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P2

  ..续本文上一页以脱离;而做人是脱离六道轮回的最好机会,所以说人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脱离六道轮回。如果已经做人而没机缘学佛,或已在学佛,但不知要脱离六道轮回,这样就是不知学佛的目的,也不知道人生的目的。如修其他宗派法门,或者戒定慧三学、六度万行,都很难达到脱离生死轮回。为什么呢?佛所说的都是真理,可以使我们解脱,但如果无法契应我们的根机,这个法即使如何的殊胜,也和我们没有关系。

   在佛法当中,我们惟有信受弥陀的救度,称念弥陀的名号,往生弥陀净土。这个法门一方面很容易,一方面又很殊胜,可以当生脱离生死,往生极乐成佛,达到脱离三界六道的目的。这样说起来,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的目的,如果出生为人不知道学佛,尤其是愿生极乐世界,那他出生做人,就如入宝山空手而回,因为人死后,还要随善业、恶业去投胎转世,不论是善是恶,都在三界之内。若是五戒之善,只能再度出生为人;若是十善只能生天,若未行十善、未守五戒,就不能做人、生天。但不论是做人或出生天界,都还是凡夫不是圣人,所以已经做人,不知道要往生极乐世界,就等于是白来一趟。

  愿生是智慧的结晶

   4.愿生 ── 是智慧的结晶

   不知往生,不知生死大事,是愚者、可怜愍者。

   宋朝时代有一位有名的高僧「元照律师」,从小出家,学问智慧都很高,对戒律的修持很严格、很清净。有一天他看到北朝时代慧布禅师的传记,慧布禅师本人很有修持也很有愿力,他说往生极乐世界在那里享乐,不如发大悲心在三恶道救度痛苦众生,岂不是更符合佛陀的本怀,符合学佛的意义呢?元照律师看到这段文很欣慕,以为在极乐世界享乐,不如来三恶道救度众生,所以也发愿不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长久以来,他就抱持着这一种观念,如果看人念佛求往生极乐世界,就毁谤、轻视对方,认为这是逃避、是小乘。直到有一天他自己身染重病,非常痛苦,神识渺渺茫茫,这时没办法起大悲心,也没办法思惟所谓不增不减的空义,他非常的苦恼,知道多年来的愿心,其实是很脆弱的,那种思想并不符合自己的根性,也就是法不应机。病痛之中,神识渺渺茫茫,若此刻断气,不知能去哪里?后来病愈,对以前的观念忏悔不已,自责、痛苦、流泪不止,他知道那个志愿虽大,但是我们的根器无法做到。

   后来他看到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写的《净土十疑论》说:

  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常不离佛。

   意思是说,初发心的菩萨还没得到无生法忍,必须经常跟在佛的身边,要先往生极乐世界跟随阿弥陀佛,这样不但不会退失,而且会上进。又看到《净土十疑论》里引《大智度论》的内容说:

  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

  譬如婴儿,不得离父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

   意思是说,具足烦恼的凡夫,虽然有大悲心,愿意出生在这娑婆世界,救度苦难众生,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像一个婴儿要好好抚养,如果离开父母,就没办法成长而会死亡;或像一只刚出生的小鸟,必须依靠树枝,不能因为它是一只鸟,就把它抛到空中去。元照律师对此非常认同,知道他过去是错误的,就把过去的观念和所学的法门完全舍掉,自此以后,专看净土的经论,专念弥陀的名号,二十多年尽一生没再离开过这个法门。后来又看到善导大师所写的:「若能专修念佛,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人即十人往生,一百人即一百人往生。但是如果舍专修念佛而修杂业,那恐怕一百人不到一二人往生,一千人不到三五人往生。」所以元照律师就依据善导大师的开示,专心一意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由上可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极乐世界,是元照律师一生学佛结晶的所在;所以愿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智慧的结晶,如不知要往生极乐世界表示智慧还不足。以佛法看人生的价值,和世俗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世俗看人生的价值是看他赚多少钱,达到什么样的地位或学位来做标准。但佛法看人生的标准刚好相反:是以他是不是了解生死大事,知道有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是不是晓得追求解脱生死轮回,为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有,就算他没受教育不识字,佛陀也会称赞他是有智慧的人;否则就算他有好几个博士学位、很有学问,佛陀也会说他是个愚痴的人,所以愿生极乐世界是智慧的结晶。

   故在座各位,即使不识字、不会诵经,也不可以自卑,我们只要今生一意愿生极乐世界,专念弥陀佛名,那我们就是有智慧的人,得到十方诸佛对我们的夸奖、赞叹。

  弘扬净土是大慈悲、大智慧

   5.弘扬净土 ── 大慈悲、大智慧

   我们学佛都要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要有慈悲心。但是什么叫慈悲心?人家没饭吃,我们就给饭吃;没衣服穿,就给衣服穿;没房子住,有能力就给房子住,这是爱心,但是还不能称为大慈悲。因为虽然你满足他这一世的匮乏,但只要他的生死轮回还存在,下一世以后的匮乏你有办法给他吗?所以唯有使他能脱离生死轮回,这才叫大慈悲。今天他学佛,我们引导他三皈依、受持五戒,这虽然是善业,使他将来可以做人,或者生天,此种法门当然超过世间的法门,但是并不究竟;必须使他了脱生死,甚至使他成佛,这样才是大慈悲 、大智慧的法门。

  辗转相劝行念佛,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6.《大悲经》说:

   若能辗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意思是说:我们若能自己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悲心;又互相劝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我劝你、你劝他、一劝二或一劝十、十劝百,这样就叫做行大悲,也就是真正在实行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不会讲经说法,就觉得无德无能,无法做如此慈悲的工作,不是这样。只要我们把念佛的好处,念佛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个真理,互相劝告勉励,这就是在行大慈大悲。如果我们很热心劝人念佛,但是不知道让对方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不是行大悲;能劝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才是在行大悲。这样说来,若要行大悲,基本上是没什么困难的,只要我们劝人念佛,劝人愿生极乐世界,就是在行大悲。

  修持净土、专称佛名是大善根、大福德

   7.修持净土、专称佛名 ── 大善根、大福德

   我们劝人修持净土法门,本身就是在行大慈悲、大智慧;对方若是修持净土法门,即是大善根、大福德。我们生而为人,即是很有福报,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人身难得」。既然人身难得,可见大部份的众生都是在三恶道,要得人身极为困难,须要相当的福报。

   我们得以做人,即是有相当的福报、有相当的善根。若进一步能修持五戒,行十善业,比起其他不知持五戒、行十善的更有善根、更有福德。若进一步能修持四谛 ── 苦集灭道,成就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这样他的善根、福德更加深厚。如果他能行十二因缘、观十二因缘成就,这样他的善根、福德比起修持四圣谛的行人,更加的超越、更加的有善根和福德。当然进一步能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万行,这样的善根跟福德更加超越殊胜,不是其他的行者可以比得上的。

   虽然行持六度万行是非常大的善根与福德,但比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的善根、福德则还不如。因为行持四圣谛、十二因缘或六度万行,法门是非常的殊胜,可以解脱,行菩萨道,是善根、福德,但是我们是否有这种根机呢?若修持不来,往往是半途而废,再继续堕落轮回。所以《大集经》云: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

  惟依念佛,得度生死。

   意思是说,亿亿众生修行其他法门,但是罕有一人能够得脱生死轮回,除非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才可以得度生死,进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说起来,老实念佛就是大善根、大福德,因为如果念佛是大善根、大福德,是殊胜的法门,但是一般人做不到,这样我们修持念佛也就不是大善根、大福德了,然而念佛是易行道,我们都做得到。所以不论何人,只要是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即是大善根、大福德。尤其是我们若能成就对方,成就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则功德之大,不可思议。

  成就一众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

  8.印光大师言:成就一众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

  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成就一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我们将这个念佛的法门传授给对方,介绍给对方,让对方可以因为我们的介绍,最后往生极乐世界;或者我们为对方助念,而对方因而往生极乐世界,这些都是成就众生往生。而成就众生往生,即是成就众生成佛,印光大师说此等的功德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即是说我们想象不到这个功德何其大。

   因为若能往生极乐世界,从今而后之生生世世、世世生生、百千万亿、无穷无尽次的生死轮回、造业造罪或是受苦受难,皆可断除。如今宇宙中减少一位造业造罪、受苦受难的凡夫,多了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佛在救度千千万万的众生,因此这样的功德岂是其他功德可以比较的?此种功德之大,岂是我们凡夫想得到的呢?所以念佛的福报、殊胜的利益,经典中说「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即是说罗汉也好、菩萨也好,皆无法完全了解念佛…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