆生往生,或十方衆生不願往生,那就失去阿彌陀佛爲我們建設極樂世界的目的。

   願生極樂世界,也是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四十九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十方衆生都往生極樂世界。佛陀出世的目的就是要救度所有的衆生,如果所講的法沒有辦法救度衆生,就沒有達到祂出現在世間的目的。反之,所講的法,不管是什麼法,只要能使十方衆生往生,使十方衆生脫離叁界六道,了生脫死,離苦得樂,那這個法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目的、本懷。因爲惟有往生極樂世界這法門才是我們衆生做得來的,也是今生可得解脫生死輪回的,所以可說釋迦牟尼佛出世的主要目的就是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十方諸佛的目的,十方諸佛都在他們的國度贊歎、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目的就是在促使十方衆生了解阿彌陀佛願力的強大,來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極樂世界。而且願往生極樂世界,執持名號的人,十方諸佛都會來保護、來贊歎,所以「願生」也是十方諸佛的目的。

   而「願生」也是衆生人生的目的,因爲六道是苦海,叁界是火宅,了解的人就知道叁界六道必須要脫離,而脫離叁界六道,並不是每一道的衆生都有機會,必須要等到做人的時候,才有機會脫離叁界六道。如果出世爲天人,雖然福報比人間好,但是天界是享天福的地方,不是修因證果的地方,惟有出生在人間,才能修因證果、解脫生死。而人也較有智慧根性體會離苦得樂的重要,且有耐力和精進心來修持佛法。如果受生在叁惡道,一方面是愚癡,一方面是時時刻刻都在受苦,根本沒有清閑的時間去聽聞、思惟佛法,也沒辦法修持,所以諸佛都在人間而不在天界或叁惡道出世。

   這樣說來,六道輪回是需要脫離,但果如沒有出生在人間,就沒有機會可…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小經》叁段文兩重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