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脫離;而做人是脫離六道輪回的最好機會,所以說人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脫離六道輪回。如果已經做人而沒機緣學佛,或已在學佛,但不知要脫離六道輪回,這樣就是不知學佛的目的,也不知道人生的目的。如修其他宗派法門,或者戒定慧叁學、六度萬行,都很難達到脫離生死輪回。爲什麼呢?佛所說的都是真理,可以使我們解脫,但如果無法契應我們的根機,這個法即使如何的殊勝,也和我們沒有關系。
在佛法當中,我們惟有信受彌陀的救度,稱念彌陀的名號,往生彌陀淨土。這個法門一方面很容易,一方面又很殊勝,可以當生脫離生死,往生極樂成佛,達到脫離叁界六道的目的。這樣說起來,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我們每一個人人生的目的,如果出生爲人不知道學佛,尤其是願生極樂世界,那他出生做人,就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因爲人死後,還要隨善業、惡業去投胎轉世,不論是善是惡,都在叁界之內。若是五戒之善,只能再度出生爲人;若是十善只能生天,若未行十善、未守五戒,就不能做人、生天。但不論是做人或出生天界,都還是凡夫不是聖人,所以已經做人,不知道要往生極樂世界,就等于是白來一趟。
願生是智慧的結晶
4.願生 ── 是智慧的結晶
不知往生,不知生死大事,是愚者、可憐愍者。
宋朝時代有一位有名的高僧「元照律師」,從小出家,學問智慧都很高,對戒律的修持很嚴格、很清淨。有一天他看到北朝時代慧布禅師的傳記,慧布禅師本人很有修持也很有願力,他說往生極樂世界在那裏享樂,不如發大悲心在叁惡道救度痛苦衆生,豈不是更符合佛陀的本懷,符合學佛的意義呢?元照律師看到這段文很欣慕,以爲在極樂世界享樂,不如來叁惡道救度衆生,所以也發願不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長久以來,他就抱持著這一種觀念,如果看人念佛求往生極樂世界,就毀謗、輕視對方,認爲這是逃避、是小乘。直到有一天他自己身染重病,非常痛苦,神識渺渺茫茫,這時沒辦法起大悲心,也沒辦法思惟所謂不增不減的空義,他非常的苦惱,知道多年來的願心,其實是很脆弱的,那種思想並不符合自己的根性,也就是法不應機。病痛之中,神識渺渺茫茫,若此刻斷氣,不知能去哪裏?後來病愈,對以前的觀念忏悔不已,自責、痛苦、流淚不止,他知道那個志願雖大,但是我們的根器無法做到。
後來他看到天臺宗智者大師所寫的《淨土十疑論》說:
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要須常不離佛。
意思是說,初發心的菩薩還沒得到無生法忍,必須經常跟在佛的身邊,要先往生極樂世界跟隨阿彌陀佛,這樣不但不會退失,而且會上進。又看到《淨土十疑論》裏引《大智度論》的內容說:
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衆生,無有是處。
譬如嬰兒,不得離父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
意思是說,具足煩惱的凡夫,雖然有大悲心,願意出生在這娑婆世界,救度苦難衆生,但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像一個嬰兒要好好撫養,如果離開父母,就沒辦法成長而會死亡;或像一只剛出生的小鳥,必須依靠樹枝,不能因爲它是一只鳥,就把它抛到空中去。元照律師對此非常認同,知道他過去是錯誤的,就把過去的觀念和所學的法門完全舍掉,自此以後,專看淨土的經論,專念彌陀的名號,二十多年盡一生沒再離開過這個法門。後來又看到善導大師所寫的:「若能專修念佛,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人即十人往生,一百人即一百人往生。但是如果舍專修念佛而修雜業,那恐怕一百人不到一二人往生,一千人不到叁五人往生。」所以元照律師就依據善導大師的開示,專心一意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由上可知,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願生極樂世界,是元照律師一生學佛結晶的所在;所以願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智慧的結晶,如不知要往生極樂世界表示智慧還不足。以佛法看人生的價值,和世俗的看法是不一樣的,世俗看人生的價值是看他賺多少錢,達到什麼樣的地位或學位來做標准。但佛法看人生的標准剛好相反:是以他是不是了解生死大事,知道有因果報應、六道輪回,是不是曉得追求解脫生死輪回,爲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有,就算他沒受教育不識字,佛陀也會稱贊他是有智慧的人;否則就算他有好幾個博士學位、很有學問,佛陀也會說他是個愚癡的人,所以願生極樂世界是智慧的結晶。
故在座各位,即使不識字、不會誦經,也不可以自卑,我們只要今生一意願生極樂世界,專念彌陀佛名,那我們就是有智慧的人,得到十方諸佛對我們的誇獎、贊歎。
弘揚淨土是大慈悲、大智慧
5.弘揚淨土 ── 大慈悲、大智慧
我們學佛都要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要有慈悲心。但是什麼叫慈悲心?人家沒飯吃,我們就給飯吃;沒衣服穿,就給衣服穿;沒房子住,有能力就給房子住,這是愛心,但是還不能稱爲大慈悲。因爲雖然你滿足他這一世的匮乏,但只要他的生死輪回還存在,下一世以後的匮乏你有辦法給他嗎?所以唯有使他能脫離生死輪回,這才叫大慈悲。今天他學佛,我們引導他叁皈依、受持五戒,這雖然是善業,使他將來可以做人,或者生天,此種法門當然超過世間的法門,但是並不究竟;必須使他了脫生死,甚至使他成佛,這樣才是大慈悲 、大智慧的法門。
輾轉相勸行念佛,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6.《大悲經》說:
若能輾轉相勸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意思是說:我們若能自己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悲心;又互相勸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我勸你、你勸他、一勸二或一勸十、十勸百,這樣就叫做行大悲,也就是真正在實行佛教所說的大慈大悲。所以我們不要因爲不會講經說法,就覺得無德無能,無法做如此慈悲的工作,不是這樣。只要我們把念佛的好處,念佛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的這個真理,互相勸告勉勵,這就是在行大慈大悲。如果我們很熱心勸人念佛,但是不知道讓對方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就不是行大悲;能勸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才是在行大悲。這樣說來,若要行大悲,基本上是沒什麼困難的,只要我們勸人念佛,勸人願生極樂世界,就是在行大悲。
修持淨土、專稱佛名是大善根、大福德
7.修持淨土、專稱佛名 ── 大善根、大福德
我們勸人修持淨土法門,本身就是在行大慈悲、大智慧;對方若是修持淨土法門,即是大善根、大福德。我們生而爲人,即是很有福報,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人身難得」。既然人身難得,可見大部份的衆生都是在叁惡道,要得人身極爲困難,須要相當的福報。
我們得以做人,即是有相當的福報、有相當的善根。若進一步能修持五戒,行十善業,比起其他不知持五戒、行十善的更有善根、更有福德。若進一步能修持四谛 ── 苦集滅道,成就阿羅漢果,脫離生死,這樣他的善根、福德更加深厚。如果他能行十二因緣、觀十二因緣成就,這樣他的善根、福德比起修持四聖谛的行人,更加的超越、更加的有善根和福德。當然進一步能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萬行,這樣的善根跟福德更加超越殊勝,不是其他的行者可以比得上的。
雖然行持六度萬行是非常大的善根與福德,但比起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的善根、福德則還不如。因爲行持四聖谛、十二因緣或六度萬行,法門是非常的殊勝,可以解脫,行菩薩道,是善根、福德,但是我們是否有這種根機呢?若修持不來,往往是半途而廢,再繼續墮落輪回。所以《大集經》雲: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
惟依念佛,得度生死。
意思是說,億億衆生修行其他法門,但是罕有一人能夠得脫生死輪回,除非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才可以得度生死,進而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樣說起來,老實念佛就是大善根、大福德,因爲如果念佛是大善根、大福德,是殊勝的法門,但是一般人做不到,這樣我們修持念佛也就不是大善根、大福德了,然而念佛是易行道,我們都做得到。所以不論何人,只要是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即是大善根、大福德。尤其是我們若能成就對方,成就十方衆生往生極樂世界,則功德之大,不可思議。
成就一衆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衆生作佛
8.印光大師言:成就一衆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衆生作佛,
此等功德,何可思議。
成就一衆生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我們將這個念佛的法門傳授給對方,介紹給對方,讓對方可以因爲我們的介紹,最後往生極樂世界;或者我們爲對方助念,而對方因而往生極樂世界,這些都是成就衆生往生。而成就衆生往生,即是成就衆生成佛,印光大師說此等的功德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即是說我們想象不到這個功德何其大。
因爲若能往生極樂世界,從今而後之生生世世、世世生生、百千萬億、無窮無盡次的生死輪回、造業造罪或是受苦受難,皆可斷除。如今宇宙中減少一位造業造罪、受苦受難的凡夫,多了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佛在救度千千萬萬的衆生,因此這樣的功德豈是其他功德可以比較的?此種功德之大,豈是我們凡夫想得到的呢?所以念佛的福報、殊勝的利益,經典中說「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即是說羅漢也好、菩薩也好,皆無法完全了解念佛…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小經》叁段文兩重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