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P5

  ..续本文上一页般来说,我们学佛重要的是去恶行善,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却跟我们说我们所做的善事都是虚假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固然不错,但是不论是善报恶报,都无法使人脱离轮回。我们今天所追求的是没有轮回的,是成佛的,所以以「没有轮回」,以「成佛」那样高的标准来看人天的善业功德,这些善业功德在佛的面前都是虚假的 ── 但是这会使人误解,这样我何必行善积德,好事就不用做了,其实不是这样。我们在人间行善积德,不只是做人的本份,也是学佛的本分,应该随缘随分随力地去做,只是我们要知道,这只是人天果报而已。有时这些人天果报反而成为三世冤,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说:

  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

  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

  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就是说,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以种种善巧方便劝导众生行善积德,不是希望他以行善积德来追求人天的果报,而是希望他直接求生极乐世界。因为人天果报的时间很短,没多久就堕落下去了,所以不究竟,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成就佛果无上菩提这样的善才是彻底究竟的。所以善导大师此段文的目的就是阐明往生净土、成就佛果的究竟,让我们趋向这个方向,并不是叫我们不要行善积德。

   因此我们这个讲稿主要是要讲往生的正因,往生唯一的正因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既然讲「多善根多福德」。就要将不是多善根多福德的作说明,这样互相比较,才能正确了解「多善根多福德」的意义。

  念佛具包众德

  22.《西方要诀》言:

  「诸佛愿行成此果名,但能念号具包众德,故成大善不废往生。」

   《西方要诀》就是往西天取经的玄奘大师的第一个弟子窥基大师所写的。「诸佛愿行成此果名」,是说十方诸佛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因为祂们在因地所发的愿和所修的行,都已经圆满成就了才能成佛,所以只要念佛的名号,就自自然然的具足这尊佛在因地所修的愿行和所成就的功德。我们念这句佛的名号,也就具足那些功德,所以念佛的名等于就是大善大福,不是少善少褔,所以叫作「故成大善」。

   「不废往生」,就是自自然然就会往生,不缺陷、不受阻碍,因为一句佛号就是万德洪名,就是大善根,所以自然会往生。「诸佛愿行」,为什么会说阿弥陀佛为「诸佛」呢?因为诸佛都已经是这样了,更何况诸佛之王── 阿弥陀佛更是如此。

   我们再看第二十三段。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

  23.《要解》言: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要解》就是《阿弥陀经要解》这本书,是明末藕益大师所写。这段文字是说,阿弥陀佛以因地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作为我们众生多善根的因,然后这四十八大愿的功德完全成就,也以这四十八大愿的功德为我们众生多福德的缘。这么说来,多善根多福德在哪里呢?在阿弥陀佛的愿行里面都已经具足了。阿弥陀佛的愿行在哪里呢?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因为阿弥陀佛会成佛,第一就是发这四十八大愿,第二就是修这四十八大愿,因为愿行成就才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显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愿行的结晶,成就了阿弥陀佛。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经过兆载永劫的修行,第一、成就了我们要去的极乐世界;第二、成就了我们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和资粮;第三、成就了阿弥陀佛这尊佛。因为祂首先若没有成就我们要去的极乐世界,也没有将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和资粮成就,就是四十八大愿还没完成,这样怎能成佛?所以祂必须先成就我们往生的极乐世界及往生的功德资粮,完成这两种功德,阿弥陀佛才能成佛,也才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所得的善根福德等于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因此说「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就是说我们念佛,阿弥陀佛的功德有多少,我们的功德就有多少,阿弥陀佛的善根有多少,我们的善根就有多少,善根福德同佛,当然是「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世间,经过六年苦行,最后祂夜睹明星,大悟彻底,成为天上天下最尊第一的佛,是证悟了什么呢?就是证悟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所得的、所证悟的三藐三菩提法的正等正觉,可说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说「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现在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果地上所证悟的功德,完完全全的、无保留、无缺漏、白白的、无任何条件的送给我们这五浊恶世的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这种境界,这种功德,只有佛跟佛之间才能彻底了解的;除了佛以外,其他九界中的众生,靠自力都无法信解。宇宙中有十种众生,第一种是佛,第二种是菩萨,第三种是缘觉,第四种是声闻,这四种是「四圣」,四种超凡入圣的圣人境界,这四种的圣人境界也称为众生;再来六种凡夫众生,就是天人、人间的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及地狱的众生;前三种叫作三善道,后三种叫作三恶道。四圣和六道的众生加起来叫十法界,这当中只有佛是彻底觉悟的,其他还没有彻底,尤其是六道的众生还在生死轮回的境界。所以说「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不是佛以外的其他九界众生的智慧能力所能相信了解。

  一句弥陀,开往生门;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24.《大经》说: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第廿四段的经文也是在说同样的道理。

  25.莲池大师言:

  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故知: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26.彻悟大师言:

  一句弥陀,开往生门;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27.法然上人言:

  唯思『本愿不虚,称念必生』之外,心无所系也。

   上述法语,大多一样在解释《阿弥陀经》这三段经文的第一、二段。就是只要以我们这种凡夫位的凡夫心,去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我们凡夫的心是什么心?是贪瞋痴的烦恼心,是妄想杂念的心,就是以这个烦恼心、妄想心、杂念心去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之中,心还是有烦恼、妄想、杂念,边念依然边妄想杂念,就是以这种心去念佛。

   并不是说,念佛要念到心很清净,没妄想杂念,才是「一心不乱」,并不是!而是以我们这贪瞋痴、凡夫妄想杂念的心,在一生之中专门去念佛,不管你念佛当中心是否清净、有杂念无杂念,那些都不管,这样就叫作「一心不乱」,这样就叫作「多善根多福德」,这样就能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三段经文,两重因果

   以上说明《阿弥陀经》中有关往生正因的三段经文中的第一、二段。接下来谈第三段经文的意义,以及这三段经文所显示有关往生正因的「两重因果」关系。

   现在看第三段经文: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就是说,「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众生,当他在临命终时──「临命终」就是快要断气而还没断气时,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清净大海的诸菩萨(圣众),就会显现在他的面前,来安慰他、保护他,让他心安稳、无障碍,当下接引他到极乐世界去,所以说「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而临命终时有佛现前也要有一个因,那个因就是他平生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有这个因才会有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前,所以有这个因就有这个果,这是第一重因果。

   经文又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就是说,「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前,自然「命终时」就能心不颠倒,而得正念往生极乐世界,有这个因就有这个果,这是第二重因果。

   但是很多人都错误的解释此处的「心不颠倒」,认为临命终时,你要保持心不颠倒,阿弥陀佛才会现前,这是一个错误,经文并没有这样讲啊!经文是说「佛现前,然后才心不颠倒」,如果佛已现前,我们的心怎会颠倒呢?所以这个因果关系是佛先现前,然后才有我们的心不颠倒;而不是我们先要心不颠倒,佛才现前。因为这样的误解,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念佛时不能打妄想,就在拼「功夫」,拼临终时没有问题、不颠倒,佛才会现前,这是错误的!如果需要靠我们自己临终心不颠倒,佛才现前,才能往生,那就不用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之所以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就是因为完全了解我们的根性,知道我们都是生死凡夫,贪瞋痴具足…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