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要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即是發願回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本身,不必特別作發願回向,自然具有發願回向的功能。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 〉說: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意思就是說,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南無」二字,就具足歸命以及發願回向的功能在內;而「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是念「南無」的衆生的功德、資糧或行,所以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是念佛的人「行」。這個行,是往生極樂世界的行,所以念佛自然就具足往生極樂世界的行了。因此,善導大師才說「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所以凡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衆生,就必定往生。包括 《觀無量壽經》所說「下品生」的衆生,他一生都沒有累積功行,而且依因果報應,應該墮入叁惡道,但是,靠著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他不但沒墮入叁惡道,而且脫出叁塗六道的輪回,還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完全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了發願回向以及往生之行的功能,信願行都具足在內。所以,只要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自然成就發願回向和功行,即決定往生;如果沒念這句南無阿隬陀佛,就沒有這種功能,需要再發願回向,才能往生。
就好比我們坐的是直達車,它不會轉到其他地方去,時間一到,就一定會到達目的地。如果不是直達車,就必須要回轉到可以到達目的地的道路,如果沒有回轉,就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因此,修其他的行,必須要回向;如果單單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不需要回向,自然往生極樂世界,功行具足,信願具足。所以說,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發願回向。
稱念佛名,即一切善根莊嚴淨土
第四,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切善根莊嚴淨土。因爲這句佛號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累積的菩薩萬行,成就了果地的萬德。因位的萬行、果地的萬德,全都包含在這句六字名號裏面。所以只要稱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一切善法、功德自然具足。
自力的念佛
念佛(稱名念佛)有叁種:一種是自力的念佛;一種是自他力,也就是一般講的二力的念佛;另外一種就是純粹他力的念佛。
自力的念佛,就是將南無阿彌陀佛與其他善事作同等的看待,認爲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跟朝山、拜忏,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或孝順父母、奉侍師長、修習善業的這些功德,是齊等的,抱著這樣的觀念念佛,並兼做其他善事,然後回向極樂世界。這是不了解阿彌陀佛爲我們建設極樂世界、完成這句名號,只要我們信受稱念,就已經具足往生極樂世界的功能。因爲不了解,而將這句佛號的價值,跟其他功德的價值同等看待,抱持這種心態,一面念佛一面修其他功德來回向,這叫「自力念佛」。這樣的念佛行者很多,如果他們能深入了解《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道理,心態自然會轉變。
二力的念佛
另外一種是「自他力」,也就是他力中的自力。認爲這句名號裏面,完全具足阿彌陀佛可以救度我們往生的功能,但是卻將他力做自力來應用,把這句名號作爲累積功德、成就功夫的工具。也就是說,他雖然知道這句佛號比其他諸善萬行更超越,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其他的善事功德不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因。當然,這並不是說就不用做其他的善事功德了。「淨業叁福」就提到,我們學佛的人要孝順父母、奉事師長,而且要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種種世間的功德,甚至包括佛法當中的五戒十善功德,都應該盡本份、盡力量去做。但是若認爲這樣做就能夠回向往生極樂世界,或者對往生極樂世界比較有幫助,這樣就變成自力了。若不將這些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不認爲它跟往生極樂世界有關系,那麼這就不是自力。
另外,雖然他已經了解他力當中有自力的這個道理,但是仍以爲念這句名號要念到功夫成片,要念到能夠降伏妄想──沒有理一心不亂,也要事一心不亂;沒有破思惑,也要斷見惑;再不然也要使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有這種功夫,臨終比較能夠正念現前,往生比較可靠。若帶著這樣的觀念來念這句名號,仍然是自力的心態,這叫做「他力中的自力」,也叫做「二力」。
他力的念佛
另外一種是「他力的念佛」。他力的念佛是指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念佛。因爲乃至十念就決定往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阿彌陀佛就不取正覺。所以,阿彌陀佛能不能取正覺、能不能成佛,是建立在「乃至十念的衆生會不會往生」之上。乃至十念的衆生若可以往生,他就會成佛;若無法往生,他就沒有資格、沒有能力成佛。現在,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因此,乃至十念的衆生,百分之百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善導大師說:「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能乃至十念的衆生,一百人念佛一百人往生,一千人念佛一千人往生。重點就在于:什麼叫做「乃至十念」?
何謂「乃至十念」
我們來看這張講稿,後面算來第十二行,我來念一遍: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這就是第十八願的解釋。所以,「乃至十念」就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若能「乃至十念」,自自然然就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阿彌陀佛有力量使這種衆生輕易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這段文字說得非常明白。
「乃至」,就時間上來講,有的人長,有的人短。什麼樣的人長、什麼樣的人短呢?一生都沒遇到善緣佛緣來學佛、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直到快要臨終,甚至在病床上快斷氣時,才遇到善知識來安慰勸化,並引導他跟著念佛,當下他就往生,這就叫做「乃至十聲一聲」。若這個人平生就已經有善根遇到善緣、佛緣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那他就是「上盡一形」來念佛。「上盡一形」看起來好像吃虧了,人家十聲一聲就可往生,我們就要「上盡一形」?其實不是的。我們念佛也不用特別念啊!我們本來就是有念頭的嘛!只是把它轉來念佛而已。而且念佛一久,就會更喜歡念,因爲念佛純熟時就會輕安,比較沒妄想煩惱,對外在的是是非非較不會挂懷,而且做事也較順遂,所以念佛並不需要特別的時間來念。有心就可以念佛,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工作,都可以念佛,這叫做「乃至十念」。
所以,乃至十念的念佛,跟剛才所講的自力念佛、二力念佛,完全不一樣。這樣講起來,乃至十念的衆生是已經了解第十八願的道理,才能有這樣的心態。但若是不了解這個道理,是不是就無法符合第十八願呢?不是的。人的根機不同,大智慧和最愚癡的人,要契合第十八願比較容易。因爲大智慧的人領悟力高,當下就可以掌握;愚癡的人,沒有那種頭腦去分別計較,別人怎麼說他就怎麼做,這樣也很符合第十八願。往往那些不是大智慧也不是很笨的人,很會分別思慮計較、種種躊躇懷疑,這樣的人就比較需要對第十八願的道理多聞熏習,來破除疑惑。我們都知道鹦鹉是會講話的鳥,鳥是禽獸,而人是萬物之靈,鹦鹉因爲只會跟著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結果,往生反而比人還殊勝。因爲它完全有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也不會去分別計較,人就是會分別計較,所以說「聰明反被聰明誤」。
還愚癡生極樂
法然上人說:
聖道門之修行者,極智慧離生死;
淨土門之修行者,還愚癡生極樂。
所以,學這個法門的人,最後都要像一個愚人。愚人什麼都不分別計較,只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別人贊歎他,他也不會應酬,他只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別人罵他、毀謗他,他也不會去計較,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走路也好、坐也好、工作也好,像善導大師所說: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這樣的人笨嗎?很笨;但是大智若愚,這種這麼笨的人勝過聰明人,因爲「順彼佛願故」── 契合第十八願。
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剛才已經解釋,我們的念佛,是第十八願的念佛。至于「彌陀願力」,就是我們剛才所讀的那段文,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我們念佛,自然就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這段文字出自 《往生禮贊》。是將阿彌陀佛跟其他的佛做比較,就是說,十方諸佛雖然同樣都成佛,不過,每一尊佛在因地時,所發的願、所修的行,個個不同。因此,雖然同樣成佛,但佛力會有不同。阿彌陀佛在因地本來就發過深重誓願,也就是四十八大願,當他願行成就,完成了光明名號,就能夠攝化十方,使十方衆生來求念。不論是爲求往生或是爲求現世福利而念這句佛號,都沒關系,都讓你們求、讓你們念,依此願力,十方衆生容易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段文就是指阿彌陀佛的願力。
這樣講起來,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彌陀願力是得生的增上緣,那是不是念佛之外還有一個增上緣呢?其實不是。念佛的本身就是唯一、強力的增上緣。就好像我們乘這艘船過大海,只要你肯上船,自然就會到對岸去。這完全是靠船的力量,不是靠我們的力量。所以,這艘船是我們的增上緣,我們去乘坐,坐是因,船是緣,此因和緣是同時俱在的。所以念佛的當下、念佛的本身,就是增上緣;若沒有念佛,就沒這個增上緣。一粒小小的沙…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增上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