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放在水面上,一定會沈下去;但是再大的石頭,只要放到船上就不會沈,而會被載到彼岸去。石頭就是指我們凡夫的業障,船就是指阿彌陀佛本願增上緣,我們雖然業障深重,只要有阿彌陀佛本願的增上緣,就不會繼續在六道苦海浮沈,一定會到涅槃彼岸。所以,念佛的本身,就是依靠這個增上緣。除了阿彌陀佛本願的增上緣,其他都是雜緣,也就是小善根、小福德。善導大師說:「隨緣雜善恐難生」,如果沒有依靠阿彌陀佛本願的增上緣── 也就是念佛,而去做其他的功德,那都是雜善,必須回向才能往生,不能直接往生,所以叫做「恐難生」。我們若是直接念佛,這個緣,就是強而有力絕對往生的緣。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就已完全具足往生的功德,圓滿無缺。
因緣不同,果報不同
這是解釋副標題。現在我們來看內文。
「因」遇「緣」則果現,
依緣之不同,果亦不同。
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結果。若以食物來講,因,就是種子;果,就是果實。從種子到果實,必須經過緣的階段,若遇好的緣,就有好的果實,若遇不好的緣,就會有不好的果實。依緣的不同,果的好壞也不同。俗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智者明,近愚者暗」。接近朱砂,就會被染紅,接近黑墨,就會被染黑。布是白色的,接近什麼顔色它就會成爲什麼顔色。我們若都是跟明師益友在一起,我們也會有智慧、懂道理,甚至可以成佛;若是跟什麼都不懂的人在一起,也可能會跟他一樣。跟隨向東的人走,就會向東;跟隨向西的人走,自然就會到西方。因此,善導大師說要親近「同行善知識」。「同行」,就是同樣學習本願法門的人,若不是學習這個法門的,就不要親近,不論他是在家衆或出家衆,是老師或學生,都不要親近。因爲我們會隨「緣」而轉變,緣在無形中會改變我們。
如「碳素」,以常溫常壓則成「碳」。
若加以攝氏二千之溫度,五萬五千之氣壓,則成「鑽石」。
這個表簡單明了。這是物理學的範圍,我對物理根本不了解,引用這個報告,是覺得對我們了解本願法門、阿彌陀佛的救度,有很大的幫助。碳素(可能是所謂的碳粉),若施以一般溫度、一般壓力,其結果就是碳(如燒火的燃料等);但是,它的緣若是在攝氏二千度、五萬五千氣壓之下,就成爲鑽石,有天壤之別。論它的因,都是碳素,但結果卻有這麼大的差別,原因在哪裏?就是「緣」不同。當然,要有攝氏二千的溫度、五萬五千的氣壓也不簡單,但卻可以成就那種果,那種果的背後有不簡單的條件。當然,阿彌陀佛救度我們很簡單,但是簡單救度的背後有不簡單之處,就是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
凡夫往生成佛,唯憑彌陀大願業力
罪業凡夫遇普通之緣,
則依然叁塗六道,爲造業造罪、受苦受難之凡夫;
若遇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即往生成佛。
世上之人,誰不是罪業凡夫?如果不是罪業凡夫,就已經超出叁界六道,不再輪回了。因爲六道凡夫就是貪瞋癡、見惑、思惑尚未斷除,才會在六道之中,所以凡是六道衆生,都是罪業凡夫。凡夫若遇普通的緣,就會造罪造業。何謂普通的緣?即出生後沒有正知正見,也沒有特別行善、學佛,每天一早睜開眼,所想就是五欲,不斷追求的也是五欲。「依然叁塗六道」,叁塗就是地獄、餓鬼、畜牲叁道,六道就是此叁惡道再加天、人、阿修羅叁道,稱爲六道。罪業凡夫若遇普通之緣,生生世世、世世生生永遠都在叁塗六道,或在叁惡道受苦報。因此善導大師形容我們爲「常沒凡夫」、「常沒常流轉」。意思就是將六道輪回比喻爲苦海,叁惡道就是常沒、下沈的,叁善道就是浮出水面。善導大師形容我們是「常沒常流轉」,生生世世沈沒在叁惡道中輪回,而不是在叁善道中輪回。在此雖說「依然叁塗六道」,其實多在叁惡道,所以今生今世若未往生極樂世界,來生往往都是墮入叁惡道。釋迦牟尼佛說「人身難得」,失去人身即爲叁惡道之身,這點想起來非常恐怖。但這種衆生若是遇到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的「增上緣」,結果就不同了,不但不再輪回,而且可以成佛。
我們再看講稿:
善導大師于〈玄義分〉「要弘二門判」之文言:
1「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
善導大師所寫非常有名的,也是我們本願法門很重要一本書《觀經四帖疏》,四帖就是四卷,其中第一卷是〈玄義分〉。〈玄義分〉當中有一段文很重要,就是「要弘二門判」。善導大師注解 《觀無量壽經》之義理,將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法門,分判爲二門(兩種)。簡單而言,就是「自力」與「他力」,不過文中是說「要門」與「弘願門」。「要門」就是「自力」;「弘願門」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他力」。「要門」就是如 《觀經》所說的「定善」,即修習十叁觀、入定觀想的「定善」,以及雖不必入定,依凡夫平常心行善積德的「散善」。「定善」與「散善」稱爲「要門」,屬于「自力」;而「非定善」、「非散善」,憑阿彌陀佛的救度,任何非定散凡夫均可入者,稱爲「弘願門」。引用的這段文就是「弘願門」,而善導大師就是依「第十八願」來解釋「弘願門」。
「一切善惡凡夫」的凡夫,意義範圍很廣,不過,善導大師以「善惡凡夫」來總括。善的凡夫也好、惡的凡夫也好,若欲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依靠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作爲增上緣、助緣、殊勝的緣、絕對可以往生的緣。一切善惡凡夫若欲往生極樂世界,而未依靠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爲增上緣,就不能往生。
大願、大業、大力
什麼叫做「大願業力」?「大願」、「大業」、「大力」叁種,合稱爲「大願業力」。「大願」是指阿彌陀佛的「別願」,亦即「四十八願」。凡是菩薩欲成佛者,須發兩種願:一者「總願」,一者「別願」。「總願」就是「四弘誓願」,一切諸佛菩薩皆發過「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總願」,又稱「通願」,是諸佛菩薩基本上都要發的願。另一種是「別願」──特別殊勝、與諸佛不同的,稱爲「別願」。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藥師佛的十二上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願,均屬「別願」。
但在這些「別願」當中,以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最爲超越,所謂「超越」,即超越十方諸佛菩薩,十方諸佛菩薩無,而阿彌陀佛的別願有。阿彌陀佛別願當中的「大願」,即指五劫思惟的「本願」。 《無量壽經》言:
具足五劫,思惟攝取,
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這就是五劫思惟的本願。
有願無行,就無法成佛,就無佛力,諸佛菩薩都是願行具足、圓滿而成佛。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若只有這四十八願的理想,而未進一步去實行,願就成空,也就無佛力。因此,阿彌陀佛必須去實踐、去完成祂的理想。這個「大業」即是阿彌陀佛的大行、大修行。阿彌陀佛如何大修行呢? 《無量壽經》言:
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
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阿彌陀佛如何「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內容應詳細去查經典,我們的住持信願法師將阿彌陀佛因地萬行的過程故事,多數都收集了,若有機會,信願法師會詳細向各位講解。
「大力」,是指佛菩薩的願、行圓滿成就之後,自然就有願力佛德。阿彌陀佛的「大力」,指光明名號的攝取力,就是我們剛才所念的《往生禮贊》文所言:「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亦即光明名號攝化衆生之力。因爲阿彌陀佛成就四十八大願,而成就了「南無阿彌陀佛」,因此,這句名號即是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之力。名號的本身即是光明,光明即是名號,故稱「光明攝取力」。 《觀無量壽經》解釋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念佛,即受光明攝取不舍,因爲這句名號本身就是光明名號,不論你知不知道,自然就在光明攝取不舍之中。
「大願、大業、大力」都是爲了十方衆生。所謂「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因此,「大願」是阿彌陀佛爲我們十方衆生所發的大願,「大行」也是阿彌陀佛爲十方衆生所修的大行,「大力」也是阿彌陀佛爲十方衆生所成就的大力,所以大願爲我而發,大行爲我而修,大力爲我而成就。「我」,指每位衆生。
關于「大願、大業、大力」,有一張表,很簡單,一看就可掌握明了。這張表在《觀經四帖疏》序文,或是《唐朝高僧善導大師》書中第二十九頁或七十一頁都有。由這些道理,我們可以知道阿彌陀佛是「本願成就佛」,是四十八願所成就的,沒有四十八願就沒有阿彌陀佛。而四十八願中之「願王」就是第十八願,亦可說第十八願就是本願之根本。
叁身佛
阿彌陀佛所發的願,既然是爲十方衆生而發,即「救度衆生身」,祂的存在就是爲救度衆生。因此,昙鸾祖師說:「阿彌陀佛是實相身、是爲物身。」阿彌陀佛成就報身報佛,所以具足實相的內容;而實相的內容、功能、目的,即在救度十方衆生,故稱「爲物身」。既是本願成就身,也是救度衆生身。因此,善導大師在《般舟贊》說:「一一誓願爲衆生」。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的每一大願,都是爲救度十方衆生;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之中,現世賜與安樂,臨終賜與往生極樂世界。因此,阿彌陀佛之成佛有「叁身佛」,即:「本願成就之佛」、「救度衆生之佛」、「光明攝取之佛」。當我們往生時,阿彌陀…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增上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