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小經》叁段文兩重因果▪P5

  ..續本文上一頁般來說,我們學佛重要的是去惡行善,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今天卻跟我們說我們所做的善事都是虛假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固然不錯,但是不論是善報惡報,都無法使人脫離輪回。我們今天所追求的是沒有輪回的,是成佛的,所以以「沒有輪回」,以「成佛」那樣高的標准來看人天的善業功德,這些善業功德在佛的面前都是虛假的 ── 但是這會使人誤解,這樣我何必行善積德,好事就不用做了,其實不是這樣。我們在人間行善積德,不只是做人的本份,也是學佛的本分,應該隨緣隨分隨力地去做,只是我們要知道,這只是人天果報而已。有時這些人天果報反而成爲叁世冤,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說:

  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衆生者,不欲直令製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舍,還入叁惡,長時受苦。

  爲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

  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就是說,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以種種善巧方便勸導衆生行善積德,不是希望他以行善積德來追求人天的果報,而是希望他直接求生極樂世界。因爲人天果報的時間很短,沒多久就墮落下去了,所以不究竟,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成就佛果無上菩提這樣的善才是徹底究竟的。所以善導大師此段文的目的就是闡明往生淨土、成就佛果的究竟,讓我們趨向這個方向,並不是叫我們不要行善積德。

   因此我們這個講稿主要是要講往生的正因,往生唯一的正因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既然講「多善根多福德」。就要將不是多善根多福德的作說明,這樣互相比較,才能正確了解「多善根多福德」的意義。

  念佛具包衆德

  22.《西方要訣》言:

  「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具包衆德,故成大善不廢往生。」

   《西方要訣》就是往西天取經的玄奘大師的第一個弟子窺基大師所寫的。「諸佛願行成此果名」,是說十方諸佛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因爲祂們在因地所發的願和所修的行,都已經圓滿成就了才能成佛,所以只要念佛的名號,就自自然然的具足這尊佛在因地所修的願行和所成就的功德。我們念這句佛的名號,也就具足那些功德,所以念佛的名等于就是大善大福,不是少善少褔,所以叫作「故成大善」。

   「不廢往生」,就是自自然然就會往生,不缺陷、不受阻礙,因爲一句佛號就是萬德洪名,就是大善根,所以自然會往生。「諸佛願行」,爲什麼會說阿彌陀佛爲「諸佛」呢?因爲諸佛都已經是這樣了,更何況諸佛之王── 阿彌陀佛更是如此。

   我們再看第二十叁段。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

  23.《要解》言:

  「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要解》就是《阿彌陀經要解》這本書,是明末藕益大師所寫。這段文字是說,阿彌陀佛以因地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作爲我們衆生多善根的因,然後這四十八大願的功德完全成就,也以這四十八大願的功德爲我們衆生多福德的緣。這麼說來,多善根多福德在哪裏呢?在阿彌陀佛的願行裏面都已經具足了。阿彌陀佛的願行在哪裏呢?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裏,因爲阿彌陀佛會成佛,第一就是發這四十八大願,第二就是修這四十八大願,因爲願行成就才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顯示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願行的結晶,成就了阿彌陀佛。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經過兆載永劫的修行,第一、成就了我們要去的極樂世界;第二、成就了我們衆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和資糧;第叁、成就了阿彌陀佛這尊佛。因爲祂首先若沒有成就我們要去的極樂世界,也沒有將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和資糧成就,就是四十八大願還沒完成,這樣怎能成佛?所以祂必須先成就我們往生的極樂世界及往生的功德資糧,完成這兩種功德,阿彌陀佛才能成佛,也才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所得的善根福德等于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因此說「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就是說我們念佛,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多少,我們的功德就有多少,阿彌陀佛的善根有多少,我們的善根就有多少,善根福德同佛,當然是「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世間,經過六年苦行,最後祂夜睹明星,大悟徹底,成爲天上天下最尊第一的佛,是證悟了什麼呢?就是證悟了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所得的、所證悟的叁藐叁菩提法的正等正覺,可說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說「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現在以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果地上所證悟的功德,完完全全的、無保留、無缺漏、白白的、無任何條件的送給我們這五濁惡世的衆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這種境界,這種功德,只有佛跟佛之間才能徹底了解的;除了佛以外,其他九界中的衆生,靠自力都無法信解。宇宙中有十種衆生,第一種是佛,第二種是菩薩,第叁種是緣覺,第四種是聲聞,這四種是「四聖」,四種超凡入聖的聖人境界,這四種的聖人境界也稱爲衆生;再來六種凡夫衆生,就是天人、人間的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及地獄的衆生;前叁種叫作叁善道,後叁種叫作叁惡道。四聖和六道的衆生加起來叫十法界,這當中只有佛是徹底覺悟的,其他還沒有徹底,尤其是六道的衆生還在生死輪回的境界。所以說「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不是佛以外的其他九界衆生的智慧能力所能相信了解。

  一句彌陀,開往生門;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24.《大經》說: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第廿四段的經文也是在說同樣的道理。

  25.蓮池大師言:

  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故知: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故當以持名爲正行,複以持名爲發菩提心。

  26.徹悟大師言:

  一句彌陀,開往生門;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27.法然上人言:

  唯思『本願不虛,稱念必生』之外,心無所系也。

   上述法語,大多一樣在解釋《阿彌陀經》這叁段經文的第一、二段。就是只要以我們這種凡夫位的凡夫心,去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我們凡夫的心是什麼心?是貪瞋癡的煩惱心,是妄想雜念的心,就是以這個煩惱心、妄想心、雜念心去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之中,心還是有煩惱、妄想、雜念,邊念依然邊妄想雜念,就是以這種心去念佛。

   並不是說,念佛要念到心很清淨,沒妄想雜念,才是「一心不亂」,並不是!而是以我們這貪瞋癡、凡夫妄想雜念的心,在一生之中專門去念佛,不管你念佛當中心是否清淨、有雜念無雜念,那些都不管,這樣就叫作「一心不亂」,這樣就叫作「多善根多福德」,這樣就能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叁段經文,兩重因果

   以上說明《阿彌陀經》中有關往生正因的叁段經文中的第一、二段。接下來談第叁段經文的意義,以及這叁段經文所顯示有關往生正因的「兩重因果」關系。

   現在看第叁段經文: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就是說,「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的衆生,當他在臨命終時──「臨命終」就是快要斷氣而還沒斷氣時,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清淨大海的諸菩薩(聖衆),就會顯現在他的面前,來安慰他、保護他,讓他心安穩、無障礙,當下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所以說「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而臨命終時有佛現前也要有一個因,那個因就是他平生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有這個因才會有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前,所以有這個因就有這個果,這是第一重因果。

   經文又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就是說,「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前,自然「命終時」就能心不顛倒,而得正念往生極樂世界,有這個因就有這個果,這是第二重因果。

   但是很多人都錯誤的解釋此處的「心不顛倒」,認爲臨命終時,你要保持心不顛倒,阿彌陀佛才會現前,這是一個錯誤,經文並沒有這樣講啊!經文是說「佛現前,然後才心不顛倒」,如果佛已現前,我們的心怎會顛倒呢?所以這個因果關系是佛先現前,然後才有我們的心不顛倒;而不是我們先要心不顛倒,佛才現前。因爲這樣的誤解,所以很多人就認爲念佛時不能打妄想,就在拼「功夫」,拼臨終時沒有問題、不顛倒,佛才會現前,這是錯誤的!如果需要靠我們自己臨終心不顛倒,佛才現前,才能往生,那就不用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之所以爲我們發願、爲我們修行,就是因爲完全了解我們的根性,知道我們都是生死凡夫,貪瞋癡具足…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小經》叁段文兩重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