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對輪回的看法▪P3

  ..續本文上一頁人都叫他做“無姓兒”。無姓兒六、七歲的時候,長得聰明伶俐,活潑可愛。有一天道信禅師弘化到此地,無姓兒看到道信禅,親熱地拉住禅師法衣不放,要求道信度他出家;禅師一看,一個稚齡的小孩,就摸摸他的頭說:

   “你年紀太小了,怎麼能出家呢?”

   “師父!過去你嫌我太老,現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時才肯度我出家?”無姓兒宛如大人口氣地質問禅師。

   道信一聽,忽有感悟,趕忙問他:

   “小孩童,你姓什麼,叫什麼?家住那裏?”

   “我叫無姓兒,家住十裏巷。”

   “人人都有姓氏,你怎麼打妄語說自己無姓呢?你究竟姓什麼?”

   “我以佛性爲姓,所以無姓。”

   道信聽了非常歡喜,小小年紀,口氣如此之大,實爲叁寶龍象,佛門法器,後來把衣缽傳授給他,成爲禅宗的第五祖,門下弟子輩出,爲中國禅宗大開燦爛的花朵。

   民國叁十一年陝西邠縣百姓田叁牛,家住在洞窟裏,有一次遇到大風雨,洞窟倒塌,田叁牛被活埋在裏面。悶絕中田叁牛自覺爬出了土堆,對著妻兒問著剛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只見親人哭成一團,沒有一個人理會他的嘟嚷。他一氣之下,憤而離家出走。漫步走到鳴玉池,看到一扇窄門,便擠身進去,耳邊聽到嘈雜的人聲說:

   “恭喜,恭喜!是個白胖的壯丁喲!”

   田叁牛不經意之間,投生爲張氏人家的子弟,取名張生有。哇哇一墜地,看到接生婆四處找剪刀,便開口說:

   “剪刀不是挂在牆壁上嗎?”

   把衆人都驚嚇得目瞪口呆,有人以爲妖孽降生,主張把他溺死丟棄,還是母親憐惜,總算保住了一條小命,從此七載緘口不言,但是前生往事卻一一了然于心。田叁牛轉世的事情不迳而走,傳到了田家人的耳中。有一次田家與鄰居發生土地紛纭,不知道田契擺在何處,不得已請轉世的張生有到田家尋找。說也奇怪,孩童的張生有對田家的事情彷佛了若指掌,很快就找到了田契,解決了困難。這件令人啧啧稱奇的轉世故事,是由前臺灣省社會處副處長牟乃竑所口述,經前經濟部次長王撫州證實,聽說曾任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副秘書長韋德懋先生還曾經見過田叁牛本人。在科學昌明的現代,仍然無法解釋輪回的奇異事迹。

   蘇東坡和佛教的淵源非常深厚,他和方外朋友過往也非常親密。在居士分燈錄裏,記載東坡前生爲五祖戒和尚的典故。蘇轼的母親剛剛懷孕他的時候,夢見一位身軀瘠瘦、眼睛眇細的出家人,後來就生下了蘇轼。事隔數年,蘇轼的弟弟蘇轍在高安爲官的時候,和真淨、文聖、壽聰等叁位法師時常在一起論道參禅。有一天這叁位出家人同時夢見迎接五祖戒禅師,叁人正在交談時,蘇轼剛巧來寺拜訪。叁人于是把夢境告訴蘇轼,蘇轼就回答自己七八歲的時候,曾夢見自己身爲僧侶,往來行化于陝右一帶。真淨法師聽了,趕忙接口說:

   “戒禅師也是陝右人,晚年來遊高安,五十年前圓寂于大愚。”細問之下,蘇轼當年剛好四十九歲,大家終于了悟五祖戒和尚原來就是蘇轼的前身。

   中國有句成語說:“緣訂叁世”,表示彼此之間緣份的深遠,其實這是一則動人的輪回故事。根據蘇東坡的《僧圓澤傳》之記載:唐僧圓澤和李源相約前往峨嵋山一遊,圓澤禅師主張取道長安陸路,李源堅持行走荊州水路,圓澤禅師無奈,怃然歎息說:“一切是因緣,由不得人也。”二人一路遊來,途經南浦的時候,看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婦女拿著瓦甕在河邊汲水,圓澤禅師看了長歎一聲說:

   “我主張走陸路的原因,正是爲了怕見到她呀!這位婦人姓王,我本當投胎爲她的兒子,叁年來我到處躲著她,使她懷孕了叁年老是無法生産,想不到你我今日因緣已盡。叁天後,你到王家來看我,我以微笑與你爲證,十叁年後,在杭州的天竺寺外,我們再見面。”

   當天晚上圓澤禅師就無疾而終,李源依約,叁天後到王家去祝賀,襁褓中的嬰兒看到李源竟然露出天真無邪的笑容。十叁年後,李源到了杭州天竺寺,看到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然鳴笛而歌道:

   “叁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

   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李源聽了,高聲呼叫說:

   “圓澤禅師還健朗嗎?”

   牧童揮手回答說:

   “李公果然是個守信用的人。”然後又引吭高歌:

   “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

   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

   在嗚嗚的笛聲中,牽著牛冉冉而逝,留給李源無限的怅然與嗟歎!

   四、如何超越輪回 

   我們對輪回的真象與價值已經有了正確的認知,應該進一步去探討如何超越輪回的問題。該知輪回的真像只是方法、過程與手段,如何超越輪回才是最終的目的與希望。有人以爲佛教主張因果輪回是迷信可笑,其實佛陀所說的叁藏十二部無非是爲祛除輪回鐵練所設的妙方,因爲佛教最終的目的在于超脫輪回,佛教才是真正破除輪回的智信宗教。

   如何才能超越輪回?首先要明白輪回的原因。凡夫所以有輪回的現象,是由于業力的牽引。業力的善惡輕重不同,果報有種種的差異。《出曜經》上說:“伐樹不伐根,雖伐猶複生,伐愛不盡本,數數複生苦。猶如自造箭,還自傷其身,肉箭亦如是,愛箭傷衆生。”渴愛貪欲的箭矢,使我們在六道生死之中載浮載沈,幾番辛苦!如何以精進火焰,燒盡愛欲薪柴;以般若光明,照破黑業無明;持智慧利劍,斬斷輪回鎖練,是我們寄望所在和努力方向。佛陀說:“這是我在人間後的受生。”透過佛陀所開導的八萬四千法門,人人都能夠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證悟解脫輪回、無挂無礙的境界。

   勘破輪回、超越輪回,進而要不畏輪回,住于輪回之中而不爲輪回所染。譬如凡夫依業力而去輪回,二乘急于解脫輪回,而菩薩以大願力,發願再來輪回轉生,譬如觀世音菩薩的倒駕慈航救度衆生,慈航法師的乘願再來之自我期許。在淨土聖賢錄中載有許多的大德高僧祈求往生淨土,甚至暫住兜率淨土,再來人世幫助衆生。西藏喇嘛圓寂之後,必定再轉世人間,譬如DL喇嘛、班禅喇嘛,他們的事迹都曆曆可考。這些古聖前賢以菩薩的悲心大願,“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不做人間逃兵,甘爲苦海慈航,好比蓮花生于淤泥而不染,雖然再來娑婆惡世輪回,但是卻沒有生死的痛苦。他們這種勇于投身輪回,而不爲輪回所苦的悲行,才是真正超越輪回的聖者。佛陀在他自己的本生譚裏,有時爲天神,有時爲畜生,有時爲沙門,有時爲王侯,輪回不息,實踐六度萬行的菩薩道,忙碌于度化衆生、成就菩提的佛事。

   沩仰宗的祖師沩山靈佑禅將要圓寂的時候,弟子依依不舍地問他:

   “師父!以您的修持道行,涅槃之後將往生何處?”

   “老僧百年之後要到山下農家去出生,做一頭老牯牛。”

   “唉呀!師父您這麼有修行,怎麼會投胎做畜生呢?”弟子們詫異萬分地追問。

   “你們不相信啊?!可以在那頭水牯牛的左脅下找到“沩山靈佑僧”五個大字,那就是我。”

   弟子們聽了都悲傷不已,依照遺言舉行荼毗之後,果然在山下農莊發現一頭初出生的水牯牛,左邊腋下赫然發現師父的名字。弟子們看到師父轉世的水牯牛在烈日之下犁田拉磨,趕快花錢把它買回來養老,舍不得讓它耕作,每天拿上好的青草喂食。說也奇怪,水牯牛卻寸草不進、滴水不喝。沒有辦法送回農家,水牯牛工作之後,才快快樂樂地吃草。

   沩山靈佑禅師種“欲爲諸佛龍象,先做衆生馬牛”的慈悲,不是淺見劣根的弟子們所了解的,這種生死海中做道場,輪回城裏樂自在的高行懷抱,才是真正徹悟輪回、了脫輪回的菩薩!

   今天對各位說明佛教對輪回的看法,最主要是希望大家對未來的生命抱持信心與光明,相信生命是不會消滅的,死亡只是房子敗壞了,再搬一棟堅固豪華的房子;死亡如同衣服破舊了,再換一件嶄新美麗的衣服。在無始以來的生命流轉裏,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把自己的莊嚴殿堂早一日修建完善,把自己的華麗法衣早一日縫製完美,祝福各位都能超越輪回,解脫輪回,在無盡的輪回之中成就菩薩慧命!

  

《佛教對輪回的看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