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神」。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能力,是我们凡夫所想象不到的,也是二乘菩萨罗汉所推测不到的,祂救度众生的威神光明是十方诸佛之中「最尊第一」。其实「最尊」就是无从比较,当然是第一。
「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十方诸佛虽然有光明,但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从比较。所以我们知道阿弥陀佛是多么尊贵、多么伟大!这也是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愿,是超越十方诸佛的愿;祂的功行也是超过十方诸佛的功行。致使祂今天成佛的果报是十方诸佛最尊第一,所以有一首偈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光明普照,唯摄念佛
18.《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凡是念佛的人都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什么叫做「摄取不舍」?即是他在现世时,阿弥陀佛即予以保护,使他福德增长、智慧开显、业障消除、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等种种的保护,也就是所谓的「消灾解厄,增福延寿」;临终时,阿弥陀佛会与清净大海众菩萨持着莲花来迎接。自念佛开始直至临终,从未舍离,这叫做「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凡是念佛就受到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取,这是天生而自然,不必勉强,不必造作;就好像吃饭即饱,穿衣便暖,火往上燃,水向下流,冬天过后是春天,春天过后是夏天,是一种自自然然。这也说明阿弥陀佛的名号 ── 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因此凡是心想佛,口念佛,我们的身上即有阿弥陀佛的光明;不管我们是否有信仰,虔不虔诚,只要念佛,自然就有佛的光明来保护我们。
专门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执持名号是什么意思呢?执持名号即是心中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口中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因为要得以执持名号,必须先「闻说阿弥陀佛」── 先有他人予以解说此句名号的道理,或者去读有关此道理的书;因此「闻说阿弥陀佛」就是以耳朵去听,或者眼睛去看,用心去思惟,最后心中信受弥度救度的道理,这样才算是「闻」。若不是这样,称不上是「闻」。
执持名号就是从今而后专一念这一句名号,这就是「一心不乱」。一般在解释「一心不乱」都解释错误,致使念佛之人心犹豫不安,已经在念佛而依然苦恼,甚至半途而废,这全是因为对「一心不乱」的曲解所误。「一心不乱」一般的解释是指念佛念至功夫上进入定境的「一心不乱」,将「一心不乱」解释是定的状态。进一步是将「一心不乱」解释成降伏烦恼或者断除烦恼的「事一心」和「理一心」;或者浅一点的「一心不乱」是指,持名号念佛能够念至睡觉或平时心无杂念,这称为「功夫成片,梦寐一如」。
以上的解释都错误,若往生必须达到上述的条件,那么大部份的念佛人都做不到了。不过经文的意思不是这样的,如果是这样的解释,那阿弥陀佛到底要救谁?谁可以往生?能往生的人必然很少。一开始我就提到文证或理证必须依据经典和祖师的传承,现在《阿弥陀经》这四字「一心不乱」,我们凡夫无法正确理解,有时解释来解释去,各人所理解的皆不同,因此必须要以一位可供依据的祖师的诠释来理解。请看第十九段。
杂善难生,故教专念
19.善导大师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这句「极乐无为涅槃界」是在解释《阿弥陀经》中最初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正报庄严、依报庄严,极乐世界即是「无为涅槃界」。
第二句「随缘杂善恐难生」是在解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此段经文。所谓「少善根、少福德」即是「随缘杂善」的意思。随顺世俗的缘,将世俗的缘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很难往生,这就是「随缘杂善恐难生」。你随顺禅宗的缘,修禅来回向往生;随顺密宗的缘,将修密的功德回向往生;随顺学天台、学华严、学三论、学成实……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都是杂善,要往生很困难,所以说「随缘杂善恐难生」。
那么到底什么法不是随缘杂善?随阿弥陀佛之缘的正因,是什么法呢?不是随我们的缘而是随阿弥陀佛的缘,那是什么法呢?解答在第三句「故使如来选要法」,所以释迦牟尼佛选择可以往生的正因,「要法」即是往生的正因。
往生的正因是什么呢?在第四句「教念弥陀专复专」,就是教人念南无阿弥陀佛要专再专。「教念弥陀」就是「执持名号」。「教」就是「闻说阿弥陀佛」,目的就是要让我们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专念弥陀佛名。所以法然上人说:
闻而不信如不闻,信而不称如不信,
故应常称弥陀名。
意思是说,你虽然听闻了这个法,但是不相信,等于没听到;你虽然相信这个法,但是未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等于没有相信,所以最后你还是要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也是《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意思。「一心」就是「专」的意思,「不乱」也是「专」的意思。所以这句「教念弥陀专复专」,第一字的「专」是在解释「一心」,第二字的「专」是在解释「不乱」,这是善导大师的解释,也是金刚不坏的解释,不可变动的解释。其实「一心不乱」若是就其文字而不要偏颇的解释,是容易了解的。「一心」的「一」就是不二,不二就是「专」,所以「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也是「专」。因此「一心」就是「专」,「不乱」也是「专」,意思就是说要专念这句名号。
所以执持名号「若一日」,就是说若有一天的时间,这一天只称念弥陀名号便足,皆不必念其他诸佛菩萨名号或咒语,免修其他的法门,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是念十方诸佛菩萨,并且超越诸佛菩萨和其他法门的功德;不必去行其他的法,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胜过其他的法。「若二日」是若生命延长,有两天的时间,则两天都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若三日」,若有三天的时间;「若七日」,若有七天的时间;「若七年」,若有七年的生命;「若七十年」,若有七十年这么长的寿命,皆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用改变,也不需其他法门,这就是「专」。「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就是说短则一日,长则一辈子,凡是有念、有修皆专念、专修南无阿弥陀佛,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才是多善根、多福德,才是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
所以《阿弥陀经》里没说要读其他经典、修其他法门;善导大师的解释也说,要往生极乐世界只要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不要杂行杂修,杂行杂修都是「随缘杂善」,随缘杂善要往生很困难。「随缘」是随众生的缘,念佛就不是随众生的缘,是随阿弥陀佛的缘。随阿弥陀佛什么缘呢?阿弥陀佛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叫做根本愿。根本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意思是说,阿弥陀佛发愿,目的是要救度十方众生,所以「欲生我国」是阿弥陀佛在呼唤,呼唤十方众生要接受祂的救度来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了解阿弥陀佛的心愿,未予违背、抵抗,随顺阿弥陀佛的心愿,此即「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之后就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就是「乃至十念」。这样若不能使你往生,阿弥陀佛说,祂就不成佛,也就是功德能力还不够;而如今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缘,就是乘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因此,你只要念佛,就已经坐在阿弥陀佛的愿船上了。若这样了解、这样相信,而依教奉行,就是随顺佛缘,决定往生极乐世界。除了念佛以外,所有一切的六度万行,都是随顺众生的缘,随顺他所接触其他法门的缘,而不是完全随顺阿弥陀佛的缘。
接下来,请大家看第二十段。
自余众行,全非比较
20.善导大师言: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此段文是说,除了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外,所有其他的三学六度诸善万行,华严也好、天台也好、禅也好、密也好、三论也好,这些行持都是功德,都有善根福德,但它们只是能互相比较的善行,如果拿来跟令人往生成佛的念佛行相比较,是不可能的。如同凡夫跟佛如何比较?不可能的!只有凡夫跟凡夫能相比较。念佛可以使人往生成佛,其他的行持岂能跟往生成佛相比较,所以说「全非比较」── 完全没办法相比的。同样性质的可以相比较,譬如拿台北101大楼跟火车站对面的新光大楼比,这是可以互相比,可是如果要拿大楼跟天比就不可能,因为地面上的可以跟地面上的相比,可是永远无法跟天相比,意思是一样的。
为什么呢?这要看第二十一段的解释。
人天诸善,不实功德
21.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这段文就是昙鸾大师说明功德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的功德,另一种不是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功德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确实是真实的,除了阿弥陀佛的功德以外,其余的皆是虚假。「凡夫人天」是指六道中的人界和天界,六道中唯有人界与天界才有善,但凡夫人天他们在因地所修的善,以及所得的善果,都是颠倒的、虚伪的,不是真实、真正的功德,「是故名不实功德」。意思是说,五戒是因,生人是果;十善是因,生天是果。这个五戒十善的因所得的果,从佛的眼光、真实面来看,其因其果,都不是真实,反而是虚假的。
这段文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震撼的,一…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