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小經》叁段文兩重因果▪P4

  ..續本文上一頁神」。阿彌陀佛救度衆生的能力,是我們凡夫所想象不到的,也是二乘菩薩羅漢所推測不到的,祂救度衆生的威神光明是十方諸佛之中「最尊第一」。其實「最尊」就是無從比較,當然是第一。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十方諸佛雖然有光明,但跟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無從比較。所以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是多麼尊貴、多麼偉大!這也是因爲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願,是超越十方諸佛的願;祂的功行也是超過十方諸佛的功行。致使祂今天成佛的果報是十方諸佛最尊第一,所以有一首偈說:「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

  光明普照,唯攝念佛

  18.《觀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凡是念佛的人都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舍。什麼叫做「攝取不舍」?即是他在現世時,阿彌陀佛即予以保護,使他福德增長、智慧開顯、業障消除、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等種種的保護,也就是所謂的「消災解厄,增福延壽」;臨終時,阿彌陀佛會與清淨大海衆菩薩持著蓮花來迎接。自念佛開始直至臨終,從未舍離,這叫做「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凡是念佛就受到阿彌陀佛光明的攝取,這是天生而自然,不必勉強,不必造作;就好像吃飯即飽,穿衣便暖,火往上燃,水向下流,冬天過後是春天,春天過後是夏天,是一種自自然然。這也說明阿彌陀佛的名號 ── 南無阿彌陀佛,本身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因此凡是心想佛,口念佛,我們的身上即有阿彌陀佛的光明;不管我們是否有信仰,虔不虔誠,只要念佛,自然就有佛的光明來保護我們。

   專門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執持名號是什麼意思呢?執持名號即是心中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口中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因爲要得以執持名號,必須先「聞說阿彌陀佛」── 先有他人予以解說此句名號的道理,或者去讀有關此道理的書;因此「聞說阿彌陀佛」就是以耳朵去聽,或者眼睛去看,用心去思惟,最後心中信受彌度救度的道理,這樣才算是「聞」。若不是這樣,稱不上是「聞」。

   執持名號就是從今而後專一念這一句名號,這就是「一心不亂」。一般在解釋「一心不亂」都解釋錯誤,致使念佛之人心猶豫不安,已經在念佛而依然苦惱,甚至半途而廢,這全是因爲對「一心不亂」的曲解所誤。「一心不亂」一般的解釋是指念佛念至功夫上進入定境的「一心不亂」,將「一心不亂」解釋是定的狀態。進一步是將「一心不亂」解釋成降伏煩惱或者斷除煩惱的「事一心」和「理一心」;或者淺一點的「一心不亂」是指,持名號念佛能夠念至睡覺或平時心無雜念,這稱爲「功夫成片,夢寐一如」。

   以上的解釋都錯誤,若往生必須達到上述的條件,那麼大部份的念佛人都做不到了。不過經文的意思不是這樣的,如果是這樣的解釋,那阿彌陀佛到底要救誰?誰可以往生?能往生的人必然很少。一開始我就提到文證或理證必須依據經典和祖師的傳承,現在《阿彌陀經》這四字「一心不亂」,我們凡夫無法正確理解,有時解釋來解釋去,各人所理解的皆不同,因此必須要以一位可供依據的祖師的诠釋來理解。請看第十九段。

  雜善難生,故教專念

  19.善導大師言:

  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

   這句「極樂無爲涅槃界」是在解釋《阿彌陀經》中最初釋迦牟尼佛介紹極樂世界正報莊嚴、依報莊嚴,極樂世界即是「無爲涅槃界」。

   第二句「隨緣雜善恐難生」是在解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此段經文。所謂「少善根、少福德」即是「隨緣雜善」的意思。隨順世俗的緣,將世俗的緣回向往生極樂世界,很難往生,這就是「隨緣雜善恐難生」。你隨順禅宗的緣,修禅來回向往生;隨順密宗的緣,將修密的功德回向往生;隨順學天臺、學華嚴、學叁論、學成實……來回向往生極樂世界,這都是雜善,要往生很困難,所以說「隨緣雜善恐難生」。

   那麼到底什麼法不是隨緣雜善?隨阿彌陀佛之緣的正因,是什麼法呢?不是隨我們的緣而是隨阿彌陀佛的緣,那是什麼法呢?解答在第叁句「故使如來選要法」,所以釋迦牟尼佛選擇可以往生的正因,「要法」即是往生的正因。

   往生的正因是什麼呢?在第四句「教念彌陀專複專」,就是教人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專再專。「教念彌陀」就是「執持名號」。「教」就是「聞說阿彌陀佛」,目的就是要讓我們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專念彌陀佛名。所以法然上人說:

  聞而不信如不聞,信而不稱如不信,

  故應常稱彌陀名。

   意思是說,你雖然聽聞了這個法,但是不相信,等于沒聽到;你雖然相信這個法,但是未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等于沒有相信,所以最後你還是要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也是《阿彌陀經》所說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的意思。「一心」就是「專」的意思,「不亂」也是「專」的意思。所以這句「教念彌陀專複專」,第一字的「專」是在解釋「一心」,第二字的「專」是在解釋「不亂」,這是善導大師的解釋,也是金剛不壞的解釋,不可變動的解釋。其實「一心不亂」若是就其文字而不要偏頗的解釋,是容易了解的。「一心」的「一」就是不二,不二就是「專」,所以「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也是「專」。因此「一心」就是「專」,「不亂」也是「專」,意思就是說要專念這句名號。

   所以執持名號「若一日」,就是說若有一天的時間,這一天只稱念彌陀名號便足,皆不必念其他諸佛菩薩名號或咒語,免修其他的法門,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等于是念十方諸佛菩薩,並且超越諸佛菩薩和其他法門的功德;不必去行其他的法,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勝過其他的法。「若二日」是若生命延長,有兩天的時間,則兩天都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若叁日」,若有叁天的時間;「若七日」,若有七天的時間;「若七年」,若有七年的生命;「若七十年」,若有七十年這麼長的壽命,皆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用改變,也不需其他法門,這就是「專」。「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就是說短則一日,長則一輩子,凡是有念、有修皆專念、專修南無阿彌陀佛,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才是多善根、多福德,才是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

   所以《阿彌陀經》裏沒說要讀其他經典、修其他法門;善導大師的解釋也說,要往生極樂世界只要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不要雜行雜修,雜行雜修都是「隨緣雜善」,隨緣雜善要往生很困難。「隨緣」是隨衆生的緣,念佛就不是隨衆生的緣,是隨阿彌陀佛的緣。隨阿彌陀佛什麼緣呢?阿彌陀佛爲我們發四十八大願,其中第十八願叫做根本願。根本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意思是說,阿彌陀佛發願,目的是要救度十方衆生,所以「欲生我國」是阿彌陀佛在呼喚,呼喚十方衆生要接受祂的救度來往生極樂世界。我們了解阿彌陀佛的心願,未予違背、抵抗,隨順阿彌陀佛的心願,此即「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之後就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就是「乃至十念」。這樣若不能使你往生,阿彌陀佛說,祂就不成佛,也就是功德能力還不夠;而如今阿彌陀佛已經成佛,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隨順阿彌陀佛的緣,就是乘著阿彌陀佛的願力,因此,你只要念佛,就已經坐在阿彌陀佛的願船上了。若這樣了解、這樣相信,而依教奉行,就是隨順佛緣,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除了念佛以外,所有一切的六度萬行,都是隨順衆生的緣,隨順他所接觸其他法門的緣,而不是完全隨順阿彌陀佛的緣。

   接下來,請大家看第二十段。

  自余衆行,全非比較

  20.善導大師言:

  自余衆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此段文是說,除了念南無阿彌陀佛之外,所有其他的叁學六度諸善萬行,華嚴也好、天臺也好、禅也好、密也好、叁論也好,這些行持都是功德,都有善根福德,但它們只是能互相比較的善行,如果拿來跟令人往生成佛的念佛行相比較,是不可能的。如同凡夫跟佛如何比較?不可能的!只有凡夫跟凡夫能相比較。念佛可以使人往生成佛,其他的行持豈能跟往生成佛相比較,所以說「全非比較」── 完全沒辦法相比的。同樣性質的可以相比較,譬如拿臺北101大樓跟火車站對面的新光大樓比,這是可以互相比,可是如果要拿大樓跟天比就不可能,因爲地面上的可以跟地面上的相比,可是永遠無法跟天相比,意思是一樣的。

   爲什麼呢?這要看第二十一段的解釋。

  人天諸善,不實功德

  21.昙鸾大師《往生論注》言:「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僞,是故名不實功德。」

   這段文就是昙鸾大師說明功德分爲兩種,一種是真實的功德,另一種不是真實的功德。真實的功德就是阿彌陀佛的功德,確實是真實的,除了阿彌陀佛的功德以外,其余的皆是虛假。「凡夫人天」是指六道中的人界和天界,六道中唯有人界與天界才有善,但凡夫人天他們在因地所修的善,以及所得的善果,都是顛倒的、虛僞的,不是真實、真正的功德,「是故名不實功德」。意思是說,五戒是因,生人是果;十善是因,生天是果。這個五戒十善的因所得的果,從佛的眼光、真實面來看,其因其果,都不是真實,反而是虛假的。

   這段文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震撼的,一…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小經》叁段文兩重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