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佛時不想打妄想但還是會打妄想,沒有半點定力丁以自己的力量脫離生死輪回和往生極樂世界,這些阿彌陀佛都知道,所以阿彌陀佛發願把我們能夠往生的功德通通完成起來,然後賜給我們,就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裏面,並且叫我們專念這句名號,並且預先約定「臨終之時」現前安慰、保護、迎接,使我們「命終之時」心不顛倒、正念分明。所以這幾段經文是有其次第性的,亦即:
一、平生 ── 專持佛名。即「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二、臨終 ── 佛聖來迎。因專持佛名,故佛聖來迎。
叁、命終 ── 心不顛倒。因佛聖來迎,故心不顛倒。
平生念佛是我們的責任,臨終往生是阿彌陀佛負責,當我們臨終佛自然會現前,我們不須去擔憂、顧慮臨終的狀態,都不必!因爲天性自然,臨終時阿彌陀佛一定現前來接引我們,這完全都是靠阿彌陀佛。我們現在靠阿彌陀佛,臨終時也是靠阿彌陀佛,不管我們臨終是無病,還是病苦,阿彌陀佛都會現前來接引我們;不管我們臨終時是坐飛機爆炸空難,還是逢遇車禍、水淹、火災、地震等災難,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因爲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知道我們造的是什麼業,臨終會遭遇什麼情形,祂都知道,所以到時候,祂就會負責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因此我們平生只管念佛,臨終自有阿彌陀佛迎接。所以念佛是我們的事,往生是阿彌陀佛的事,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現在已經成了正覺、成爲佛,所以我們只要願生彼國,專念名號,自然就會往生。
所以到底我們信什麼?「信」的內容在哪裏?我們所追求的「信」就在這裏,沒有別的信、沒有別的內容。所以聞說阿彌陀佛,如果沒有信受彌陀本願,執持名號,聞等于不聞,如果能夠知道專念彌陀佛名則必生極樂世界,這樣「信」就在裏面。因爲念佛有困難嗎?念佛沒有困難啊!也沒有要求我們功夫上的一心不亂,只要求依我們十方衆生的根機去念佛。你如果出家就出家念佛,在家就在家念佛;是男,是女;有智慧,沒有智慧;有學問,沒有學問;心清淨,心不清淨,都依你的根性、你的心境去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此外沒有半點要求,這樣豈不是很容易?因爲我們都有嘴會說話,只不過現在起開始說「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凡夫都會起心動念,現在開始起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動念念「南無阿彌陀佛……」,只不過把它轉過來而已。
當然起初在轉沒有那麼順,但是不要緊,只要有這個心,隨你的能力去念佛,有時間就盡量念佛,如果你是年少遇到此法,此後就不用到處趕道場,你已得救了,你就專門念佛;如果是年紀大才遇到,也沒關系,你現在回心轉意,知道有生死輪回,想求解脫,而念佛就能解脫!以前時常到處跑,這個道場也參、那個道場也參、這個法會也去、那個法會也去,結果都茫茫渺渺,不知道這麼多的法門當中,只有念佛往生極樂,是我們解脫的唯一方法,了解這個道理,而回心轉意,這個時候就會專一不二不雜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一法救萬機」,以一個法來救度所有根性的衆生,就是我們這個法。有幾句話很貼切的形容我們這個法門的容易、殊勝,就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上等根器上至菩薩,要去極樂世界,要快速成佛,不離這個法門;下等根器譬如五逆十惡、追求脫離五逆十惡,甚至叁界六道輪回,也是以這個法門得到解脫,得到往生成佛,所以叫「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不然菩薩所修的行,下等根器修不來;而下等根器的修行,菩薩看來不夠份量;唯有這個是法菩薩看重,且下等根器做得到,所以「叁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我們這個講題就講到這裏,其他的時間讓大家發問,聽了之後有什麼疑問可以提出來。
問:請問法師,有人認爲「阿彌陀佛法門」是後來的祖師發明的,古代並沒有阿彌陀佛,是不是?
答:這個法門正依的經典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是佛所說,而旁依的經典很多,有兩百多部,所以有佛說的根據,有祖師的傳承,也有現在的事證。現在的事證就是我所編的《念佛感應錄》,書中每一則故事都在述說念佛的感應,如果沒有阿彌陀佛,你再怎麼念也沒有感應。念佛有治病的感應;有驅邪避鬼的感應;有自己念佛,家人消災免難的感應;也有平時念佛,臨終佛來迎接的事迹;有的人一生沒念佛,到臨終斷氣之時,他只跟著我們念佛幾句而已,就說阿彌陀佛已經來到面前要迎接他。所以有文證、有理證、有事證,鐵的事實擺在眼前,不要被人騙了。
在此先來介紹我們淨土宗文教基金會所製作結緣,可以挂在車上的「南無阿彌陀佛」金牌,這個金牌有兩面,一面是阿彌陀佛的像,一面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名,兩面都是金箔,很莊嚴。挂在車上,一方面看到金牌就邊開車邊念佛,時時跟阿彌陀佛在一起,阿彌陀佛會放光保護我們,一路上歡歡喜喜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出門平安就是家人最大的希望。金牌放在蔡師兄那裏,等會兒要離開時可跟他請,拿愈多愈好,不要客氣;不夠再做。我們請回去之後,自己挂還可送人挂。還有其他問題嗎?
問: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一願說:「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是什麼意思?
答:它的意思是,如果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阿彌陀佛不能使他住于不退轉菩薩的階位,並證入涅槃而成佛,阿彌陀佛就不能成正覺;也就是說,極樂世界就是佛的境界,衆生不論是誰,只要往生都能成佛。所以往生成佛是阿彌陀佛使我們往生成佛的,根據在哪?就是祂所發的第十一願。第十一願叫作「成佛願」,第十八願叫作「念佛往生願」,第二十二願就是「倒駕慈航普度衆生願」。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完全他力,我們要往生是靠阿彌陀佛才能往生,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成佛是靠阿彌陀佛才能成佛,我們倒駕慈航普度衆生也是靠阿彌陀佛才能成就,不是靠我們自己。如果靠我們自己,則我們要發四十八大願了,但是我們並沒有這個能力。也就是說,我們要去的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建設的,因爲在四十八大願中,阿彌陀佛首先發這個願。譬如說,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就不再有叁界六道輪回,這是第一願及第二願;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能有種種神通,這是第五願至第十願。種種神通具足並不究竟,究竟是要成佛,這在第十一願。但是成佛到跟成爲阿彌陀佛一樣的佛,仍差一大截,然而因爲第十二願和第十叁願,我們可以跟阿彌陀佛一樣,成就無量光和無量壽。所以願願都成就極樂世界,願願都成就衆生往生,願願都成就衆生成佛。
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的結論說: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
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完全依靠阿彌陀佛,是獨一不二的法門。今天我們禮拜,只禮拜阿彌陀佛,不另外拜其他的佛菩薩;稱頌贊歎的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專念的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唯有「南無阿彌陀佛」,而不另外稱念、禮拜、贊歎、不供養其他諸佛菩薩,這是完全符合、完全隨順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的願望,且更讓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歡喜,因爲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最希望我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等于念「十方諸佛」,往生「極樂世界」等于往生「十方淨土」,因此我們這個法門才會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問: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和九品往生有什麼不一樣?
答:我們念佛往生是依據第十八願來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什麼樣的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衆生依第十八願的因,獲得往生極樂世界報土的果報,我們念佛往生的極樂世界是報土。什麼是報土呢?享受果報的地方就叫報土。也就是說,我們十方衆生念佛往生後所享受的與阿彌陀佛所享受的相同,我們一去之後,佛所享受的果報,完完全全的給我們衆生享受,這種叫作報土。既然是這樣,阿彌陀佛所享受的是無量光、無量壽,那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也同樣是無量光、無量壽。
所以凡是以第十八願修行的人,平等往生,沒有九品的差別,不在位階之中;如果有九品、有位階,表示他不是專修第十八願,他是靠其他的途徑往生的。所以我們爲什麼要強調第十八願,要強調完全依靠阿彌陀佛,就是希望我們往生是去報土,跟阿彌陀佛一樣。所以一樣說淨土法門,一樣在念佛,有專門依據第十八願的念佛和沒有專門依據第十八願的念佛這兩種,沒有專門依據第十八願就是雜修雜行,要靠回向才能往生。如果是依第十八願往生的,在《無量壽經》裏說是「化生」,當下化生成爲跟阿彌陀佛一樣;若不是化生就叫「胎生」,就是先在蓮花之中,含苞未放。胎生就在化土,化生就在報土。所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享受阿彌陀佛的報土,就像父母所擁有的東西就是要給子孫享用的,如果這個人是外人而不是子孫,他就不能享受父母家裏的東西,他只能坐在客廳讓人奉茶而已,因此我們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享受阿彌陀佛的果報。所以善導大師說:「極樂世界是報土,要進入這個報土,就要乘托彌陀願力爲強緣。」也就是說,必須要專念佛才能往生報土,往生報土之後,如同《大經》所說:
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
顔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所以念佛往生成佛,不經過九品的階段。
二○○四年二月二十叁日以臺語講于臺北成德國小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小經》叁段文兩重因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